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道安时代,东西诸讲习遂无不以《般若》为业。嗣后,罗什翻译且弘扬龙树(提婆)四论,“扫除封执,直证实相”。可谓对佛教从思想上作了正本清源。罗什以前之《般若》,多偏于虚无,罗什说(毕竟)空,简料前人空无之谈,佛学之精髓,性空无我义,始得显发。罗什诸弟子有关中四杰,僧肇作《不真空论》,斥三家(本无、即色、心无)云:“情尚于无多矣,触言以宾无。”“直好无之谈。”“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倡体用一如,万物自虚。与其师罗什:“物无定相,其性虚矣”。同谓直显《般若》性空义。故僧睿作《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有总结性叙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自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佛学之“空”义,始与玄学之“无”义泾渭分明。大乘亦如日中天。
显然,自道安开其端,即僧睿所云:“凿荒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罗什及群弟子正本清源,对般若与玄学作了分辨,般若的“空”已与玄学的“无”彻底剥离了。
佛典亦有说“无”。如《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卷二十二沙弥白佛:“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
案:此明有为生死流转,涅槃为无。有与无截然为二。
《大涅槃经·迦叶十二之四》卷三十六记佛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皈依处,寂静光明,安稳彼岸,是故名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离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案:此明涅槃为有,虚空为无。有与无截然为二。
何以佛典有时说有,有时说无(空)?
《大智度论·释胜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或说有,或说无,各有因缘故无咎,如实际不可思议,性亦如是。世间檀波罗蜜者故有,出世间檀波罗蜜无故空;为破悭贪故,言有檀波罗蜜;破邪见故,言檀波罗蜜无;为度初学者说言有,若圣人心中说言无。”同论《释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著众生故说空,为取相著空众生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如是方便力为众生说法。”
案:佛陀说有说无,皆是对机方便,非是佛陀出现于世的究竟法。如同论《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上》卷七十六记佛说:“三界虚妄,皆如梦耳!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亦当为众生说三界如梦。”“佛说梦觉无异。”“一切法如化,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同论《释如幻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然而新发意菩萨闻心生惊、怖畏,故佛不得已方便说:“不生灭涅槃不如化。”同论《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卷八十四记《大般若经》佛云:“凡愚人著五受众,著檀波罗蜜乃至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度脱众生生死!”“以众生无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俗法故有得,非第一义。”同论《释等学品第六十三》卷七十七:”须菩提答佛言:“是如从本以来不集、不和合,云何有尽?本来不生,云何有灭?是法本来虚诳,无有定相,云何可断?(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如,为学萨婆若,是如常法不可证、不可灭,不可断,是尽、离、断,除颠倒故行,非是究竟。”故吉藏《三论玄义》卷下:“良由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生,假说有无,故以非有无为中,有无为假也。”《中论述义》吉藏疏:“佛据实理说无,凡夫分别说有,然虽说有说无二,欲令悟其无二。”故佛对中下根机人说有说无,乃不了义法,佛又说直示了义以破有无之见。如《大智度论·释随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同论《释初品中菩萨功德》卷四:“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如佛说法句偈:“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不著无。是名无作三味。”同论《释初中品·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十二:“有无见是此岸,破有无见智慧名彼岸。”同论《十八不共法》卷二十六:佛答梵志:“我法中不受有无,汝何所论有无?是戏论法,结使生处。”同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卷三十七:“一切世间著有著无。顺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著无。”“著有见、无见,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同论《释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若菩萨见有为、世间、有漏、即堕有见中;若见无为、出世间、无漏,即堕无见中。是有无二见捨,以戏论慧,行于中道,是名慧眼。”被罗什法师赞为“解空第一”的僧肇,其《不真空论》从大乘缘起无自性空义以破有无二边,明万物不真故空。何以万物不真?“物无定相,其性虚矣。”(罗什《维摩诘经》注)。《不真空论》有云:“万物之自虚,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像,故则虽象而非象。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二谛而二于物哉!”肇论明在性空层面上,一切法不真,一切法无异,故不用去有以成无。有即是无故。《不真空论》又云:“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万物)言有是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辩非有。”“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人非真人也。”此明不著有与无两边,一切不真如幻,虽非真者,不无假象。
佛典中“无”,不作虚无解,而作性空解。
如《大智度论·随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肉眼观故有,以慧眼观则无,是故法法虚诳妄语,应舍离法相。”
案:此“慧眼观则无”。意即以彻悟的慧眼观蕴、界、处,皆性空无实。
又如同论《缘起观》卷一:“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说人等?”答曰:“人等世间故有,第一义故无。”
案:此明人等性空无有实体,故言无(空),此为第一义谛。
又如同论《释偏学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记佛言:“二相是有(法),不二法是无(法),取色相即是二。”
案:此明所谓不二法门,是明诸法性空,无有一真实体,认为相有,取著一法(色)是有相,即是二法门。(六祖《坛经》有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有偈:“本来无一物”。此“本来无一物”,乃深切体悟一切法皆幻,此虚幻不实之现象世界,物与我、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平等不二。此义同《大般若经》卷二一三:“观一切法都无自性,皆如虚空。”“一切法皆毕竟空。毕竟空中都无有法,可名能证,可名所证。”“诸菩萨摩诃萨要信解,一切法皆与虚空等,乃得无上正等菩提。”此无、毕竟空,同无自性义。
《华严经》关于有无问题:
《菩萨问明品第十》卷十三觉首菩萨答文殊菩萨:“有无二悉灭除,此人于佛为真见。”
《十住品第十三》卷十六:“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
《十通品第二十八》卷四十四:“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非有非无。”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卷五十九:“了性皆无性,有无无所著,如是一切智,无尽无所依。”
《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八》卷七十七:“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
按:《华严》也明不著有无二边。通达诸法无自性,有(相)无(相)不异,无可著故。《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卷一:“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如来说法,以是为首。”同上之三卷三:“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空寂法,有无二俱离。”“世间非有无,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我说一切法不生灭,有无品不现。”
复案:佛以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破有无二见。佛又告诫,也不可落在“非有无”见。《大般若经》卷三九二记佛云:“若有情类先有后无(若诸趣生死,先有后无),则菩萨如来,亦有过失;先无后有,理亦不然。”同经卷五七一:“受持净戒得生善趣,是名为有,生恶趣是名为无,乃至修慧能得成圣,是名为有。……若修正念得,出离者名为有,不得为无。”
按:佛举有情类,先有后无,先无后有,有无二截。不知佛说般若义为无所得。如《放光般若经》卷四记佛云:“如来以俗数得逮觉,亦无有法有所得者,所以者何?若言我得道者,是为大耻!若有二者,亦无逮亦无觉。”
《中论述记》卷一记人问:“世人尽见诸法是有是无,汝何以独与世间相违,言无所见?”龙树菩萨答:“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成见,灭见安稳法。”吉藏疏云:“浅智者见五大是有,见空大是无;深智者见有知表不有,见无知表不无。《华严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
案:现代…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