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譯經風格之比較(釋界空)▪P2

  ..續本文上一頁此可以看出,羅什大師除了翻譯《十誦律》時來不及刪略之外,其余的譯經都是做了刪略簡化的。

  玄奘叁藏在譯經的時候,力求尊重梵本,不厭繁複。在玄奘叁藏譯《大般若經》之初,也有刪繁的想法,《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記載:“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文既廣大,學徒每請刪略,法師將順衆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16〕然而玄奘叁藏終以夢中出現不祥之兆而放棄刪略之舉,後來重新廣譯,因此蒙佛菩薩爲玄奘叁藏灌頂。玄奘叁藏不願刪略梵本,是他一貫嚴謹的譯風所決定的,因此他翻譯佛經時必定要忠于原本。玄奘叁藏晚年應徒衆之請,欲譯《大寶積經》,後來發現卷轶不少于《大般若經》,甯可不譯,也沒有像羅什大師那樣刪減梵本。《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記載:

  麟德元年春正月朔一日翻經大德及玉華寺衆殷勤啓請翻《大寶積經》。法師見衆情專至俛仰,翻數行訖便攝梵本停住告衆曰:“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17〕

  可見玄奘叁藏是甯缺毋濫的。對待羅什大師刪略梵本的尚簡譯風,玄奘叁藏是有所不滿的。《金剛經》首譯于羅什大師,在排除梵本不同的情況下,以羅什大師一貫的作風必定是對之進行了刪減。玄奘叁藏曾經對之提出了批評:

  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雲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爲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诠。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叁問阙一、二頌阙一、九喻阙叁。〔18〕

  玄奘叁藏的批評不無道理,今天來看二師所譯的經本,羅什大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19〕;玄奘叁藏的譯本爲“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20〕隋朝的岌多譯本和玄奘叁藏之後的義淨譯本都是叁問,唯獨羅什大師少去一問。如果排除譯本不同的情況外,羅什大師在翻譯的過程中的確做了刪略,所以會有“叁問阙一,二頌阙一,九喻阙叁”這樣的缺漏。這種結果不是偶然的,乃是二師在對待簡繁問題不同的譯風所造成的。

  (二)對待音譯的處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事翻譯則必須將佛經原文翻譯成漢語,如果完全采用音譯,則無法用漢語來表達梵本佛經中的文句意思。在佛典翻譯初期,就存在著一些音譯詞,以此來對付那些難以用漢語表達的梵語,這類詞語多是人名、地名和佛教的一些專有名詞。在羅什以前的舊譯中,翻譯家們並不能很好地對待音譯的問題。舊譯中,有的多用音譯(如支婁迦谶),有的盡量的不用音譯(如支謙)。然而,多用音譯則有譯文生澀難懂之弊,反之完全譯成漢語則會出現生搬硬套的情況,往往不能表達出梵本的原意。

  羅什大師在他的譯經過程中,意識到舊譯的不足,他嘗試重新調整音譯詞的處理。僧叡在《大品經序》中記載到羅什大師對待舊譯的態度是“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即而書,是以異名斐然,胡音殆半” 。〔21〕從引文的內容可以看出羅什大師對待舊譯的態度,大師對過去翻譯的不當做了重新校訂,同時也保留了一定數量的音譯詞“即而書之”,因此才造成了譯文中“異名斐然,胡音殆半”。羅什大師保留音譯並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了一番認真的校對和斟酌。有的學者認爲,之所以羅什大師的譯本能夠在後世廣爲流傳,就是因爲他恰到好處地保留了一定的音譯詞,使譯文增加了神秘的美感。這正如蔣述卓先生說到:“恰當的音譯文,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同時還使得譯文保留了一些異國色彩,增加了文辭的美感力。”〔22〕

  中國的譯經事業從羅什時代到了玄奘叁藏時,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對于音譯的問題已經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並且有了“五不翻” 〔23〕這一明確的標准。

  通過對二師譯本的比較,可以發現,玄奘叁藏的傾向是盡可能地將原文翻譯成漢語,許多羅什大師曾經音譯的詞玄奘叁藏都將之翻譯成漢語。如羅什大師譯《佛說阿彌陀經》,玄奘叁藏則譯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羅什大師譯《維摩诘所說經》,玄奘叁藏則譯爲《說無垢稱經》。在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中,在說一切諸佛贊歎護念時所翻的六方佛時,佛的名號大部分用的是音譯。而玄奘叁藏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不但將阿彌陀佛譯成無量壽佛,那段十方諸佛贊歎護念的佛名號絕大多數都沒有采用音譯,而是盡可能地翻譯成漢語了。〔24〕可以看出玄奘叁藏和羅什大師相比,在對于原文名詞是否采取音譯的翻譯方法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當然,玄奘叁藏並不排斥音譯。據統計,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叁藏對舊譯做重新翻譯與糾正的文句就有58條之多。〔25〕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將過去的音譯改爲直接譯成漢語,列舉如下:

  蘇迷盧山,唐言妙高山。舊曰須彌,又曰須彌婁,皆訛略也!〔26〕

  毗摩羅诘,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诘,訛略也!〔27〕

  梅呾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28〕

  此中,大部分是糾正了過去的音譯,根據梵本重新確定音譯詞。如:

