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P8

  ..续本文上一页感的有情(众生)如何具有“统一性”(“无差别”)?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卷十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

  时财善菩萨以颂答曰: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案:文殊大菩萨故设此问,“为晓悟群蒙”。觉首、财善二菩萨所答,有情众生,虽有心意诸情根,但也是因缘所生法,故是空无自性的;虽见有六道轮转,但无有能流转的实在的主体有情众生(法性本无生)。我们所感觉到的芸芸众生,只是如电影上的幻象,无有实体。而世间人以为实有众生流转,是以虚妄颠倒心,随解取众生相造成的。世间众生,实际上亦是示现众生相,能讲话,能活动,有社会集团、家庭生活,实际上“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音”。所以没有实在我在活动、讲话、流转。那么是什么在活动、讲话、流转?是因缘,是业。或用现代名词:“信息”。故佛典反复开示迷倒众生:“我无业有!”所以无论“性与相”、“性与心”,是平等不二。故千差万别的有情、无情现象世界(六道流转),是统一在缘起性空的真谛中的。《宗镜录》卷九十八记经云:“文殊问金色女,汝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否?”女答:“有。”《梵网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又依正二身,互相依立。”《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经明若计灵智之心是常,虽是败坏无常者,则外道断常之见。《华严经》明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无别法。乃至万法虽异,其体常同,若不迷于所同,体用常无有二,无二之旨,盖出世之迷津,一念相应,不隔凡成圣矣。

  《华严经》云:“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有人问:“色等非觉”,可以不相知。有情、心数法是知相,何以说不相知?

  《大智度论·释问相品第四十九》卷七十亦有答:

  此中以实相故,不说凡夫虚妄知。是智慧,有为法故,因缘和合生,虚妄法不能实有所知,是故捨入无余涅槃。若智慧知常无常乃至空寂等,上来已广破,灭无所有。若如是者,云何当有知?以是故相不知相。相不能知无相者,内虽有智慧,外空无法可知;外无缘,云何智慧生?是故言相不能知无相。譬如刀虽利,不能破空。

  此明人迷有情,尤为人类,有智慧,怎么可能不“相知”呢?这种所谓“相知”,是凡夫虚妄(迷)的知。从实相(觉)层面上说,所谓智慧是什么?是有为法,有为法亦属因缘和合生,为虚妄不实的,故不能实有所知的。假使有人认为智慧能知常、无常及空寂法等,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黄叶止儿啼、不了义中摄,非是了义中道,以前已广破之,般若广明:“无智亦无得。”既是如此,怎么好说有知呢?所以“相不知相,相不能知无相”。即使说内心有智慧,而外境都是空无法可知;既外无生心的缘,智慧怎么能生起呢?

  案:现代物理学证明物质世界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参与。作为一种基本现象,只有当它被观察到时,才是一种现象。量子力学还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中的万有,都是统一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如果从一般人的认识来说(凡夫虚妄知),可说有人看到万物,有智慧,知道万有,有我有众生,有宇宙万有,能所角立。但体悟到宇宙万有,全体是相互关系的网络,一切融化在统一体的关系中,又有谁(我是独立体)?又有谁知谁(与我对立的又独立于我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万物)?如果认识宇宙万有,即我与外部宇宙万有是一个差别无差别相互关系的“刹那刹那生灭有节奏的湿婆之舞”。谁还能知谁?!

  物质无限分问题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古今哲学家及科学家等都有争议,而大部分人都认同古代中国大哲学家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天下篇》)时贤已评说:庄子无限可分是一个数学概念,而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物理概念。现代物理学及混沌学已明确说明,物质不是实体,不管是对物质越分越细的所谓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还是我们肉眼见到的有形物质,一切都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暂时形式,宇宙万有从微观到宏观都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我们不是以停滞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切都瞬息万变。所以称为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状态的科学。因为只是暂聚无有实体,所以佛说,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形态是不实在的,“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世界,离不开我们人的参与。即“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然而,佛典是如何对待物质无限可分问题的?《大智度论·羼提波罗蜜之余》卷十五:“色法分析到至微,散灭无余。”量子力学也告诉我们,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是呈弥散状态的,不同于宇观中的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波尔称“原子模糊世界”(散灭无余)。是无法再细分下去的,因为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基本粒子实体。同论《释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二明确告诉我们:“无微尘相可取,以毕竟无相故。”同论《相应品第三之二》卷三十六:“是色法分别破裂乃至微尘,分别微尘亦不可得,终卒皆空。”“所以者何?性实无故。”不存在一个独立基本粒子实体,当然也不存在实在的物质。纵然质子、中子有复杂结构,它们结合成整体的力如此之强,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这种力也是一种粒子。于是粒子与作用力之间的界线消失了,而基本粒子也就无法分解成更基本的粒子。故认为无限可分的理论,是落在有一边的常见之论,属九十六数。

  空间和物质

  现代人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是运动着物体(质)存在形式。既然是运动,必有时间参与。

  佛典说,所谓方(空间),是色法(物质)在运动过程时,所产生的分位差别,这“分位差别”即产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人类就假立叫这空间。若无色法(物质),则不存在运动产生的分位差别,也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空间义。

  人类生活在由时空组合的“千差万别”相(物质)世界里,整日终年分判着大小、长、短、轻、重、快慢现象世界,执为实有。然而佛典如何破众生对现象世界的大、小、长、短、轻、重、快慢即空间、物质世界的迷执呢?《大智度论·释胜出品第二十三》卷五十一《大般若经》记佛告须菩提:“如虚空无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须菩提!虚空非长非短、非圆非方(无空间);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无时间)。”“不可见、不可断、不可修证。”同论《释初中品十喻》卷六:“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诸法亦和虚空一样不存在空间的)同论《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四》卷六十五佛云:“非但虚空无所有,色等诸法亦无所有。”同论《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之余》卷十:“如佛法中,实无诸方名。”“说方是实法,因缘求不可得,方但有名而无实,随世俗法所传,故说方,求方实,不可得。”所谓方(空间)只是迷执众生(世俗法)所传,在佛法(觉者)看来,是没有实在的空间可得的。所以空间只是有名而无实。同论《释初品中十喻》卷六:

  如虚空,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如虚空性常清净,谓阴曀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嗔恚故,人谓为不净。

  案:此明一切法,即有情无情但有假名而无实,犹如虚空。人因为无有无漏智(迷)故见有物我,分别种种男女房舍城郭等等,心生种种执著。如小儿见青天以实是青色,若飞至远天空,则无有青色(今宇航员乘飞船到太空则无有青色)。故云一切法如虚空(见此则见真谛)。所以一切法本清净如虚空(色即空故),空间与物质是一回事。因为如小儿(迷)无有智慧,见有阴曀不净。若得无漏实智(觉)故,贪嗔(烦恼)即菩提,一切法平等无差别。如李明在《“零”态物时空观》中批评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只认识到时物质的不可分性,也开始认识时空的弯曲,但没有认识到物质、能量同信息都是不同时空相的“零”态物,时空就是“零”态物(空即色)。物质和时空不可分割性这个观点,也只是把物质、时间、空间三者混溶在一起,如糖和水一样,还没说时空的物质性(没有说明空即色);没有说明各种不同物质就是不同的时空相,根本不存在可分不可分的问题。”这说明爱因斯坦理论虽然是对牛顿绝对时空、物质理论有一次大的飞跃,但还是远无漏实智。李明又评莱布尼兹所说“空间和时间是事物的次序而不是事物本身”时说:“与此相反,不同的物质就是不同的时空相。”莱布尼兹似乎没认识到空间、时间、物质是相…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