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P11

  ..續本文上一頁相投緣,《般若》與老莊又相互發揮,故史稱晉代之玄學、《般若》之合流,爲學術界之大宗。《般若》也借玄風得以廣爲流行,道安時代,東西諸講習遂無不以《般若》爲業。嗣後,羅什翻譯且弘揚龍樹(提婆)四論,“掃除封執,直證實相”。可謂對佛教從思想上作了正本清源。羅什以前之《般若》,多偏于虛無,羅什說(畢竟)空,簡料前人空無之談,佛學之精髓,性空無我義,始得顯發。羅什諸弟子有關中四傑,僧肇作《不真空論》,斥叁家(本無、即色、心無)雲:“情尚于無多矣,觸言以賓無。”“直好無之談。”“聖人之于物也,即萬物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倡體用一如,萬物自虛。與其師羅什:“物無定相,其性虛矣”。同謂直顯《般若》性空義。故僧睿作《毗摩羅诘提經義疏序》有總結性敘說:“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以來,雖自講肄,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佛學之“空”義,始與玄學之“無”義泾渭分明。大乘亦如日中天。

  顯然,自道安開其端,即僧睿所雲:“鑿荒以開轍,標玄旨于性空。”羅什及群弟子正本清源,對般若與玄學作了分辨,般若的“空”已與玄學的“無”徹底剝離了。

  佛典亦有說“無”。如《增一阿含經·須陀品第叁十》卷二十二沙彌白佛:“有字、無字,義有若幹,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

  案:此明有爲生死流轉,涅槃爲無。有與無截然爲二。

  《大涅槃經·迦葉十二之四》卷叁十六記佛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非叁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迹,章句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皈依處,寂靜光明,安穩彼岸,是故名非叁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離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叁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叁世所攝。

  案:此明涅槃爲有,虛空爲無。有與無截然爲二。

  何以佛典有時說有,有時說無(空)?

  《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或說有,或說無,各有因緣故無咎,如實際不可思議,性亦如是。世間檀波羅蜜者故有,出世間檀波羅蜜無故空;爲破悭貪故,言有檀波羅蜜;破邪見故,言檀波羅蜜無;爲度初學者說言有,若聖人心中說言無。”同論《釋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菩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爲愛著衆生故說空,爲取相著空衆生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如是方便力爲衆生說法。”

  案:佛陀說有說無,皆是對機方便,非是佛陀出現于世的究竟法。如同論《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上》卷七十六記佛說:“叁界虛妄,皆如夢耳!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亦當爲衆生說叁界如夢。”“佛說夢覺無異。”“一切法如化,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同論《釋如幻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然而新發意菩薩聞心生驚、怖畏,故佛不得已方便說:“不生滅涅槃不如化。”同論《釋叁慧品第七十之下》卷八十四記《大般若經》佛雲:“凡愚人著五受衆,著檀波羅蜜乃至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阿耨多叁藐叁菩提,度脫衆生生死!”“以衆生無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俗法故有得,非第一義。”同論《釋等學品第六十叁》卷七十七:”須菩提答佛言:“是如從本以來不集、不和合,雲何有盡?本來不生,雲何有滅?是法本來虛诳,無有定相,雲何可斷?(佛言:)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能如是學如,爲學薩婆若,是如常法不可證、不可滅,不可斷,是盡、離、斷,除顛倒故行,非是究竟。”故吉藏《叁論玄義》卷下:“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爲化衆生,假說有無,故以非有無爲中,有無爲假也。”《中論述義》吉藏疏:“佛據實理說無,凡夫分別說有,然雖說有說無二,欲令悟其無二。”故佛對中下根機人說有說無,乃不了義法,佛又說直示了義以破有無之見。如《大智度論·釋隨喜品第叁十九》卷六十一:“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同論《釋初品中菩薩功德》卷四:“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如佛說法句偈:“見有則恐怖,見無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不著無。是名無作叁味。”同論《釋初中品·檀波羅蜜法施之余》卷十二:“有無見是此岸,破有無見智慧名彼岸。”同論《十八不共法》卷二十六:佛答梵志:“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同論《釋習相應品第叁之叁》卷叁十七:“一切世間著有著無。順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著無。”“著有見、無見,是二種見,虛妄非實,破中道。”同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一》卷叁十八:“若菩薩見有爲、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爲、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是有無二見捨,以戲論慧,行于中道,是名慧眼。”被羅什法師贊爲“解空第一”的僧肇,其《不真空論》從大乘緣起無自性空義以破有無二邊,明萬物不真故空。何以萬物不真?“物無定相,其性虛矣。”(羅什《維摩诘經》注)。《不真空論》有雲:“萬物之自虛,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像,故則雖象而非象。故經雲: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聖人之于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故經雲:真谛俗谛,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此經直辯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無。豈以二谛而二于物哉!”肇論明在性空層面上,一切法不真,一切法無異,故不用去有以成無。有即是無故。《不真空論》又雲:“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谛之談也。故《道行》雲: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雲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萬物)言有是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辯非有。”“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故《放光》雲: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人非真人也。”此明不著有與無兩邊,一切不真如幻,雖非真者,不無假象。

