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四德。而《圓覺經疏鈔序》在解釋“終教”的這個問題時也說:“諸佛功德,雖無量無邊,實體之德,唯此四故。”84此外《大乘起信論》在談到這個問題也曾說過:“真如自體相者,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85由此看來,在“終教”的教義中確實是把涅四德看成是“本自具有”的。
另外《華嚴經》中還曾言到,諸佛如來除了上述的四德之外,還有十身86、十智、十通和四光(常光、身光、智光與通光),而此“身智通光”又是“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的。
2、從自身的思想角度來看“終教”的義理
(1)“終教”對阿賴耶識的看法與“始教”對第八識的規定,有著截然不同的思想內容:在“始教”當中第八識不僅是從惑業中生,阿賴耶識也是生滅法的一種;可是“終教”卻認爲阿賴耶識不但是如來藏隨緣而成,同時第八時也是真、妄和合而生起的,所以阿賴耶識不是生滅法生起的。例如《大乘起信論》在談到第八識時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87
(2)“五種種性”和“真如”之間的關系:“終教”認爲護法 “本有新熏”的思想,與“真如”隨緣的理論,有著某種程度的暗合。因爲在“終教”看來,“本有新熏”的種子理論,其實是不能離開真如的體用一致論。也就是說,從真如不變隨緣的立場上看,既然真如可以周遍一切衆生,那麼成佛的“種姓”也應該是不舍一切有情的。例如《教義章》引用《智論》說:“白石有銀性,黃石有金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88由此可見,在“終教”的教義體系中,承認衆生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亦即是說每一個有情均有解脫的內在根據。
(3)“終教”中的不退轉位與“始教”中不退轉的差別:我們知道“始教”的A教義認爲,只有達到了“性地”才最終證到不退轉的果位;“始教”的B教義卻說,只有達到了“加行位”才是不退轉的時候。而“終教”卻主張,在大乘五十二位的證道次第中,只要能夠修至叁賢中的初住,就可以證到不退轉的果位。例如《大乘起信論》有雲:“叁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能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衆生,豈有退也。”89又如《教義章》引用《仁王經》裏面的一句經文說“習氣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進有退……入十住位,方得不退”90。
(4)成佛的時間長短和諸佛的相好莊嚴問題。“始教”認爲要想成就佛果,必須修滿叁大阿僧癨劫,才能圓滿完成得大菩提的任務;“終教”卻認爲“行成佛果”,不一定非要滿足叁癨,因爲“終教”的修持,是從實而修,不假方便的,所以其所感得的果位,也是與實修相應的“實報之身”,絕對不同于“始教”的約化身而說。陶靜至于獲得諸佛的相好莊嚴,小乘佛教認爲需要經過百劫的時間,才能修得種種相好並能最終斷除煩惱惑業。因爲他們的修持理念,有種“偏修慧業、不重福業”的傾向,故而小乘的行者,證得解脫以後,仍需百劫修學相好業因;而“終教”卻說無需百劫時間,亦可修成種種相好,並能斷除各種業因。原因在于,“終教”的修持是從初發心就已具足“福慧雙修”,因而當“終教”的修持者,成就佛果之後,也就無需別修各種相好了。
(5)有關“終教”何時舍棄“分段身”,何時可得“變易身”的問題。按照“終教”的理論,當大乘的修學者修到叁賢位,還是沒有舍棄“分段身”,因爲叁賢的菩薩需要“留惑潤生”(斷現行、留種子)、“利益有情”故。只有到了初地徹底斷除種子以後,才能轉化成“變易身”,因爲初地菩薩“願智力勝、自在攝生”,所以無需留惑。例如《教義章》雲:“若依終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斷一切煩惱使種。亦不分彼分別俱生。于所知障中。又斷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受變易身至金剛位。”91
(6)有關二障在何位才能伏住和斷除的問題。在“終教”看來煩惱和所知二障的現種與習氣,從根本上來說是並時伏住和並時斷除的,不過在斷除二障的過程中“終教”中的伏斷二障,還是有個時間和修證的過程。按照“終教”的教義,二障的“現行”是要到叁賢的道位才能伏住,而二障的種子則是要到“見道”(初地)才能最終的把它伏住。至于二障的習氣,其實早在地上以前,就已經開始漸漸地得到損耗。到了究竟位(妙覺)時,二障的現行、種子和習氣均會徹底的斷滅。如《教義障》雲:
其菩薩人,于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別,但有正使及習氣,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清淨。92
(7)有關二乘是否能夠回心向大的問題:在此問題上“始教”主張“定性二乘”,因無回小向大的思想意識,故而“定性二乘”不能成佛。而“終教”卻認爲一切二乘,其中包括“定性”和“不定性”,“廣慧”與“愚法”衆生,無不有回心者。對此法藏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證,如《教義障》中曰:
