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P10

  ..续本文上一页)。炽热的宇宙,随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约一秒钟过去后,宇宙的温度下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支持这理论是找到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微波背景辐射,以及红移现象是宇宙正在膨胀最好证明(引王艳红《宇宙最初三分钟》)。“大爆炸模型”说宇宙是有起始的,它就从“无”产生的,这与中国老子哲学不谋而合。《老子》说宇宙起源:“道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很多现代物理学异常兴奋地谈到中国古代哲学的超前认识。美国惠勒见到古装戏“无”字旗兴奋极了。他近年正倡导着质朴性原理,即物理学是从几乎一无所有达到几乎所有一切,没想到,这种科学哲学观,竟也在中国的思想找到了它的前驱。他还说:“几乎整个物理大厦是建筑在几乎一无所有之上。”大爆炸以后产生了宇宙万有,大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这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无”。《老子》:“道生于无”——“无中生有”。魏晋玄学盛行。何晏《无为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王弼《老子注》:“以无为体,以无为用”,“有起于无”,“天地之广,以无为心”,并认为“圣人体无”。宇宙是“无中生有”。对无字之解释,历来有以虚无释之,有以元气释之,有以太虚即空间释之,也有认为无不是无物,是无意识,等等。近有聂中庆据郭店楚简《老子》,认为老子哲学不存在“有生于无”之命题,“有”、“无”是统一于“道”的,两者不存在本末、先后、贵贱问题。“有”、“无”乃一物也(《孔子研究》总76期第35页)现代物理学家对宇宙“无中生有”作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英国海菲尔德《时间之箭》介绍1973年美国物理学家特雷恩提出的,根据真空沸腾的概念,即由于海森伯不确定原理,真空的能量发生无规则的涨落,就产生出宇宙。美国宇宙学家盖斯所以说:“现在看来,宇宙本身就是一份免费的午餐。”197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一个宇宙学小组,提出宇宙在原初时刻是“虚无”的真空,时间也是平直的,这与大爆炸模型奇点说不同。他们认为,虚无的真空状态相对于物质创生来说是不稳定的:像是一个连锁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导致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能量自发创生。另外一些宇宙学家也提出其他模型。如威廉金及稍后的霍金和哈特勒,试图给出空间和时间从绝对一无所有中创生,甚至于不是沸腾着物质的量子力学产生和湮灭的“虚无”真空。霍金和哈特勒想把时间开始的奇点即大爆炸敷衍过去,他们对整个宇宙给出了一个波函数,然后计算从确确实实的一无所有中产生出某种东西的几率。这位作者最后说:对于这些讨论“无中生有”的纯理论模型,保留一定的怀疑态度还是有益的。对于他们有许多技术上的反对理由,也有许多原则性的问题。作为后面一个例子,如果“无”确实意味着“一无所有”,则看来我们并无任何权利,把我们的科学定律运用到创生行为之前。这样我们会仍然疑惑不解,是什么把宇宙带到现实存在中来?有些物理学家已谈到,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几十亿英里的星系之间相似的概率几乎是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变的,宇宙就不可能扩张得这么快,这么远。