  佛典中“無”,不作虛無解,而作性空解。

  如《大智度論·隨喜品第叁十九》卷六十一:“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肉眼觀故有,以慧眼觀則無,是故法法虛诳妄語,應舍離法相。”

  案:此“慧眼觀則無”。意即以徹悟的慧眼觀蘊、界、處,皆性空無實。

  又如同論《緣起觀》卷一:“若實無人者,佛雲何說人等?”答曰:“人等世間故有,第一義故無。”

  案:此明人等性空無有實體,故言無(空),此爲第一義谛。

  又如同論《釋偏學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記佛言:“二相是有(法),不二法是無(法),取色相即是二。”

  案:此明所謂不二法門,是明諸法性空,無有一真實體,認爲相有,取著一法(色)是有相,即是二法門。(六祖《壇經》有雲:“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爲,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有偈:“本來無一物”。此“本來無一物”,乃深切體悟一切法皆幻,此虛幻不實之現象世界,物與我、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平等不二。此義同《大般若經》卷二一叁:“觀一切法都無自性,皆如虛空。”“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諸菩薩摩诃薩要信解,一切法皆與虛空等,乃得無上正等菩提。”此無、畢竟空,同無自性義。

  《華嚴經》關于有無問題:

  《菩薩問明品第十》卷十叁覺首菩薩答文殊菩薩:“有無二悉滅除,此人于佛爲真見。”

  《十住品第十叁》卷十六:“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

  《十通品第二十八》卷四十四:“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非有非無。”

  《離世間品第叁十八之七》卷五十九:“了性皆無性,有無無所著,如是一切智,無盡無所依。”

  《入法界品叁十九之十八》卷七十七:“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

  按:《華嚴》也明不著有無二邊。通達諸法無自性,有(相)無(相)不異,無可著故。《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一》卷一:“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如來說法,以是爲首。”同上之叁卷叁:“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複無所滅,觀此空寂法,有無二俱離。”“世間非有無,亦複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我說一切法不生滅,有無品不現。”

  複案:佛以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破有無二見。佛又告誡,也不可落在“非有無”見。《大般若經》卷叁九二記佛雲:“若有情類先有後無(若諸趣生死,先有後無),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先無後有,理亦不然。”同經卷五七一:“受持淨戒得生善趣,是名爲有,生惡趣是名爲無,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爲有。……若修正念得,出離者名爲有,不得爲無。”

  按:佛舉有情類,先有後無,先無後有,有無二截。不知佛說般若義爲無所得。如《放光般若經》卷四記佛雲:“如來以俗數得逮覺,亦無有法有所得者,所以者何?若言我得道者,是爲大恥!若有二者,亦無逮亦無覺。”

  《中論述記》卷一記人問:“世人盡見諸法是有是無,汝何以獨與世間相違,言無所見?”龍樹菩薩答:“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成見,滅見安穩法。”吉藏疏雲:“淺智者見五大是有,見空大是無;深智者見有知表不有,見無知表不無。《華嚴經》雲:“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案:現代…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