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譯經風格之比較(釋界空)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譯經風格之比較

  編輯:釋界空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譯經是佛教義學在我國傳播的一項重大事業,既關系到佛學在中國的准確傳播,也深刻地影響到我國的文學創作,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是我國譯經史上兩位裏程碑式的人物。他們的譯經風格既決定了其譯著本身的價值之所在,也同樣對佛學的傳播和佛經文學的發展具有莫大的影響。對待譯經風格,自古以來皆以“文質”二字論之。本文將圍繞文質的問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著眼于文字的簡繁、語言的雕飾、音譯的處理、句式和語法以及譯著的信實程度五個方面,通過僧傳中二師的相關資料以及近代一些學者的研究,並對二師所譯的部分經典進行比較,試述二師的不同譯經風格,並進一步對我國譯經事業的發展脈絡做一點簡單的探索。

  關鍵詞:譯經風格文字簡繁語言修飾音譯處理句式語法信實程度

  作者簡介:釋界空,閩南佛學院2007屆本科班畢業生。

  佛教自印度傳至我國,佛經的翻譯是關系到佛教教義能否准確傳播的一件大事。曆史上羅什、真谛、玄奘、義淨〔1〕被合稱爲四大譯經家,其中尤其以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對佛經翻譯事業的貢獻最爲巨大。本文擬通過對二師譯經風格的比較,來反映譯經事業在我國發展的一般脈絡。

  在參考近現代部分學者對我國譯經事業的研究外,本文參照了《出叁藏記集》、《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西域記》、《翻譯名義集》,並具體參照了二師所翻譯的一些經典,對二師的譯經風格做一點淺要的比較。

  雖然本文擬對二師的譯經風格做一比較,但是有兩個無法克服的不足之處:其一,由于筆者不懂梵語、巴利語,因此本文無法從更深層次去了解二師所翻譯的原本,無法對二師的譯本做更深的比較;其二,對于二師譯著在音韻學上的比較,限于筆者的學力,也無法論及。基于語言上的障礙以及筆者的學力淺陋,本文僅從二師的漢語譯本進行比較,更多的是對古今學者對二師譯經風格的評價做一個大致的梳理。

  一、 譯經事業概況

  佛經的翻譯,是直接關系到佛教作爲舶來文化在中國發展傳播的頭等大事,不僅影響佛教能否沿著佛陀本懷而傳播,也關系到佛經作爲宗教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我國的譯經事業,在時間上主要經曆了東漢末年到唐朝中葉700余年的時間,現存藏經中的經文超過8000卷,譯經家有數百人之衆。

  梁啓超在《佛典之翻譯》中,將我國的佛經翻譯分爲叁個階段〔2〕:第一階段自東漢至西晉,以安世高、支婁迦谶、支謙爲代表;第二階段東晉迄隋,以羅什最爲傑出;第叁階段唐貞觀至貞元年間,以玄奘爲首。此後,宋朝雖然也曾開設過一些由國家主辦的譯場,但是譯經水平無法超越唐代。日本水野弘元認爲:

  關于漢譯名詞不妨依照譯出年代,分成古譯、舊譯和新譯等叁種。所謂古譯,是指羅什以前的譯作,包括東漢、叁國和西晉等古代作品;所謂舊譯,是從羅什的翻譯開始,到玄奘以前的譯作;新譯是指玄奘自己確立的新譯名詞,而以後的翻譯主要依據這些新譯名詞。〔3〕

  這種將我國譯經事業分爲古譯、舊譯、新譯叁個階段的分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從譯經風格的角度來說,羅什和玄奘二位大師對當時譯經事業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可以說他們是我國佛經翻譯史上介于古譯、舊譯、新譯之間的兩位裏程碑式人物。那麼對于他們的譯經加以考察、分析,不難看出我國佛經翻譯事業發展的一個大致脈絡。

  二、 二師的生平

  羅什大師是從西域來華傳播佛教開展譯經事業的大師,玄奘叁藏則是經西域去印度取經回國從事譯經的本土譯經家。二師的生平決定了他們的語言水平和譯經目的,因此本文在此對二師的生平做一簡單的敘述。

  羅什大師(350-409)〔4〕,其母爲西域人,父爲龜茲人。七歲隨母最初在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出家,習學雜藏和中、長二部阿含。後至莎車國從須利耶蘇摩學習《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于是發起弘揚大乘空宗之心,此後又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後秦弘始叁年(401)才進入長安,並爲當時的統治者姚興所欽重。在姚興的幫助下,正式開立譯場,開我國官立譯場之先河。〔5〕

  羅什大師自姚秦弘始叁年至十一年,在長安從事譯經八年的時間裏,其所譯的經論據《開元釋教錄》所載有74部384卷,據呂徵先生考訂現存39部313卷。〔6〕

  縱觀大師一生譯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及《妙法蓮華經》最具代表性。僧肇大師依據前叁部論成立了叁論宗;《妙法蓮華經》則成爲天臺宗的所依經典。此外,諸如《佛說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诘所說經》都對此後的佛教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羅什大師以其對梵語和漢語的精通,翻譯出了一批優秀的佛典。他一生的成績主要有:打破了以往用中國哲學固有名詞诠釋佛教義理的格義之弊病,開創新一期以意譯爲主的譯經風格;將大乘般若空宗思想系統地傳入中國;開論典翻譯之先河,引起中國佛學界對論典的重視。