一以悉有佛性力,爲內熏習故;二以如來大悲力,外緣不舍故;叁以根本無明,猶未盡故;四以小乘涅,不究竟故,是故一切無不回心,向大菩提也。93
由此可見,在“終教”的教理中,二乘之人是可以回小向大的。
(8)關于諸佛相好的問題。“終教”認爲諸佛的八萬四千相好,是諸佛如來于因中修學八萬四千法門而成就的功德相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八萬四千相好是諸佛的報身。此外諸佛的諸種報身相狀,是因修而有的,而法身卻是“亦常亦無常”的。
(9)關于諸佛的報土成就之後的所依。依據“始教”的經典來看,諸佛的報土是在叁界之內的娑婆、閻浮。如《涅經》雲:“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叁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94然而按照“終教”的教理來看,諸佛的報土卻在叁界之外的。如《大乘起信論》雲:“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95至于有的“終教”經典經常提到的“數世界種,無量恒沙”,只不過是勉強于無有分別中強立分齊而已,並非真有一個實在的數量單位在規定著諸佛的依報世界。不過諸佛如來爲了攝化菩薩,還是會有自報所依的莊嚴佛界,作爲化導菩薩的良好境界。
(10) 關于如來法身以何智爲顯的問題。“終教”認爲如來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才能得以顯現,因爲如來法身本有二義:一以“性得”(本性如此);二以修得(修持而得),當修得法身回歸性得法身之時,亦即是修智同本之時,于此一切境、智也就轉化爲如來妙智,而妙智、境智也就是如來法身。如《攝大乘論》卷一就曾把“無垢無挂礙智當作法如來身”。
此外“終教”在世尊的應化身上,有的經典主張“亦法、報、化”叁身說,如《法華經》中八歲龍女禮贊釋迦時曰:“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96有的經典只說二身,如《佛說菩薩本業經》上說:“自性法身佛與應化法身佛”;有的經典又在“報身”裏面分出“福德身和福慧身”而主四身說;更有經典在四身之外,又主五身說。97
(四)判攝頓教的理由
1從總體上對“頓教”的理論進行總結
續法說“頓教”的教義裏面,基本上不談諸法的相狀,只是一昧的辨析諸法的真性,因此“頓教”不僅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統統看成是妄想構畫出來的産物,而且還認爲一切法界(其中既有汙染的六凡,又有清淨的四聖),都是不能使用語言文字進行任何的說明。同時強調五法(色聲香味觸)、叁自性、八識以及二無我等等,均是假言安立、空無所有的。此外還主張:有情衆生倘若欲想解沾去縛、覺悟解脫,首先必須要做到“毀相泯心、忘言絕慮”,然後洞達“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的道理,于此才能最終證到“頓教”所謂的終極真理。
2分別從十個方面解析“頓教”的法理
(1)“頓教”認爲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假和,從真如生。如《楞嚴經》雲: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98
(2)“頓教”強調有情衆生,只要能夠“離言說相”,就能契合真如的不變理體。正是因爲生死凡夫以此爲修行的“本因”,故而也可以說是成佛的“種性”。如《教義章》卷二雲:“約頓教明者,唯一真如,離言說相,名爲種性。”99又如《諸法無行經》雲:“一切衆生皆是一相,畢竟不生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故,是名種性。”100陶靜(3)“頓教”認爲有情衆生,只要能夠做到“一念不生”,就已與佛平等無異了。因爲在“頓教”看來,“一念不生”其實就是“前後際斷、物我皆如”,所以這種境界也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同時既然已經等同于佛,那麼成佛以後的衆生還有什麼“行位不同和漸次差別”的說法呢?因此《教義章》卷二才雲:“若依頓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離相故,若見行位差別等相,即是顛倒。”101另外《楞伽經》和《思益梵天所問經》中,也有“初地即爲八地、無所有何次”和“不從一地至于一地”的明文記載。
(4)既然“頓教”在上面已經談到“一念不生,即名爲佛”,那麼這裏的“不生”其實就是“無念”,而“無念”的境界實際上也就等于“念相”全無。根據這種說法,這裏可以把“頓教”的教理理解爲“無時可說”,因爲能夠達到“無念”的意境,也就無所謂“時”和“不時”的分別了。因此《教義章》中才總結性地對“頓教”教義進行了“若依頓教,一切時分,皆不可說”102這樣的思想評述。
(5)在對修證所依身份(分段、變易)的問題上,“頓教”主張既不可執著亦不可強分。因爲在“頓教”看來“一切諸…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