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之名。何以故?粗细相得,因粗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触作分,是不名极微,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如经云:色若粗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层层分剥,无微尘可得。再举《成唯识论》卷一:
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无常,而体实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执极微,若有方分如蚁行等,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应不共聚生粗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说极微常住?又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
此明有顺世外道计著实常四大生一切有情无情(粗色),所生的有情无情,虽生死聚散由极微组成粗色无常,但极微之体实有,非是无常。论破之说“非理”。为什么呢?粗色物质,是有形的有空间可分(方分)。无有空间可分,则无形。今以有形(空间)的粗色为极微所生成,极微是否有方分?假若有空间可分,何可以说其体为实?如蚂蚁的行列,怎么能说有蚂蚁行列的真实体呢?假若极微是原子,没有空间可分,既然无空间可分,怎么可共聚成为粗色?如心心所无空间可分,是不会组成粗果色的。既然说能生果,即不能说常住了,又说能生,又说常住,岂不自相矛盾?所生果是无常,能生何以说是常?能生应与所生相同,皆是非常。又所谓极微,若有空间可分,便不是实有。”
又案:此佛法破古印度外道执著有情无情由四大极微组成的实体。我们似乎也看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物质的原子微粒不可分理论,及近代牛顿的世界是由独立实体的集合体的理论。而“量子场论”告诉我们,宇宙万有不是微小实体(极微)的集合(粗色),而是组成原子的亚原子粒子是动态的形式,整个宇宙介入了一种无休止的运动,一种持续能量的宇宙之舞(同佛法说的无始以来,前灭后生,非断非常,因果相续。)在亚原子的层面上,粒子及周围的空间的原来根本差别消失了,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粒子。短命的粒子(百万分之一秒),只是动态过程的暂时形式(刹拿刹拿果生因灭),而不是物体。最好把它描述成一种事件(因果等皆假施设)。被称为自然科学高峰的“靴袢理论”强子靴袢——时、空及包括人类意识的自洽化(此识性无始以来刹拿生灭)。这种理论不再用语言或理性的概念来表达它的结果,它超越思维与语言,超出了科学的疆界而进入无法思维的世界(此正理深妙离言,即离言法性)。现代科学研究到至深,却超越了科学自身疆界,转而对两千五百年前佛法做了最好的注诠。
同论《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卷一百:“边名为相(物质),若有若无(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波粒二象性),实观色等诸法非有非无故无相(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粒子,“物质是客观存在”是不成立的)。无相即是无边(粒子即物质与周围的空间的原来根本差别消失了。那么是什么?时间、空间、物质,一切的一切是相互关系的统一体,相互关系的网络)。观是已,即是无边般若波罗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时间、空间和物质,即是真谛)。同论《十八空》卷三十:“诸法无定相”。同论《缘起论》卷一记佛:“空则是相”,即《心经》:“空即是色。”李明在《“零”态物时空观》中也说时空物质性,虚空即色。佛明空与相不二。现代物理学也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所以同论《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色根本不从微尘生。”同论《释相应品第三之二》卷十七:“诸法如幻如化,无来无去,无近无远,无有定相。”量子力学说的亚原子粒子只是动态的暂时形式,事实上是无法看到独立存在的基本粒子。而牛顿等模型只是“无相中取相”(同论《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不知“诸法无有定相”。同论《释行相品第十》卷四十三:“一切法空,无相可取。”“种种取相,皆为虚妄。”“诸法无有定相,随心异,若常、无常等相。”现代物理学也明确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参与。一个基本现象只有当它被观察到时才是一个现象。如美国惠勒说的基本粒子现象的二重性:其一,是基本粒子现象依赖于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即依赖于观察者,也即是“心”);其二,则是答案的或然性(随观察者,即心不同,那么相,即现象世界也不同:或常相或无常相。量子论已告诉我们,现象世界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这一观点不再成立了。台湾王守益《物理与佛学》也明确说:“无论我们人类的感官或科学仪器多么精密,从根本上已经不能知道任何一法或物的绝对真实物性。所以测到的东西,已不是原来的东西,故无法绝对精密地测其物性。”“不论实验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一切物的绝对真实的物性(物理性质)也不可测到。”