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P10

  ..續本文上一頁)。熾熱的宇宙,隨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約一秒鍾過去後,宇宙的溫度下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並逐漸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支持這理論是找到宇宙最重要的遺迹——微波背景輻射,以及紅移現象是宇宙正在膨脹最好證明(引王豔紅《宇宙最初叁分鍾》)。“大爆炸模型”說宇宙是有起始的,它就從“無”産生的,這與中國老子哲學不謀而合。《老子》說宇宙起源:“道生于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很多現代物理學異常興奮地談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超前認識。美國惠勒見到古裝戲“無”字旗興奮極了。他近年正倡導著質樸性原理,即物理學是從幾乎一無所有達到幾乎所有一切,沒想到,這種科學哲學觀,竟也在中國的思想找到了它的前驅。他還說:“幾乎整個物理大廈是建築在幾乎一無所有之上。”大爆炸以後産生了宇宙萬有,大爆炸以前是什麼狀態?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無”。《老子》:“道生于無”——“無中生有”。魏晉玄學盛行。何晏《無爲論》:“天地萬物皆以無爲爲本。”王弼《老子注》:“以無爲體,以無爲用”,“有起于無”,“天地之廣,以無爲心”,並認爲“聖人體無”。宇宙是“無中生有”。對無字之解釋,曆來有以虛無釋之,有以元氣釋之,有以太虛即空間釋之,也有認爲無不是無物,是無意識,等等。近有聶中慶據郭店楚簡《老子》,認爲老子哲學不存在“有生于無”之命題,“有”、“無”是統一于“道”的,兩者不存在本末、先後、貴賤問題。“有”、“無”乃一物也(《孔子研究》總76期第35頁)現代物理學家對宇宙“無中生有”作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英國海菲爾德《時間之箭》介紹1973年美國物理學家特雷恩提出的,根據真空沸騰的概念,即由于海森伯不確定原理,真空的能量發生無規則的漲落,就産生出宇宙。美國宇宙學家蓋斯所以說:“現在看來,宇宙本身就是一份免費的午餐。”197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一個宇宙學小組,提出宇宙在原初時刻是“虛無”的真空,時間也是平直的,這與大爆炸模型奇點說不同。他們認爲,虛無的真空狀態相對于物質創生來說是不穩定的:像是一個連鎖過程,一旦開始,就會導致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能量自發創生。另外一些宇宙學家也提出其他模型。如威廉金及稍後的霍金和哈特勒,試圖給出空間和時間從絕對一無所有中創生,甚至于不是沸騰著物質的量子力學産生和湮滅的“虛無”真空。霍金和哈特勒想把時間開始的奇點即大爆炸敷衍過去,他們對整個宇宙給出了一個波函數,然後計算從確確實實的一無所有中産生出某種東西的幾率。這位作者最後說:對于這些討論“無中生有”的純理論模型,保留一定的懷疑態度還是有益的。對于他們有許多技術上的反對理由,也有許多原則性的問題。作爲後面一個例子,如果“無”確實意味著“一無所有”,則看來我們並無任何權利,把我們的科學定律運用到創生行爲之前。這樣我們會仍然疑惑不解,是什麼把宇宙帶到現實存在中來?有些物理學家已談到,大爆炸理論和相對論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幾十億英裏的星系之間相似的概率幾乎是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變的,宇宙就不可能擴張得這麼快,這麼遠。