  《时间之箭》中又评说:与它有关的数学中出现令人为难的“奇点”,在那里,空间、时间和物质无法描述,因而引起对它基本性的怀疑。最有名的奇点就是所谓的“大爆炸”——那个普遍认为产生宇宙的超高密度火球。而这个奇点、巨大的能量都集中到一个点,理论中的可测量都变为无穷大,从而变为无意义。学者李墨林对“大爆炸理论”也提出质疑,认为时间在超密度物质的奇点与大爆炸同时产生,在宇宙膨胀尽头的大坍缩之后的灭点消亡,这是不甚确切的:第一,在绵绵不断的宇宙时空中,由物质构成的总星系的诞生与消亡应该是遵循宇宙的常态。大爆炸理论即便成立也不应仅仅只有一次,如果时间与爆炸共存亡,那么任意两次爆炸之间的时间哪里去了?如此岂不成了时间的断裂带?第二,即使确实只存在这一次爆炸的话,说时间与爆炸同时产生在逻辑上也欠严密。因为这仍然把聚集物质和酝酿爆炸的过程排除在时间之外,不管这个时间多么短暂,舍弃这一前提就等于说,这场空前剧烈的爆炸是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中发生的,就等于说这种物质的爆炸是在没有物质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时间与物质共存亡的学说演绎得让人无法理解。大爆炸本身也无法解释在膨胀的宇宙中,为什么同时还存在这种理论完全相反的蓝移现象。目前世界最流行的宇宙模型是大爆炸理论,它的基点是:物质爆炸导致时间产生,进而导致空间膨胀,物质、时间、空间似乎有先后因果关系。而李墨林却提出“时空一体论”,完全翻过来。此结构的意思是:空间永恒导致时间永恒,而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聚聚散散,不过是空间和时间的证明,时间和空间是二位一体密不可分的(《时间与引力之谜》)。陈壮叔在《大爆炸之前》一文中介绍欧洲核子研究所的G·范纳奇奴认为:“大爆炸远不是时间的开始,它仅是宇宙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有认为大爆炸意味着宇宙真正的开始,空间和时间由此而出现,决不存在“之前”这样的问题。如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当有人问及这问题时,会反问道:“北极之北是什么地方?”而范氏敢于挑战这个问题。范氏研究发现,弦论在零时刻,把讨厌的奇点除去,因为弦具有尺寸。若时间逆行,宇宙虽收缩,但它不致达到零体积,故奇点不会出现。在大爆炸标准模型中,奇点就像一圈砖墙,而在弦宇宙学中,则没有这样的墙,你可进入大爆炸之前的时代。英国史蒂芬·霍金又提出虚时间理论。认为“虚时间是和实时间垂直的。宇宙在虚时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沙漠孤岛》会晤记)。又在论及“宇宙起源”时说:“在虚时间中这个开端不再是奇点。相反的,它有点像地球的北极,宇宙的终点会和开端相类似。”又在《时间史之谜》中说:“只要宇宙有一个起点,我们就能假定它有一个创造者。但是,如果宇宙真的完全是独立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不会有起点和终点;它将只是存在,哪有创造者的位置?”霍金还在演讲中说:“当宇宙像北极那样一个单独点时,它不包含任何东西。然而,在我们观察到的部分至少有1080颗粒子。所有这些粒子从何而来呢?其答案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允许物质从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创生出来。那么能量又是从何而来以创生物质呢?其答案是,它是从宇宙的引力能借来的。”还有学者撰文说:多个物质体系的时空存在和分布,就是所谓的宇宙存在,实际上宇宙不存在有限无限问题。作为物质存在的属性表现(形式),时间和空间随物质存在共生共灭,它们均处于不间断的变动中”(冯尤《物质存在的惟一性——时空力》)。

  佛典与宇宙产生

  佛典是如何说宇宙万有产生的?般若说空与老庄的无是同是异?佛典中“无”字作何解?

  有日本物理学家松下真一作《〈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说:英国科学家F·赫依鲁、H·邦单、F·歌尔特等,都认为宇宙是从“无”生“有”,这和佛说的“空生万法”、“空即是色”是相近的见解。德国物理学泰斗E·P朱尔顿博士,创立了“创造之场”理论——“场”的能量是空虚的,但是会从空虚转化为物质的质点。松氏又说:虚的世界与有的世界是相近,可互换、可互相转变的。鲁比亚博士的试验,更可证实这种“空”生“有”、“有”生“空”、“空即是色”的正确性。W粒子、Z粒子和夸克之类,科学家都承认它们是虚无无实体的质点。W与Z粒子的发现,是高能物理学的又一件大事,又一次证实了宇宙大爆炸产生形成,从空生有。亦即证明了《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卷三十六所提佛说“虚空悉为一切万物所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虚空性,无色界众生处,色界众生处,欲界众生处,此三界悉依虚空……火劫起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皆炽然烧尽无余。”“大风起名曰坏散,悉能坏散,磨灭大千世界。”(这是宇宙大爆炸的另一写照,或是星云漩系爆炸的情况)。偈云:“一切三世间,欲色无色,离我及我所,安住于虚空。”W与Z粒子的瞬息存在,只有几千分之一秒,就归于真空,不正符合《金刚经》说的如露如电如幻吗?

  案:松氏代表一种观点,佛典的“空”与俗谛“无”几等同为一。宇宙是“无中生有”。

  然后,印顺法师认为,佛典的空,从“因缘所生法”,极无自性去解入。缘有(幻有)即性空,也可说即是而真,但没有说以性空为本源,从性空而生万有的。这与“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从无而生成万化,从万化本源的“道”(无)去阐明一切——形而上的玄学,是并不相同的(《中国禅宗史》第119页)。

  印顺法师代表一种观点,佛典的“空”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义上的,空与有不是空先有后,有从空生;万物并非从空生,空非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当体自空,方合“色即空”义。

  从中国佛教历史来看,魏晋老庄玄学盛行,立论皆以“无”为本,士大夫竞尚空无,贵无贱有。东晋名僧释道安是研究禅学和般若学二宗的集大成者,并融合二宗,创立本无宗。且有云:“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以“无”、“空”为事物之本体,宇宙之本源。般若学六家七宗,均是谈空说无,有以佛之“空”义,适似老庄虚无;佛之涅槃寂灭,有比之老庄无为。以玄学之说附会“般若”。当时名僧与名士颇…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