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的,而是把事物固體化了。而李明卻道出了“不同的物質(諸法)即不同的時空相(空相)”。合佛典的“一切法空”、“色即空”義,即“鏡中像”。《大般若經》卷叁百二十叁:“諸法皆空,與虛空等。”何以故?“一切法都無自性皆如虛空。”月稱論師《入中釋》釋十六空義有大空者,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皆無自性。此即“一塵性空,法界無異”。一塵即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沒有實體(性空),從微觀到宏觀、宇觀還有什麼物質體呢?量子力學亞原子世界已明基本粒子無有實體可得,只是一種過程和現象。《華嚴經》廣述大小一如,叁世一念。一即多,多即一。時間、空間、物質乃至有情互融互觸攝,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如《通路記》曰:
忉利天王帝釋宮殿,張網覆上,懸網飾殿,彼網皆以寶珠作之,每目懸珠,光明赫赫,照燭明朗,珠玉無量,出算數表,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無所隱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現珠中,所現一切珠影,亦現諸珠影像形體,此是二重。各各影現,二重所現珠影之中,亦現一切,所懸珠影,乃至如是。天帝所感,宮殿網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現,隱映互彰,重重無盡。
這與被稱爲自然科學的高峰、超越科學疆界、無法思惟、無法一般語言表達的“靴袢哲學”何其相似乃爾!——“每個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組成”,“每一個粒子都幫助産生其他粒子,其他粒子反過來又生成它。”“全體強子就是以這種自洽的方式産生自己。在強子的靴絆中,所有的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的方式動態地組成。可以說互相“包含”著”。《華嚴經·入法界品第叁十九》卷上十八記善財童子求善知識五十叁參。其後參彌勒樓閣,禮拜雲:“惟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領無量諸大菩薩從他方來,彈指一聲,閣門遂開,善財即入,入已複閉。善財見一樓群,廣博無盡,猶如虛空。又見一樓閣中有無量諸妙樓閣——樓閣中皆有彌勒——彌勒前皆有善財——善財皆悉合掌回顧——善財之身遍入一切善財身內,一切善財身皆攝歸善財身內。一樓閣爲主,一切樓閣爲伴,互遍互容,互攝互入,重重重重,無盡無盡,此即頓入法界也(頓悟)。同經還有“大經卷雖複量等叁千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所謂“破微塵出經卷”者,乃時說已破執的“智慧明達”(徹悟)的佛菩薩。還有:“量等法界入毛孔。”“一毛孔中一切衆生數等諸佛等。”“小世界即大世界,廣世界即狹世界,一世界即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一世界。”“一切衆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衆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日本鈴木大拙讀《華嚴經》後說:“這是一種完全融會一體狀態,不再有心和身、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差別……我們環視周圍並感到……每個物體和其他所有物體相互關系……不僅在空間上有聯系,而且在時間上也有聯系……它們是互相滲透的。”所以不少研究者都得出這樣的結論:“《華嚴經》的核心就是把世界描繪成相互關系的網絡,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以一種無限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古老的《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模型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宇宙在善財面前呈現爲相互關系的網絡。所有的事件和事物都以這種方式相互作用,即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包含其他的一切。”“關于因陀羅網的隱喻,可以說是東方聖賢在粒子物理學前2500年創造的第一個靴絆模型。佛教徒堅持認爲滲透的概念無法用理智去理解的,只能靠頓悟去體驗,每個粒子中含有所有其他粒子的觀念在通常的時空中也是無法想象的。”
時間開始與空間終點問題
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沒終點?這又是一個古今聚訟的問題,中國古代《內經》:“天至高而不可度。”認爲空間是無限的。《莊子·天下篇》記惠施說:“無窮而有窮。”似屬有限而無邊的宇宙論。《天下篇》又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爲友。”張衡《靈憲》:“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認爲時空無始無終。明代《蒙龍子》:“或問天地有始乎?曰:無始也,天地無始乎?曰:有始也。未過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無始也。”此明一世界或多世界立場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古希臘有亞利士多德的有限宇宙模型說,意大利的喬爾丹諾·布魯諾認爲:存在一個普遍的空間,一個我們可以隨意稱爲真空的廣漠無限,其中無數像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宣稱這個空間無限的,因爲無論是推理、感知還是自然,都不能給它以限製。
也有如拜索普·巴內斯認爲:可以肯定,我們的空間雖然無界卻是有限的。無限空間乃是人類思想恥辱。而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世界在時間上沒開端,在空間上也沒終點。”又把有限、無限作爲他的“二律背反”一個典型例子。
也有認爲,若按照宇宙起源的大碰撞假說,空間應該是有限的,限製是真空,若對真空講限度,就沒有任何物理意義了。有認爲空間雖有限,但不是封閉的。
也有認爲無法回答,如愛因斯坦在給友人寫信時說:“究竟宇宙是無限伸展?還是有限封閉呢?海涅詩中:“一個白癡才有一回答。””霍金《時間史之謎》中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獨自預言,時空開始于大爆炸奇點,將結束于大嘎紮奇點(如果整個恒星將坍縮的話),或結束于一個黑洞裏的奇點(如果一個局部空域,比如一顆恒星將坍縮的話)。”
我們現代人類借助科學儀器,在微觀範圍,空間已深入到10-15 CM,時間已觀察到10-22 秒的數量級物理尺度。在宇觀範圍,已把我們帶到150億光年的河外星系,及1010年數量級“宇宙年齡”。但對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否終點,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佛典對時間開始和空間終點的說法
佛典是如何說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否終點?