  《時間之箭》中又評說:與它有關的數學中出現令人爲難的“奇點”,在那裏,空間、時間和物質無法描述,因而引起對它基本性的懷疑。最有名的奇點就是所謂的“大爆炸”——那個普遍認爲産生宇宙的超高密度火球。而這個奇點、巨大的能量都集中到一個點,理論中的可測量都變爲無窮大,從而變爲無意義。學者李墨林對“大爆炸理論”也提出質疑,認爲時間在超密度物質的奇點與大爆炸同時産生,在宇宙膨脹盡頭的大坍縮之後的滅點消亡,這是不甚確切的:第一,在綿綿不斷的宇宙時空中,由物質構成的總星系的誕生與消亡應該是遵循宇宙的常態。大爆炸理論即便成立也不應僅僅只有一次,如果時間與爆炸共存亡,那麼任意兩次爆炸之間的時間哪裏去了?如此豈不成了時間的斷裂帶?第二,即使確實只存在這一次爆炸的話,說時間與爆炸同時産生在邏輯上也欠嚴密。因爲這仍然把聚集物質和醞釀爆炸的過程排除在時間之外,不管這個時間多麼短暫,舍棄這一前提就等于說,這場空前劇烈的爆炸是在沒有時間的空間中發生的,就等于說這種物質的爆炸是在沒有物質的情況下産生的。這種時間與物質共存亡的學說演繹得讓人無法理解。大爆炸本身也無法解釋在膨脹的宇宙中,爲什麼同時還存在這種理論完全相反的藍移現象。目前世界最流行的宇宙模型是大爆炸理論,它的基點是:物質爆炸導致時間産生,進而導致空間膨脹,物質、時間、空間似乎有先後因果關系。而李墨林卻提出“時空一體論”,完全翻過來。此結構的意思是:空間永恒導致時間永恒,而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中聚聚散散,不過是空間和時間的證明,時間和空間是二位一體密不可分的(《時間與引力之謎》)。陳壯叔在《大爆炸之前》一文中介紹歐洲核子研究所的G·範納奇奴認爲:“大爆炸遠不是時間的開始,它僅是宇宙曆史的一個轉折點。”有認爲大爆炸意味著宇宙真正的開始,空間和時間由此而出現,決不存在“之前”這樣的問題。如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當有人問及這問題時,會反問道:“北極之北是什麼地方?”而範氏敢于挑戰這個問題。範氏研究發現,弦論在零時刻,把討厭的奇點除去,因爲弦具有尺寸。若時間逆行,宇宙雖收縮,但它不致達到零體積,故奇點不會出現。在大爆炸標准模型中,奇點就像一圈磚牆,而在弦宇宙學中,則沒有這樣的牆,你可進入大爆炸之前的時代。英國史蒂芬·霍金又提出虛時間理論。認爲“虛時間是和實時間垂直的。宇宙在虛時間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沙漠孤島》會晤記)。又在論及“宇宙起源”時說:“在虛時間中這個開端不再是奇點。相反的,它有點像地球的北極,宇宙的終點會和開端相類似。”又在《時間史之謎》中說:“只要宇宙有一個起點,我們就能假定它有一個創造者。但是,如果宇宙真的完全是獨立的,沒有邊界或邊緣,它就不會有起點和終點;它將只是存在,哪有創造者的位置?”霍金還在演講中說:“當宇宙像北極那樣一個單獨點時,它不包含任何東西。然而,在我們觀察到的部分至少有1080顆粒子。所有這些粒子從何而來呢?其答案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允許物質從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創生出來。那麼能量又是從何而來以創生物質呢?其答案是,它是從宇宙的引力能借來的。”還有學者撰文說:多個物質體系的時空存在和分布,就是所謂的宇宙存在,實際上宇宙不存在有限無限問題。作爲物質存在的屬性表現(形式),時間和空間隨物質存在共生共滅,它們均處于不間斷的變動中”(馮尤《物質存在的惟一性——時空力》)。

  佛典與宇宙産生

  佛典是如何說宇宙萬有産生的?般若說空與老莊的無是同是異?佛典中“無”字作何解?

  有日本物理學家松下真一作《〈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說:英國科學家F·赫依魯、H·邦單、F·歌爾特等,都認爲宇宙是從“無”生“有”,這和佛說的“空生萬法”、“空即是色”是相近的見解。德國物理學泰鬥E·P朱爾頓博士,創立了“創造之場”理論——“場”的能量是空虛的,但是會從空虛轉化爲物質的質點。松氏又說:虛的世界與有的世界是相近,可互換、可互相轉變的。魯比亞博士的試驗,更可證實這種“空”生“有”、“有”生“空”、“空即是色”的正確性。W粒子、Z粒子和誇克之類,科學家都承認它們是虛無無實體的質點。W與Z粒子的發現,是高能物理學的又一件大事,又一次證實了宇宙大爆炸産生形成,從空生有。亦即證明了《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第叁十二之叁》卷叁十六所提佛說“虛空悉爲一切萬物所依。……一切叁千大千世界依虛空性,無色界衆生處,色界衆生處,欲界衆生處,此叁界悉依虛空……火劫起時,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皆熾然燒盡無余。”“大風起名曰壞散,悉能壞散,磨滅大千世界。”(這是宇宙大爆炸的另一寫照,或是星雲漩系爆炸的情況)。偈雲:“一切叁世間,欲色無色,離我及我所,安住于虛空。”W與Z粒子的瞬息存在,只有幾千分之一秒,就歸于真空,不正符合《金剛經》說的如露如電如幻嗎?

  案:松氏代表一種觀點,佛典的“空”與俗谛“無”幾等同爲一。宇宙是“無中生有”。

  然後,印順法師認爲,佛典的空,從“因緣所生法”,極無自性去解入。緣有(幻有)即性空,也可說即是而真,但沒有說以性空爲本源,從性空而生萬有的。這與“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爲天地萬物皆以無爲本”(《晉書·王衍傳》),從無而生成萬化,從萬化本源的“道”(無)去闡明一切——形而上的玄學,是並不相同的(《中國禅宗史》第119頁)。

  印順法師代表一種觀點,佛典的“空”是建立在緣起性空義上的,空與有不是空先有後,有從空生;萬物並非從空生,空非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當體自空,方合“色即空”義。

  從中國佛教曆史來看,魏晉老莊玄學盛行,立論皆以“無”爲本,士大夫競尚空無,貴無賤有。東晉名僧釋道安是研究禅學和般若學二宗的集大成者,並融合二宗,創立本無宗。且有雲:“無在元化之前,空爲衆形之始,故謂本無。”以“無”、“空”爲事物之本體,宇宙之本源。般若學六家七宗,均是談空說無,有以佛之“空”義,適似老莊虛無;佛之涅槃寂滅,有比之老莊無爲。以玄學之說附會“般若”。當時名僧與名士頗…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