..續本文上一頁,而顯現之物,各有個性而無礙。這本質是華嚴宗關于理事互徹、事事無礙的說法。
關于“截斷衆流”是“堆山積嶽來,一一盡塵埃,更擬論玄妙,冰銷瓦解摧”。意思說:不論來參者帶來多少難題,都以塵埃視之;如果還繼續“葛藤”(糾纏),即堅決給以摧斷。因爲按文偃的意思,生死事大,若陷到語言主理的圈子,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關于“隨波逐浪”,謂:“辨口利天間,高低總不虧,還如應病藥,診候在臨時。”意思是說,辨才還是需要的,但講的道理要有針對性,不能取凝固不變的定式。
根據緣密的這些解釋看,《碑銘》和《廣錄》裏記的文偃語錄,多半屬于“截斷衆流”句。如“兩(亦作叁)斤麻,一匹布”,就是此類的典型。此外,“有問禅者,則雲正好辨;有問道者,則雲透出一字;有問祖師意者,則雲日裏看山”,都是拒絕正面回答,而要學者轉移話題,不可錯用心機的意思。《廣錄》叁卷絕大多數屬于毫無意義的“斷流”語,只有少數或有意義。例如,“師因見僧量米,乃問:蘿裏多少達磨?”文偃自答:“鬥量不盡。”這裏的“達磨”,〔7〕若是表征“一般”,則是“理”在“事”中;若“達磨”限指個別,則是“事事無礙”。有的語錄也能發人深省,例如文偃“問僧:什麼處來?僧雲:摘茶來。師雲:人摘茶,茶摘人?”類似的還有:“人吃飯,飯吃人?”這裏講的是關于事事圓融,相互含容的道理。“函蓋乾坤”,即是說絕對之真理充斥天地之間,至大無外,無所不包。這一無所不包的絕對真理,即是靈敏不昧的宇宙之心,就其隨緣現爲萬相說,他是法相;是成佛的根據,即是佛性。也就是在六祖慧能那裏所說的,一切萬法從此出的真如佛心。文堰的弟子緣密曾用頌體來解釋說:“乾坤並不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世間萬象,惟真顯現,上至天堂,下至地獄,真如遍在,充滿法界。故山河大地、天地萬物均爲真如之變現。于此,自然了解一切有情法性平等,一切衆生皆具佛性,只要識得本心,自會自他不二,物我同心,這樣總會深切感悟到宇宙間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禅機妙谛。這一思想在文偃的語錄間開示中隨處可見。
叁句的原意是:包籠天地,眼睛具有洞察微小東西的能力,與春天充滿生機的景象無涉(大概意爲”無生法忍)。這叁句是比喻已經達到物我一體的法身佛的至高解脫境界:心性與法身全一,貫通宇宙,包籠萬有;心性的智慧之光可洞察一切衆生的根機淺深;其境界與外緣無涉,已達無生涅槃。因爲達到法身佛地位,已無主體與客體、物與我的界限,這叁句也可以用來描述作爲天地萬有本源,和智慧之本的心性或真如佛性。雲門叁句是用形象而又晦澀的語言,對真如佛性和禅師接引學人應當遵循的原則所作的表述。“函蓋乾坤”是講天地萬物皆爲真如佛性的顯現,相互圓融,彼此無礙;“截斷衆流”啓示學人中斷借助文字語言而進行的思辨進程,應于內心領悟真如實相;“隨波逐浪”是說對于參學者應根據他們的根機和對佛法的理解情況而進行引導與教導,猶如“應病與藥”。
按照《人天眼目》的說法,文偃的弟子德山緣密“離其語爲叁句”,把文偃的叁句改爲“函蓋乾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浪句”。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緣密傳》,緣密對僧衆說:“德山(按:此爲緣密之號)有叁句語,一句函蓋乾坤,一句隨波逐浪,一句截斷衆流。”並沒有講是雲門之語,實際上後兩句在《雲門廣錄》中是沒有的,然而不妨將此叁句看成是雲門宗的門庭施設。
2.一字關:
雲門“一字關”,是說文偃常常在回答參禅者問話時只用一個字作答話,參禅者領悟此字的含義如同過關一樣。例如有人問:“如何是雲門劍?”文偃答:“普。”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師。”問:“如何是心?”答:“心。”對參學者提的問題,用有關或無關的字來回答,既要打斷他們正在進行的思維進程,又要啓發或暗示他們自己去探究,得出解答。《禅林僧寶傳·雲門傳》載:文偃“每顧見僧,即曰鑒、咦。而錄之者曰顧鑒咦。德山密禅師刪去顧字,但曰鑒咦。叢林目以爲抽顧頌。”這是說,文偃在看見身邊的僧人時,常常只以“鑒”、“咦”字招呼,而不說其他的話。記錄他的語錄的人抄爲“顧鑒咦”,緣密將其中的“顧”字刪去,只保留“鑒咦”,也許在文偃看來,啓示學人未必需要更多的言辭,如果以“鑒”或“咦”能引起他們對自修自悟的關注就足夠了。雲門的第二代弟子智門光祚所作的偈頌中也含有這個意思。頌謂:“雲門顧鑒笑嘻嘻,擬議遭渠顧鑒咦,任是張良多智巧,到頭于是也難施。”〔8〕在《雲門廣錄》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諸如“屙屎送尿”、“幹屎橛”、“屎臭氣”、“茅坑裏蟲子”、“掠虛漢”、“草賊“等語。有些用來表示佛法在日用之中,有些用來嚴厲斥責門人或禅宗界的某些風氣。爲了破除參學者對“佛”、“祖”的執著,也有一些呵佛罵祖之語。例如有人問:“如何是釋迦身?”他答:“幹屎橛”。一日上堂舉釋迦佛誕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後說:“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還說“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總在拄杖頭上”;“蚊子吞卻祖師……”〔9〕在說法和回答參禅者詢問的過程中經常使用一些十分辛辣乃至粗俗、罵詈之語,也構成雲門禅法的一個突出特色。
雲門文偃的禅語,古來被認爲難以爲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人天眼目》卷二對“雲門門庭”評論說:“大約雲門宗風,孤危聳峻,人難湊泊,非上上根,孰能窺其仿佛哉?”〔10〕是看到了問題所在的。雲門宗在宋初雖也曾風光過一段時期,最後還是較早地衰微下去,這也許是個重要原因吧!