有邊無邊問題俱屬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因爲無此事實,且增諸結,故不答。世界及我爲有邊,無此理,世界及我無邊,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中論述義·破本際品》第十一卷:“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外道計有計無落二邊。如《吉藏疏》:計有外道有二:一者,謂冥初自在,爲萬物之本,爲諸法之始,稱爲本際;二者,老子謂“無名萬物始,有名萬物母,亦是有始”。計無者二:一者,窮推諸法不可得,故雲世間無邊,名無本際;二者,小乘但明生死有終盡,在無余涅槃,不說生死根本之初際,名無本際。有問:然則生死定有始無始耶?答:佛說生死長遠,本際不可知,乃對機方便說法,欲令小乘人深生厭離,故不明始,欲令速滅煩惱。早入無余,故明生死之終。若謂生死真的有始,那麼世間(空間)有邊;無始即無邊。有邊無邊,屬十四難句,大小乘經皆明佛不答。故不可定執有始無始也。《大智度論·十八空》卷叁十一:“今以無始破有始,無始即複爲患,複以無始空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有始起煩惱邪見因緣,無始,起慈悲正見因緣。所以者何?念衆生受無始世苦惱而生悲心。”“若人不著無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著,即是邪見。”又如同論《釋論品中十方諸如來》卷九:“佛經雖說世界無量,此方便說,非是實教。如實無神,方便故說言有神。此十四難,世界有邊無邊俱爲邪見。”故說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限無限皆是邪見。又問:既有始俱有過,何故十八空內有無始空,不明有始空邪?答:龍樹雲:有始無始俱爲邪見。而佛多破有始,明于無始,今說無始尚空,何況有始,故但說無始空,即知有始亦空也。佛初爲小乘說生死長遠,始不可知。而現論主申明佛旨,明生死始不可得。所謂“生死無有始”之無始者,實是辨其無有始,非謂有無始。所以經明無始即無有終亦無中間,無始及中則無生死,無終則無涅槃。佛初方便說有生死者,原欲令其因生死悟不生死,而惑者封執定有生死,謂有決定相。故論主呵雲:“非但于生死,本際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大智度論·十八空》卷叁十一:“十方、十方相空,是名大空。”此所謂“大空”者,即“空間”空,即是破空間也。論又雲:“摩诃衍法中,以世俗故有,第一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如五衆和合,假名衆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此間彼間等,假名爲方。”故空間亦是假立名相。而一些現代物理學也是落在有無二邊,評論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限無限,均是離不開一個“坐標”——“我”!來看待這個現象世界,沒有把這“坐標”倒下來,把我融會到全宇宙中,以牢牢我執看待宇宙萬有,雖然有些物理學家,也曾一刹那閃現終極智慧的火花,但又被“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所迷惑了。無法徹底破除無量劫以來的我執,無法“離開我”看待宇宙萬有。故不能使我與宇宙萬有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而卻窮盡畢生精力,用理性去研究、揭示這所謂宇宙萬有的統一理論。不知真理即是,求之彌遠。《指月錄·摩诃迦葉尊者》卷叁記阿難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縷袈娑外,別傳個什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欲門前刹竽著。”
宇宙的産生
宇宙萬有是怎樣産生的,古今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都有不同的理論闡述,也是一個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現代較流行的是“大爆炸模型”。它是這樣描述的:宇宙誕生以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在137億年前(美國航天局發表最新的宇宙年齡),在虛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奇點),空間從T=-∞,即暴漲到大爆炸。宇宙是在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便從一粒比原子核還小的質點,迅速膨脹爲具有天文數字般範圍的空間。一下把原始宇宙擴大了1050倍(霍金說:1030倍…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