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釋心皓)▪P2

  ..續本文上一頁中說《法華經》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發起因緣。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爲迹門的正宗分,說明“開權顯實”之理。該分再分爲略開、廣開,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實相”爲略開,其後爲廣開。廣開文即是上文提到的叁周說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說十如實相,後半部分是屬迹門廣開“法說周”的正說段。這是顯示佛陀和過去諸佛同道,皆是先以叁乘施設權巧方便,然後會歸于一乘,強調權實不二爲旨趣。

  佛在《方便品》說法周的正說之後,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諸法實相妙理,理解叁乘即一乘,蒙佛授記。于是舍利弗歡喜踴躍,並請佛爲其他弟子授記。佛說叁車火宅喻,展開了第叁《譬喻品》中譬說周的正說段。根據叁車火宅喻,而開叁車叁乘之權,賜大白牛車而顯一乘之實。

  《譬喻品》中,上根人舍利弗聞佛說譬喻即信受了解,但他陳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須菩提、迦旃延、摩诃迦葉、目犍連等四大聲聞聞佛說叁車火宅喻,歡喜踴躍,即以長者窮子譬喻,領解佛意。由信解而述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第四《信解品》。四大聲聞由自陳窮子喻,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是本品述說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亦說藥草喻述成印可,然後方爲授記,故有第五《藥草喻品》和第六《授記品》。

  以上二周說法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聲聞,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過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緣令他們自識宿因而得度。下根聲聞領解佛乘後的授記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和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闡述。至此叁周說法圓滿,迹門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是迹門流通分。

  上來八品叁周說法,叁根得記,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師位,必明法師行,故次于授記後而有第十《法師品》,以示成佛之路徑。

  既聞叁周說法,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又于《法師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淨心實相于覆障中顯現,這是多寶塔湧現的因緣,也是第十一《見寶塔品》的由來。多寶塔喻如《法華經》所說淨心實相,利根人見寶塔即見一心實相。第十一《見寶塔品》有承前啓後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證明釋迦世尊所說法華會叁歸一,皆是真實。啓後,本品中本師一佛身攝十方分身諸佛,就佛身而言,爲後文開迹顯本之前方便,爲本門《壽量品》埋下伏筆。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與前品《見寶塔品》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然而同屬于迹門的流通分。本品闡述提婆達多爲釋迦成佛之增上緣,人們眼中的惡人也得到授記成佛;又本品闡述龍女成佛,此皆證明法華一佛乘之殊勝,自行化他,同成佛道,與前品宗旨本無二致。

  佛于前《見寶塔品》末,勸募發願弘揚此經之人。又于《提婆達多品》以古今事例,贊歎此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故有諸菩薩聲聞等,秉承佛的遺命,來受持此經並弘揚此經,這是第十叁《勸持品》的由來。本品中,佛爲姨母及羅礪羅母耶輸陀羅授記,這是因爲佛爲前正宗分的叁根授記中未及尼衆。《法師品》廣記也未說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衆之記,如此始稱平等圓滿。

  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迹門流通分的最後一品,有承前開後之意。因上來叁周說法,叁根授記,已令聲聞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經自行化他,勸募弘通妙法的五種法師,此爲開前。前品既得聖衆受命持弘,今品爲初心的菩薩開示佛滅後惡世中的五種法師應當住于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然後可得萬行一心、叁身一體的佛果,這是開後壽量品。

  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到經末共十四品是本門,說開近顯遠之大義。

  《安樂行品》示四安樂行,一一皆是要求從吾人清淨心地上著力,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第十五《從地湧出品》所舉從地湧出住空的菩薩們即是成就四行之人。從地故不著空,住空故不著有,不著二邊,即是中道。《從地湧出品》前半所說,即是以這些無量千萬億地湧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爲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因下方湧出諸菩薩具有叁十二相,久習菩薩所行,其數無量,引起此土菩薩的懷疑,故在後半品中彌勒代表大衆請疑,由此佛講述了如來無盡的壽量,而有了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中,世尊以良醫留藥喻顯示佛乃化滅而大非真滅,伽耶始成的新佛不過垂迹而已,實際上世尊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開迹顯本之重點,經中于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後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共叁品半,是本師贊美人法,以勸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囑累弘通。自第二十叁《藥王品》以下五品,是舉諸大菩薩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圓行、助行、正見行等不思議力用,以勸弘通。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前半品屬于本門的正宗分,是闡述諸大菩薩聞佛壽命長遠如是,當下獲證許多殊勝法益。後半品校量勝劣及後時信解持經利益,屬于本門流通分的贊美人法,分別說明聞法菩薩所得功德證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並以行五度功德與之比較優劣。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特爲佛滅後,但有一念隨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獲功德也功超無學,令一切見聞法華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滅後信持此經有五品(爲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隨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廣爲校量。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廣舉五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隨其一事行成,當得六根清淨功德,這是舉果以勸修因。又,前品正明隨喜福德,是聽聞法華,隨喜他人行持法華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華所得福德。由隨喜而自行,由易而難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說,前品《隨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隨喜“因”功德,本品《法師功德品》勸說流通初隨喜“果”功德。