  玄奘叁藏(602-664),〔7〕少年穎悟,隋大業年間,師時年七歲,以有“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8〕之大志爲當時的大理寺卿鄭善果破格批准剃度。師自幼從父習學儒家詩書,出家後又遍參名德成爲當時的飽學沙門。對當時中土已有的經典學習完之後,感覺前後義理相違背,又爲找尋《十七地論》以及解決當時佛學界在教義上的疑難和矛盾而發心前往印度取經。

  他在印度遊學十七年,先後製《會宗論》、《破惡見論》、《叁身論》,而折服外道小乘,並試圖調和中觀學和唯識學。其學問“聲高五印”而爲戒日王和僧俗們所欽仰,尊他爲“大乘天”、“解脫天”。留學回國後受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尊重,先後在宏福寺、慈恩寺、玉華宮、西明寺譯經,一生譯經74部1338多卷。〔9〕師以其統一全部佛學之大志先後譯出了相關唯識學、俱舍學和般若系的經典,同時因明學的傳譯也是玄奘叁藏的一大貢獻。在弘揚正統的印度佛學方面,玄奘叁藏也功不可沒。他傳譯的法相唯識學經典,糾正了過去真谛舊譯中的瑕疵,促成唯識宗的産生。後來,唯識宗在其弟子窺基的弘揚下盛極一時。玄奘叁藏以其梵漢語言的超人造詣和精深的佛學水平,用嚴謹的態度重新審視過去的譯經,樹立起文質兼備而又精密准確的直譯風格,他的譯經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是佛經翻譯曆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羅什大師本人精通西域語言,因此對于佛教原本能夠有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漢語不是他的母語,可能使他的譯經不能做得那麼得心應手。玄奘法師帶著解決當時中國佛學界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而西行求法,立足于過去佛經翻譯的經驗,加之他對梵漢語言的精通,因此他能夠將我國的佛經翻譯事業推向巅峰。

  叁、二師譯經風格之比較

  本文對二師的翻譯風格作一比較,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一)文字風格之簡繁

  比較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的譯本,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譯文篇幅上。羅什大師的譯本十分簡單,而玄奘叁藏的譯本偏于繁雜。

  文字篇幅的簡繁問題主要取決于譯主對待譯經文質態度的影響,因爲漢語的表達方法崇尚簡單明了,而梵語則講究辭藻的蔚麗和反複吟唱。因此,如果譯主尚文,采取意譯,則往往根據中國人好簡的習慣而簡化譯文,對梵本進行刪略;而尚質的譯主,則會采用直譯,往往多尊重梵文的習慣而出現十分繁冗的譯文。但是,從言和意的關系看,有時“言不盡意”,有時“言約旨豐”,簡單的譯文一樣能表達出原本的義理,而譯文的繁冗不一定能表達出完美的原本。

  由此看來,譯文的簡繁和文質是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絕對的一對一的關系,有可能言約旨豐,或有可能言不盡意。僅以字數〔10〕而言,以常見到幾部譯經來看:

  羅什大師所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2300多字,而玄奘叁藏的翻譯卻多達到4500余字。

  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維摩诘所說經》有30500字左右,而玄奘叁藏所翻譯的《說無垢稱經》則有近46000字。

  羅什大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6000余字,而玄奘叁藏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有9300多字。

  同樣是一部梵文經典的譯本,不但在譯名上有所不同,在字數上更是相差甚遠,羅什大師的篇幅平均都要比玄奘叁藏譯本少1/3,譯本的簡繁于此可以清楚看出。二師的譯本在篇幅字數上的簡繁差別不是偶然的,這是二師譯經風格所決定。

  羅什大師是崇尚意譯的,他對中國過去的譯經頗有微詞。《高僧傳》卷二中記載:羅什大師“既覽群經,義多纰缪,皆由先譯失旨,不與梵文相應”。〔11〕他感覺到過去的譯本有乖于梵本,因此對一些舊譯的經典進行了重譯。

  蔣述卓先生認爲:

  在羅什看來,翻譯中的言意關系並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系,言簡不一定就導致意也簡。相反,只要“趣不乖本”,翻譯的時候做一些必要的增減卻能使文更爲暢達,其文意反而能更好地傳達。〔12〕

  羅什大師確實有這樣一個態度,他認爲只要能夠將佛經梵本的原意表達出來,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梵本譯出。僧肇法師在《大智度論序》中指出“梵文委曲,師以秦人好簡,裁而略之”。 〔13〕僧叡法師在《中論序》中說到羅什大師譯經“趁阙繁重者,皆裁而略之”。〔14〕從當時在羅什大師譯場的門人的記錄看,羅什大師的譯經風格確實是尚簡。

  具體來看,羅什大師在譯《大智度論》時,除了前34卷外,其余的都是節要。而翻譯《百論》的時候,以“無益此土”爲由,則刪其後半部。羅什大師在臨終前交代弟子說到:“自以暗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叁百余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15〕由…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譯經風格之比較(釋界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