“万物有也只是在这些平均值物性效用下显示出来的“有”。”“我们所观察到的内容与该系统的真正瞬时的物性是不相同的。”“关于世人感到的存在,那是更有人类神经的效应与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内。”世界真是这样的富有色彩吗?颜色实际上是神经把具有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翻译给我们。这样的颜色的感觉可以说是“虚妄的”。因为世人虚妄成了习惯,也就把虚妄看成了事实。《广百释论》说:我们眼识“得色之时,未尝得体(案:万物的真实相。)”。《金刚经》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我们用电子显微摄影显示物质的“真相”时,简直不信自己的眼睛,只见一毛孔,图形斑点原来是潜伏的细菌。
《大智度论·释照明品第四十》卷六十二:“般若波罗蜜不说微尘和合更有色生,但有假名,无有定相色,是故无合无散。”“般若波罗蜜中,不以微尘合故有粗色,不以粗色散故还归微尘,是故言不合不散。”
此明:通达实相般若的人,是不说世界(色)是由一组具有基本性质、基本实体构成的,是无法进一步分解的独立实体(微尘)的集合体(和合)。所以一切只是假名而已。同论《释幻学品第十一》卷四十四:“不以空相强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从本以来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如同量子力学描述的,粒子都是波,亚原子基本粒子不断相互转换,只是动态过程的暂时形式。从微观到宏观,没有名副其实的实体(无有定相色)。宇宙万有不是物体的集合(不以微尘合故有粗色),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统一体中各部间相互关系的复的网络(是故言不合不散)。
同论《释初中品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十三:“至微无实,强为之名。”“微尘不可得。如经言:色若粗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此明基本粒子不是实体(至微无实),所以没有客观存在的物体(不言有微尘)。《指月录·秦跋陀禅师》卷二记师曰:“一微空故无众微,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既然基本粒子是空的,由众多基本粒子聚合的物体理所当然也是空的;既然物体是空的,基本粒子理所当然亦是空的。我们人类强立之名基本粒子:质子、介子、中子、夸克、J粒子等等名目,以及千差万别动植物名目。同卷云:“四大围虚空,名为身,定身识动作,来往坐起,假名为人,分分求之不可得。何以故?我,有种种名字:人、天、男、女、施人、受人、受苦人、受乐人、畜生等;是但有名。而实法不可得。”无情是“因缘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车,实法不可得”。有情“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音”。“此身从本以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和合故,计为我身,如汝本身,与今无异”。同论《释散华品第二十九》卷五十四:释提桓言:“无有法名众生,假名故为众生,是名字本无有法,亦无所趣,强为作名!”须菩提言:“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中,说众生有实不”?释提桓因言:“无也!”“憍尸迦!佛恒河沙劫寿,说众生名字,颇有众生法有生有灭不?”释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众生从本以来常清净故。”
然则性(本质)与相(现象)是同是异?《大智度论·十八空》卷三十一有答:“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说性则为说相,说相则为说性。譬如说火性即是热相,说热相即是火性。有人说:性相小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如地坚相,如地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相,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所以,相的本质“知诸法皆空,是名自相空。余义如性空中说,性相义同故。”故同论《释相应品第三之二》卷三十六:“五众各各自性不可得,故言五众空中无五众。”《释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二:“常无常等诸观,求觅无定相故,不可得。”“说五蕴等常无常相,皆堕取相中。”《释行相品第十》卷四十三:“若知五众离自相,即是寂灭如涅槃。”
又案:此《大智度论》所明,我们所见千差万别的相(有情、无情)世界,迷倒众生以为实有其事,实有其相,各自有相。若通达实相(即觉者),知诸法(一切相)皆是因缘和合,无有自性,故无有定相可得。能知五众无有自相,那么就是见到真谛了。同论又云:“凡夫所知,诸相各异,佛知皆是空相,空相即是无相,佛得是无相。”有人要问:空是什么?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云:空所以为空,是“本性尔故”。(第九十八页)
这与前文提到的:现代物理学既然发现了宇宙的统一性,何以又呈现无限多样性,即千差万别的物质世界。
然而有人问:物质(无情)世界,“宇宙统一性”和“千差万别”,所谓“尘性空,法界无差别”,似易领会。但有心思、情…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