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P2

  ..续本文上一页中说《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发起因缘。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为迹门的正宗分,说明“开权显实”之理。该分再分为略开、广开,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实相”为略开,其后为广开。广开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说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说十如实相,后半部分是属迹门广开“法说周”的正说段。这是显示佛陀和过去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设权巧方便,然后会归于一乘,强调权实不二为旨趣。

  佛在《方便品》说法周的正说之后,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诸法实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记。于是舍利弗欢喜踊跃,并请佛为其他弟子授记。佛说三车火宅喻,展开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说周的正说段。根据三车火宅喻,而开三车三乘之权,赐大白牛车而显一乘之实。

  《譬喻品》中,上根人舍利弗闻佛说譬喻即信受了解,但他陈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闻佛说三车火宅喻,欢喜踊跃,即以长者穷子譬喻,领解佛意。由信解而述穷子喻,文辞特长,故专立第四《信解品》。四大声闻由自陈穷子喻,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是本品述说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亦说药草喻述成印可,然后方为授记,故有第五《药草喻品》和第六《授记品》。

  以上二周说法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声闻,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过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缘令他们自识宿因而得度。下根声闻领解佛乘后的授记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和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阐述。至此三周说法圆满,迹门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是迹门流通分。

  上来八品三周说法,三根得记,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师位,必明法师行,故次于授记后而有第十《法师品》,以示成佛之路径。

  既闻三周说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于《法师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净心实相于覆障中显现,这是多宝塔涌现的因缘,也是第十一《见宝塔品》的由来。多宝塔喻如《法华经》所说净心实相,利根人见宝塔即见一心实相。第十一《见宝塔品》有承前启后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世尊所说法华会三归一,皆是真实。启后,本品中本师一佛身摄十方分身诸佛,就佛身而言,为后文开迹显本之前方便,为本门《寿量品》埋下伏笔。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与前品《见宝塔品》似乎没有太大关联,然而同属于迹门的流通分。本品阐述提婆达多为释迦成佛之增上缘,人们眼中的恶人也得到授记成佛;又本品阐述龙女成佛,此皆证明法华一佛乘之殊胜,自行化他,同成佛道,与前品宗旨本无二致。

  佛于前《见宝塔品》末,劝募发愿弘扬此经之人。又于《提婆达多品》以古今事例,赞叹此经功德殊胜以劝受持,故有诸菩萨声闻等,秉承佛的遗命,来受持此经并弘扬此经,这是第十三《劝持品》的由来。本品中,佛为姨母及罗礪罗母耶输陀罗授记,这是因为佛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记中未及尼众。《法师品》广记也未说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众之记,如此始称平等圆满。

  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流通分的最后一品,有承前开后之意。因上来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经自行化他,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此为开前。前品既得圣众受命持弘,今品为初心的菩萨开示佛灭后恶世中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然后可得万行一心、三身一体的佛果,这是开后寿量品。

  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到经末共十四品是本门,说开近显远之大义。

  《安乐行品》示四安乐行,一一皆是要求从吾人清净心地上着力,观空不着空,涉有不滞有。第十五《从地涌出品》所举从地涌出住空的菩萨们即是成就四行之人。从地故不着空,住空故不着有,不着二边,即是中道。《从地涌出品》前半所说,即是以这些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因下方涌出诸菩萨具有三十二相,久习菩萨所行,其数无量,引起此土菩萨的怀疑,故在后半品中弥勒代表大众请疑,由此佛讲述了如来无尽的寿量,而有了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以良医留药喻显示佛乃化灭而大非真灭,伽耶始成的新佛不过垂迹而已,实际上世尊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开迹显本之重点,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后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共三品半,是本师赞美人法,以劝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嘱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药王品》以下五品,是举诸大菩萨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圆行、助行、正见行等不思议力用,以劝弘通。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前半品属于本门的正宗分,是阐述诸大菩萨闻佛寿命长远如是,当下获证许多殊胜法益。后半品校量胜劣及后时信解持经利益,属于本门流通分的赞美人法,分别说明闻法菩萨所得功德证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并以行五度功德与之比较优劣。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特为佛灭后,但有一念随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获功德也功超无学,令一切见闻法华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灭后信持此经有五品(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随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广为校量。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广举五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随其一事行成,当得六根清净功德,这是举果以劝修因。又,前品正明随喜福德,是听闻法华,随喜他人行持法华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华所得福德。由随喜而自行,由易而难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说,前品《随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法师功德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

