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译经风格之比较(释界空)

  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译经风格之比较

  编辑:释界空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译经是佛教义学在我国传播的一项重大事业,既关系到佛学在中国的准确传播,也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文学创作,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是我国译经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译经风格既决定了其译著本身的价值之所在,也同样对佛学的传播和佛经文学的发展具有莫大的影响。对待译经风格,自古以来皆以“文质”二字论之。本文将围绕文质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着眼于文字的简繁、语言的雕饰、音译的处理、句式和语法以及译著的信实程度五个方面,通过僧传中二师的相关资料以及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并对二师所译的部分经典进行比较,试述二师的不同译经风格,并进一步对我国译经事业的发展脉络做一点简单的探索。

  关键词:译经风格文字简繁语言修饰音译处理句式语法信实程度

  作者简介:释界空,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班毕业生。

  佛教自印度传至我国,佛经的翻译是关系到佛教教义能否准确传播的一件大事。历史上罗什、真谛、玄奘、义净〔1〕被合称为四大译经家,其中尤其以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最为巨大。本文拟通过对二师译经风格的比较,来反映译经事业在我国发展的一般脉络。

  在参考近现代部分学者对我国译经事业的研究外,本文参照了《出三藏记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西域记》、《翻译名义集》,并具体参照了二师所翻译的一些经典,对二师的译经风格做一点浅要的比较。

  虽然本文拟对二师的译经风格做一比较,但是有两个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其一,由于笔者不懂梵语、巴利语,因此本文无法从更深层次去了解二师所翻译的原本,无法对二师的译本做更深的比较;其二,对于二师译著在音韵学上的比较,限于笔者的学力,也无法论及。基于语言上的障碍以及笔者的学力浅陋,本文仅从二师的汉语译本进行比较,更多的是对古今学者对二师译经风格的评价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 译经事业概况

  佛经的翻译,是直接关系到佛教作为舶来文化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头等大事,不仅影响佛教能否沿着佛陀本怀而传播,也关系到佛经作为宗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我国的译经事业,在时间上主要经历了东汉末年到唐朝中叶700余年的时间,现存藏经中的经文超过8000卷,译经家有数百人之众。

  梁启超在《佛典之翻译》中,将我国的佛经翻译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阶段自东汉至西晋,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为代表;第二阶段东晋迄隋,以罗什最为杰出;第三阶段唐贞观至贞元年间,以玄奘为首。此后,宋朝虽然也曾开设过一些由国家主办的译场,但是译经水平无法超越唐代。日本水野弘元认为:

  关于汉译名词不妨依照译出年代,分成古译、旧译和新译等三种。所谓古译,是指罗什以前的译作,包括东汉、三国和西晋等古代作品;所谓旧译,是从罗什的翻译开始,到玄奘以前的译作;新译是指玄奘自己确立的新译名词,而以后的翻译主要依据这些新译名词。〔3〕

  这种将我国译经事业分为古译、旧译、新译三个阶段的分法是相当有道理的。从译经风格的角度来说,罗什和玄奘二位大师对当时译经事业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可以说他们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介于古译、旧译、新译之间的两位里程碑式人物。那么对于他们的译经加以考察、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佛经翻译事业发展的一个大致脉络。

  二、 二师的生平

  罗什大师是从西域来华传播佛教开展译经事业的大师,玄奘三藏则是经西域去印度取经回国从事译经的本土译经家。二师的生平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译经目的,因此本文在此对二师的生平做一简单的叙述。

  罗什大师(350-409)〔4〕,其母为西域人,父为龟兹人。七岁随母最初在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出家,习学杂藏和中、长二部阿含。后至莎车国从须利耶苏摩学习《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于是发起弘扬大乘空宗之心,此后又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后秦弘始三年(401)才进入长安,并为当时的统治者姚兴所钦重。在姚兴的帮助下,正式开立译场,开我国官立译场之先河。〔5〕

  罗什大师自姚秦弘始三年至十一年,在长安从事译经八年的时间里,其所译的经论据《开元释教录》所载有74部384卷,据吕徵先生考订现存39部313卷。〔6〕

  纵观大师一生译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及《妙法莲华经》最具代表性。僧肇大师依据前三部论成立了三论宗;《妙法莲华经》则成为天台宗的所依经典。此外,诸如《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维摩诘所说经》都对此后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什大师以其对梵语和汉语的精通,翻译出了一批优秀的佛典。他一生的成绩主要有:打破了以往用中国哲学固有名词诠释佛教义理的格义之弊病,开创新一期以意译为主的译经风格;将大乘般若空宗思想系统地传入中国;开论典翻译之先河,引起中国佛学界对论典的重视。