  索诃世界,舊曰娑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皆訛也。〔29〕

  東毘提诃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訛也。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浮洲,訛也。西瞿陀尼洲,舊曰瞿耶尼,又曰的伽尼訛也。北拘盧洲,舊曰郁單越,又曰鸠樓,訛也。〔30〕

  殑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31〕

  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訛也。〔32〕

  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33〕

  舊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訛也。今從正音,宜雲伽陀。〔34〕

  吠舍厘國,舊曰毘舍離國,訛也。〔35〕

  玄奘叁藏對過去的音譯不當之處做了批評,對此,呂徵認爲玄奘叁藏的批評未必全對,認爲玄奘叁藏沒有考慮到有些舊譯是出于方言俗語,而非雅語。〔36〕呂徵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因爲諸如羅什的翻譯很有可能所依據的就是中亞胡本,而不是印度梵本,之前更有一些譯經師甚至沒有梵本,而是靠記憶口頭誦出。但是相比之下,玄奘叁藏親從印度取來梵本,其可信程度自然很高。

  筆者認爲,玄奘叁藏之所以將一些過去采用音譯的名詞譯爲漢語,還敢于對古德的音譯不當之處提出批評,是因爲他對梵漢兩種語言的精通而具有強大自信。同時,這也是出于當時佛學研究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所致,畢竟過多的音譯詞會給學佛帶來相當大的不便。玄奘叁藏糾正並保留了一部分音譯詞,並不是盲目地保留音譯。

  據周敦頤在《翻譯名義集》裏將玄奘叁藏處理音譯的原則整理爲“五不翻”,說明對待音譯的問題到玄奘叁藏的譯經時代已經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標准。這是玄奘叁藏在翻譯理論上繼承道安法師“五失本,叁不易” 〔37〕和彥琮法師的“八備、十條” 〔38〕之後對于佛經翻譯理論的又一大貢獻。

  應該這樣說,在羅什大師那一過渡階段,羅什大師爲了糾正以往格義佛教套用老莊哲學名詞來譯經而保留了相當部分的音譯詞,這是一種權巧和進步。到了玄奘叁藏的時代,對待經典的譯詞有了更高精確度的要求,因此玄奘叁藏力求真實准確地表達佛經梵本中的義理,只有實在不能准確譯成漢語才在“五不翻”的原則之下進行音譯。

  (叁)語言的華美與雕飾

  羅什大師,父爲天竺人,母爲龜茲人,因此對于西域語言能夠應用娴熟。在進入長安之前,他曾被呂光羁押在涼州達17年之久,這使得他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漢語,因此據僧叡《大品經序》記載“羅什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文辯交旨”。〔39〕可見羅什大師還是有相當的漢語水平的。關于羅什大師譯本,其文學價值曆來爲人們所津津樂道,羅什大師傾向于意譯的譯風也決定了他譯著的文學價值方面有所考慮。

  玄奘叁藏,自小從父受學,西行之前也是中國當時的飽學沙門,中文的造詣自然不在話下。在西域留學十七年,使得法師的梵語水平不同尋常,乃至他可以在當時用梵語著論遍破印度的外道和小乘。並試圖調和中觀和唯識,先後做《製惡見論》和《會宗論》,贏得了“解脫天”和“大乘天”的美譽。據《慈恩傳》所記載,玄奘叁藏回國之後又將《道德經》〔40〕和《大乘起信論》〔41〕翻譯成梵文,可見玄奘叁藏在翻譯上對于梵漢語言是精通無礙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師在文學和哲學上的深厚功底。

  綜觀二師的譯本,羅什大師的譯本從文學角度說不可不謂優美,但總的來說只是通俗易懂而已,若論文字的雕飾和語言的華美,卻未必能勝玄奘叁藏一籌。畢竟玄奘叁藏是中國本土的譯經家,將外語翻譯成母語自然是得心應手。無論羅什大師對漢語是怎麼樣的娴熟,漢語畢竟不是他的母語。僧叡法師在《大智釋論序》中曾經這樣評價羅什大師的漢語水平:

  法師于秦語大格,唯識一法。方言殊好,猶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則情無由比,不比之情則不可以托悟懷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塗于一致。理固然矣,進欲停筆爭是,則挍競終日卒無所成。退欲簡而便之,則負傷手穿鑿之譏以二叁。〔42〕

  由此可見羅什大師對漢語“方言殊好,猶隔而未通”,並不是毫無疑難的。因此看待羅什大師的譯文通俗簡明,不能僅僅從他出于經典流傳的而適應中國人好簡要求去考慮,也要考慮到羅什大師的漢語水平。可以這樣說,他的譯文流利曉暢,卻未必以文辭華麗見稱。

  很多人在討論佛經的文學價值時,往往對羅什大師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佛說阿彌陀經》、《維摩诘所說經》稱贊不絕。羅什大師的作品固然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是我認爲優美的故事情節和富于思辯的邏輯形式乃是佛經本身所具備的,因…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譯經風格之比較(釋界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