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P7

  ..續本文上一頁就開始變成“變易身”了;二是就修行的結果來看(實報),聲聞的分段身至“金剛地”已還是存在的,因爲行者修至十地階段,微細的煩惱障種未完全斷除,所以還是要有分段之身的。不過聲聞行者一旦越過十地,也就不再受到分段生死的束縛了。至于大乘始教的“分段身至究竟果”的說法,由于它是諸佛如來的假言施舍,所以不能作爲究竟的教理依憑。

  (6)《教義章》說倘若依據“始教”的意思,叁乘教法之所以會有差別,主要是體現在其所斷絕惑業的不同上,比如二乘的斷證就和菩薩的斷證略有不同。聲聞、緣覺能斷的只有部分的煩惱惑障。44至于所知障,在法藏看來,盡管大乘始教說過所知障的煩惱是需要經過次第的斷除,然後才能從中解脫出來,如《瑜伽師地論》雲“又諸解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由此聲聞及獨覺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脫”45。但是這種教說倘若從一乘教理的高度上說,也只是爲了教化愚法二乘的行者,以顯示一乘教法的殊勝和深甚。所以大乘始教才會出現,所知障可以分段斷滅的說法。

  而菩薩行者從根本上說,卻是同時斷除煩惱和所知二障的,不過由于二種惑障中有“分別起者”和“俱生起者”的分別,所以菩薩行者在斷除二障的過程中,也是存在次第差別的。比如《成唯識論》雲:“煩惱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46大意是說“分別起者”中煩惱障的現行和種子,是需要次第降服和斷除的。“分別起”是在地前伏現,只有到了見道之後,才徹底的把此類的種子斷除。這是始教不同于二乘分品斷除的地方。至于“俱生起者”中的煩惱惑障,按照唯識宗的基本解脫理論,在初地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完全地除去幹淨,但是菩薩行者爲了悲憫衆生,所以才“留惑潤生”,故意留種不斷。而所知障的行相由于極其細微,因而在此期間還是會障礙菩薩道果。所以所知障的惑業仍然需要“地地分斷”,只有到達了終極的佛果,方才徹底斷盡。如《成唯識論》曰:“所知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于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47

  (7)在唯識宗的五性思想中,當定性的聲聞趨向寂滅以後,根本不會考慮其他衆生是否已經或者能夠得到解脫的問題。雖經諸佛種種施設,加行方便而化導之,也是不能使其得成無上菩提。而“不決定者”由于其“天性”中存有一分菩提種性,因而他們一旦遇到增上勝緣的話,還能回向大乘,發大菩提,並最終得證涅正果。比如《會玄》在解釋《解深密經》的一首偈語時說:“有性皆成者,唯有菩薩菩提無漏者,名一分及聲聞、菩薩不定,緣覺、菩薩不定名半,以不定性中非全故,即一分半衆生,皆有大乘性,故得成佛。”48這種教義在法藏師看來,只不過是爲了順從大乘初級和愚法二乘的衆生,才會權巧地說出“定性無回、不定有回”的教理。

  (8)關于叁十二相是否有無的問題。在始教看來諸佛的叁十二身,雖然色相微妙,莊嚴清淨,但是由于此身原屬方便示現,所以應是諸佛化身相好,不屬諸佛圓滿法身,因而叁十二身仍是空無。如《金剛經》第十叁品雲:“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49另外空始教中也有討論八萬四千相好的內容,由于此說不見經文明載,所以續法在《開蒙》中推論可能是相對于某些法門而言的。如果續法上述的推論是正確的,那麼可以肯定地知道,空始教八萬四千的法數之說,應該是指與“化身”相對的“報身”實德。爲什麼空始教會使用這些明確的法數,來說明諸佛的化身和報身的實際功德呢?續法認爲,這些教法均是針對有力直接進入菩薩道法的菩薩而說的,因爲在始教中除了菩薩道法之外,還有較爲低級的聲聞和緣覺乘。此外倘若從化身和報身的獲得過程而言,上述二身事實上也就是“修生”而得(通過修持而有),因爲諸佛的化身也就是實報之身。至于法身原來就是本自具有,因此從本質上來看,諸佛的法身是無所謂有身無身,只是爲了廣度衆生才假名安立而已。假如從諸佛叁身是常無常的角度上看,叁身當中應該是俱有常與無常性質的。如《教義章》雲:

  叁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德是無常,以從因緣生故。是有爲無漏故,亦得是常,以無間斷故,相續起故。50