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山河大地。”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釋迦老子在西天,文殊菩薩居東土。”
告訴參學者,佛法遍在,不分西方東土。“只如雪峰道,盡大地是汝自己;夾山道,百草頭上蔗取老僧,鬧市裏識取天子。洛浦雲:一塵繞起,大地全收,一毛頭現獅子全身。”說明萬法一如,自性平等。“師以拄杖指前面雲:乾坤大地,微塵諸佛總在裏許。”又說:“微塵刹土,叁世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盡在拄杖頭上說法,神通變現,聲應十方,一任縱橫。”強調法身遍在,萬物一體,事事無礙,處處是道。當文偃搬柴時拈起一片柴火抛下說:“一大藏教,只說這個”時,當他“見僧量米次,問:米筐裏有多少達摩眼睛”時,當他“一日以手入木獅子口,叫曰:咬殺我也,相救”時,當他“以拄杖示衆雲:拄杖化爲龍,吞卻乾坤了也,山河大地甚處得來”時,當他回答僧問:“如何是清淨法身,門雲:花藥欄”時……無不在向學人昭示一個真理:萬法一如,清淨法身遍及一切處;法性平等,山河大地其自身本無差別。所謂“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語句,無不包羅,不待躊躇,全該妙禮”。〔11〕既然文偃認爲萬法一如等無異,自他不二法性同,世界即我,我即佛,那麼其禅法自然過渡于“雲門叁句”中的第二句“截斷衆流”。所謂“截斷衆流”,就是要破除學人的煩惱妄執,反對執著于語言名相,徒而達到“函蓋乾坤”的境界。文偃正是由此而悟道的,《雲門匡真禅師廣錄》載,文偃去見睦州:
州挽見來,便閉卻門……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叁日叩門。至第叁日,州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疑識,州便推出曰:“秦時辘轉贊。”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
這就是“雲門腳跛”的禅門公案。文偃來參學,初見睦州,必會問一些“西來意”之類的話頭,睦州突如其來地當胸抓住,令他快道,目的就在于截斷問者的思路,使其當下無所用心,無從開口,立悟世谛門中一法不立。雖然禅門五宗的禅法理論基本相同,但在如何表述禅法和教導弟子方面卻是大相徑庭的,由此而構成各自不同的門風。
(二)雲門文偃禅法宗要
雲門文偃在禅法上的基本主張是:一切人皆有佛性,強調自悟;修行不離生活日用;反對抄錄背誦公案語錄和盲目行腳。下面作簡要介紹:
1.人人具有佛性,自悟是根本。
大乘佛教的佛性論是禅宗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一。佛性論講衆生具有成佛的內在依據,稱之爲佛性或本性、真如本性、本心等。說此佛性本來清淨,只是因爲被情欲煩惱(有時稱“妄心”)覆蓋,才使衆生流轉生死不得解脫;如果衆生能認識到自己本具佛性,通過適當的自修,便可以使佛性顯現,達到覺悟解脫。禅宗一般不把斷除煩惱當作解脫的前提,而是強調首先解決迷悟問題,如《六祖壇經》所說:“識心見性,自成佛道”;“自性迷,佛是衆生;自性悟,衆生是佛。”〔12〕文偃雖然沒有專就佛性問題進行論述,但既然要引導門人達到解脫,就不能不接觸這個問題。一日上堂,文偃舉出古人的一則語錄,說:“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麼生是光明?”對此,門下無人作出回答。〔13〕其實,文偃在這裏所說的“光明”就是所謂人人生來具有的清淨佛性或本心。因爲人們對此不覺悟,不知道自己本有成佛的內在依據,不知道即心是佛,所以稱“看時不見暗昏昏”。宋代臨濟宗著名禅僧佛果圖悟的《碧岩錄》卷九引述文偃這段話時說:
雲門室中垂語接人:爾等諸人腳跟下,各各有一段光明,輝騰今古,迥絕見知。雖然光明恰到,問著又不會(按:不領會,不理解),豈不是暗昏昏地。二十年垂示,都無人會他意。香林(按:香林澄遠)後來請代語。門雲:廚庫、叁門。又雲:好事不如無。〔14〕
“腳根下”就是人的立足處,安身立命的根本。…
《雲門文偃及其禅法思想(釋道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