  玄奘三藏(602-664),〔7〕少年颖悟,隋大业年间,师时年七岁,以有“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8〕之大志为当时的大理寺卿郑善果破格批准剃度。师自幼从父习学儒家诗书,出家后又遍参名德成为当时的饱学沙门。对当时中土已有的经典学习完之后,感觉前后义理相违背,又为找寻《十七地论》以及解决当时佛学界在教义上的疑难和矛盾而发心前往印度取经。

  他在印度游学十七年,先后制《会宗论》、《破恶见论》、《三身论》,而折服外道小乘,并试图调和中观学和唯识学。其学问“声高五印”而为戒日王和僧俗们所钦仰,尊他为“大乘天”、“解脱天”。留学回国后受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尊重,先后在宏福寺、慈恩寺、玉华宫、西明寺译经,一生译经74部1338多卷。〔9〕师以其统一全部佛学之大志先后译出了相关唯识学、俱舍学和般若系的经典,同时因明学的传译也是玄奘三藏的一大贡献。在弘扬正统的印度佛学方面,玄奘三藏也功不可没。他传译的法相唯识学经典,纠正了过去真谛旧译中的瑕疵,促成唯识宗的产生。后来,唯识宗在其弟子窥基的弘扬下盛极一时。玄奘三藏以其梵汉语言的超人造诣和精深的佛学水平,用严谨的态度重新审视过去的译经,树立起文质兼备而又精密准确的直译风格,他的译经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佛经翻译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罗什大师本人精通西域语言,因此对于佛教原本能够有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汉语不是他的母语,可能使他的译经不能做得那么得心应手。玄奘法师带着解决当时中国佛学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西行求法,立足于过去佛经翻译的经验,加之他对梵汉语言的精通,因此他能够将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推向巅峰。

  三、二师译经风格之比较

  本文对二师的翻译风格作一比较,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文字风格之简繁

  比较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的译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译文篇幅上。罗什大师的译本十分简单,而玄奘三藏的译本偏于繁杂。

  文字篇幅的简繁问题主要取决于译主对待译经文质态度的影响,因为汉语的表达方法崇尚简单明了,而梵语则讲究辞藻的蔚丽和反复吟唱。因此,如果译主尚文,采取意译,则往往根据中国人好简的习惯而简化译文,对梵本进行删略;而尚质的译主,则会采用直译,往往多尊重梵文的习惯而出现十分繁冗的译文。但是,从言和意的关系看,有时“言不尽意”,有时“言约旨丰”,简单的译文一样能表达出原本的义理,而译文的繁冗不一定能表达出完美的原本。

  由此看来,译文的简繁和文质是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有可能言约旨丰,或有可能言不尽意。仅以字数〔10〕而言,以常见到几部译经来看:

  罗什大师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2300多字,而玄奘三藏的翻译却多达到4500余字。

  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有30500字左右,而玄奘三藏所翻译的《说无垢称经》则有近46000字。

  罗什大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6000余字,而玄奘三藏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有9300多字。

  同样是一部梵文经典的译本,不但在译名上有所不同,在字数上更是相差甚远,罗什大师的篇幅平均都要比玄奘三藏译本少1/3,译本的简繁于此可以清楚看出。二师的译本在篇幅字数上的简繁差别不是偶然的,这是二师译经风格所决定。

  罗什大师是崇尚意译的,他对中国过去的译经颇有微词。《高僧传》卷二中记载:罗什大师“既览群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文相应”。〔11〕他感觉到过去的译本有乖于梵本,因此对一些旧译的经典进行了重译。

  蒋述卓先生认为:

  在罗什看来,翻译中的言意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言简不一定就导致意也简。相反,只要“趣不乖本”,翻译的时候做一些必要的增减却能使文更为畅达,其文意反而能更好地传达。〔12〕

  罗什大师确实有这样一个态度,他认为只要能够将佛经梵本的原意表达出来,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梵本译出。僧肇法师在《大智度论序》中指出“梵文委曲,师以秦人好简,裁而略之”。 〔13〕僧叡法师在《中论序》中说到罗什大师译经“趁阙繁重者,皆裁而略之”。〔14〕从当时在罗什大师译场的门人的记录看,罗什大师的译经风格确实是尚简。

  具体来看,罗什大师在译《大智度论》时,除了前34卷外,其余的都是节要。而翻译《百论》的时候,以“无益此土”为由,则删其后半部。罗什大师在临终前交代弟子说到:“自以暗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15〕由…

《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译经风格之比较(释界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