  《法师功德品》所说的行持法华可得六根清净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中得到证明。常不轻菩萨,依《法华经》修不轻普敬之行,住弘经三轨,而得六根清净,证成非妄,这是劝勉见闻者,亦当如菩萨所行。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后半品文,及《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半文,是说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以下八品为是释尊付嘱,劝请流通。

  佛以不思议口轮说本迹二门已竟,再以不思议身轮现无比神通之力用,付嘱流通本迹二门之教,这是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的由来。如来为嘱累妙法而现神力,以神力再三嘱咐菩萨,令其护持流通此经,这是第二十二《嘱累品》的由来。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属于化他流通。

  《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讲述药王菩萨的因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燃身苦行来流通一乘妙法。药王燃身功德虽大,佛恐初心菩萨执苦行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中说妙音菩萨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迹。又,前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两世都生在佛的净土,恐闻者净秽之见难忘,心存爱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萨,莫轻娑婆,生下劣想。令众生去除情见,了知法界一相。佛为未发心的众生能受持法华,故说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护已发心受持法华的佛弟子,免除障难,故说第二十六《陀罗尼品》。然而为示摧伏魔怨,可赖咒力;具足正见,须假善知识,故有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而以普贤菩萨神通誓愿不思议的普贤愿行,劝发弘通法华,作为本经的结束。普贤菩萨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来此娑婆世界,听佛陀说法,请问释尊灭后,如何奉持《法华经》。佛说成就诸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四法,当得此经。普贤菩萨发愿,当乘六牙白象王现身供养守护受持《法华经》者。

  由上观之,全经的次第脉络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经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现的是法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主旨,以及如来开近显远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处处贯穿着戒定慧三学、空假中三观、衣室座三轨等自行化他的妙法,这需要读经者用心留意体会。更重要的是,本经以文殊答问居全经之始,强调开发智慧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以普贤劝发作全经之终,说明唯有大行方能成万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萨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三、体现教行体用的法华四要品

  依据唐代湛然大师的说法,《法华经》中最能体现经义思想的是四要品即:迹门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乐行品》;本门中的第十六《如来寿量品》和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湛然大师《法华经文句记》卷一对此四要品选文作了说明:“《方便品》、《安乐品》、《寿量品》、《普门品》,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楗。”这四要品集中体现了《法华经》开三显一、开近显远的宗旨和自行化他的智行方便。如果没有时间研究法华全部的经文,不妨选取这四要品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

  法华四要品体现了佛法的教、行、体、用四法。《方便品》开显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乐行品》示法华行者所修之一心三观行法,是行;《寿量品》显久远本觉之佛身,是体;《普门品》示诸佛自在之应化,是用。

  (一)《方便品》

  第二《方便品》是开显一乘教法的代表性品目,本品题名为方便,有多种解释。据《法华文句》方便有法用义、门义和秘妙义等。就本品之意,是以秘妙义解释方便,智者大师以“秘”释“方”,以“妙”释“便”。佛所证的一乘妙法,昔日秘而不宣,反而说种种因缘譬喻,谓之秘;今日开权显实,明佛性本具,如衣里明珠,非从外得,谓之妙。

  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时,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说二乘所证为最胜法。但是小乘人得少为足,以为证得四果阿罗汉就是究竟而不求进步,所谓止于“化城”。这是昔日由于二乘…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