  《法師功德品》所說的行持法華可得六根清淨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中得到證明。常不輕菩薩,依《法華經》修不輕普敬之行,住弘經叁軌,而得六根清淨,證成非妄,這是勸勉見聞者,亦當如菩薩所行。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後半品文,及《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叁品半文,是說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以下八品爲是釋尊付囑,勸請流通。

  佛以不思議口輪說本迹二門已竟,再以不思議身輪現無比神通之力用,付囑流通本迹二門之教,這是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的由來。如來爲囑累妙法而現神力,以神力再叁囑咐菩薩,令其護持流通此經,這是第二十二《囑累品》的由來。第二十叁《藥王菩薩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屬于化他流通。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講述藥王菩薩的因地,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以燃身苦行來流通一乘妙法。藥王燃身功德雖大,佛恐初心菩薩執苦行爲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中說妙音菩薩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迹。又,前品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兩世都生在佛的淨土,恐聞者淨穢之見難忘,心存愛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薩,莫輕娑婆,生下劣想。令衆生去除情見,了知法界一相。佛爲未發心的衆生能受持法華,故說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爲護已發心受持法華的佛弟子,免除障難,故說第二十六《陀羅尼品》。然而爲示摧伏魔怨,可賴咒力;具足正見,須假善知識,故有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而以普賢菩薩神通誓願不思議的普賢願行,勸發弘通法華,作爲本經的結束。普賢菩薩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來此娑婆世界,聽佛陀說法,請問釋尊滅後,如何奉持《法華經》。佛說成就諸佛護念、植衆德本、入正定聚、發救衆生之心四法,當得此經。普賢菩薩發願,當乘六牙白象王現身供養守護受持《法華經》者。

  由上觀之,全經的次第脈絡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經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現的是法華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主旨,以及如來開近顯遠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處處貫穿著戒定慧叁學、空假中叁觀、衣室座叁軌等自行化他的妙法,這需要讀經者用心留意體會。更重要的是,本經以文殊答問居全經之始,強調開發智慧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以普賢勸發作全經之終,說明唯有大行方能成萬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薩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叁、體現教行體用的法華四要品

  依據唐代湛然大師的說法,《法華經》中最能體現經義思想的是四要品即:迹門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樂行品》;本門中的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和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湛然大師《法華經文句記》卷一對此四要品選文作了說明:“《方便品》、《安樂品》、《壽量品》、《普門品》,並是本迹之根源,斯經之樞楗。”這四要品集中體現了《法華經》開叁顯一、開近顯遠的宗旨和自行化他的智行方便。如果沒有時間研究法華全部的經文,不妨選取這四要品作爲重點研讀的對象。

  法華四要品體現了佛法的教、行、體、用四法。《方便品》開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樂行品》示法華行者所修之一心叁觀行法,是行;《壽量品》顯久遠本覺之佛身,是體;《普門品》示諸佛自在之應化,是用。

  (一)《方便品》

  第二《方便品》是開顯一乘教法的代表性品目,本品題名爲方便,有多種解釋。據《法華文句》方便有法用義、門義和秘妙義等。就本品之意,是以秘妙義解釋方便,智者大師以“秘”釋“方”,以“妙”釋“便”。佛所證的一乘妙法,昔日秘而不宣,反而說種種因緣譬喻,謂之秘;今日開權顯實,明佛性本具,如衣裏明珠,非從外得,謂之妙。

  釋迦牟尼佛最初說叁藏教時,爲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說二乘所證爲最勝法。但是小乘人得少爲足,以爲證得四果阿羅漢就是究竟而不求進步,所謂止于“化城”。這是昔日由于二乘…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釋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