  (9)法藏在《教義章》中說,在叁乘教法當中,有關“法性土”和“自受用土”的關鍵問題,平常基本上是從不討論的,就算是偶爾涉及到佛身的內容,只談到世尊的色身,而且還把他劃歸到“他受用身”的範圍。盡管有時有的經典也說到“實報”(自受用身)的文句,但均是相對淨土而言的,並且此種淨土究竟處在何處,也沒有一個一致的說法。如《成唯識論》雲:“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51另外《大乘起信論》也提到:“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52也就是說,在大乘始教的經典裏,有關“實報淨土”的問題,有的說是在“摩醯首羅天”;有的則認爲是在“大自在天”。而且還主張諸佛的化身不僅充滿“百億閻浮提”,同時“百億閻浮提”又是化身所化的國土,如《梵網經》等都是這樣認爲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大乘始教的這些言教,應該是專門針對二乘根性的人而言的,因爲在二乘的意識裏一直認爲釋迦的應、化二身,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大乘始教爲了讓二乘堅信欲界之外實有淨土,因而才在界內(閻浮提)最爲殊勝的地方,方便說其化身充滿百千億等。

  (10)由于大乘始教從根本上強調諸法實性是本自天然,不假修成的,所以他們才說如來法身是真實的境界。比如《佛地經論》曰:“清淨法界攝持,皆是清淨法身之相。”53又如《成唯識論》雲:“初一真如攝自性身,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說佛法身無生滅故,說正因得非生因故。”54上面這些經論都在說明“如來法身,唯真境界”的道理。另外大乘始教因有“虛不即實”的一面,所以有的始教經典又有“釋迦佛身,化非法報”的教導。例如《金剛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55《維摩诘經》雲:“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56(大悲生是佛土者,是在說明諸佛的化身。)此外還有些經論把諸佛分爲二身、叁佛乃至四佛的,如《佛地經論》雲:

  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隨衆所宜數現生故。57

  意思是說諸佛有二種身:一是生身爲衆生所需,而行變化方便他人受用;二是法身由諸功德所聚成故,乃自受用也。而《成唯識論》者開叁佛“如是法身,有叁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58至于四佛說,一般有二種說法:一主要是從前面的二身或叁身說中演化出來。也就是說大乘始教中,有的經典把“受用身”分爲“自受用”和“他受用”,這樣四佛說的理論就正式形成了;二是在叁身之外另設“自性身”,例如《成唯識論》卷十有雲:“自性身者,謂諸如來,真淨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實性。”59

  (叁)判攝終教的理由

  1、先從與其他宗派的義理對比來看終教

  (1)從終教所诠釋的法相來看,終教的義理也有如下的十大特點:

  ①“終教”的八識理論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有與性宗的“如來藏”思想相互一致、互爲相通的地方。如性宗談到的“真如”思想,在保持自身清淨不變的前提下,會隨著不同的因緣條件,而逐漸生育出世間的萬事萬物。但其最初隨著無明化現的第一事物,就是相宗的“阿賴耶識”。所以“真如”在“隨緣成立”的情況下,就把二者之間的相通關系,很好地協調起來了。例如《大乘起信論》卷一雲:“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60通理法師把這句論文解釋爲“業相即阿賴耶識自證分也”61是很有道理的。

  關于“生滅與不生滅”的理論,續法根據“終教”的義理,進一步解釋說:生滅的即是阿賴耶識,因爲它是真如隨順無明的攪擾,而從無明派生出來的。既然賴耶是由無明而生,那麼按照佛教緣起的基本思想,凡是有生的事物必然也會有滅,因而生滅的即是阿賴耶識。至于不生滅,當然也就是直指真如了(如來藏心),因爲“如來藏心”是“前際無生,後亦無滅”的。62這樣生滅的賴耶依靠不生滅的如來藏心隨緣成立、和合相處,並最終“出生”和“住持”世間一切萬相。如《大乘密嚴經》卷叁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63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滅的阿賴耶識與非生滅的如來藏心,就是“非一非異”的關系。如同水和波的關系。從上可知,性宗的理論旨趣應是“權說”。陶靜② “終教”主張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毫無差別,因其“行佛性”雖然有異,但其“理佛性”豁達無殊,例如《涅槃經》卷二十七說:“獅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64其中包括一闡提人,只要有心定當成佛。這是《涅槃經》依據“理佛性”而倡導的一切衆生都能成佛的緣由。倘若我們深入考察就會發現,其實這種理論是針對一類衆生方便言說的。

  此外相宗主張叁乘化機,而性宗提倡一乘圓解,原因在于機、乘之間存在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因而既然所化之機無有差別,那麼能化之法豈能有叁?所以把性宗與一乘之教進行對比之後,可以發現相宗的叁乘說,只是在一乘的基礎上分爲叁乘。而倡導一乘的性宗,則是“稱性之極談”。如《法華經》卷一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65最後我們根據上面“機乘相成”的理論,可以基本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機、乘之間是…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