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P3

  ..续本文上一页根性暗钝,无法信受诸佛所体证的一乘实相之理。所以佛陀先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然昔日权巧,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

  在《方便品》中,佛陀继示现法华六瑞以后,即对着舍利弗等声闻众盛赞诸佛的权实二智深广难知,并且强调“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二乘人的智慧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打算止止不需复说,由此引起四众惊疑。由舍利弗代众三请,佛陀三止,显示佛法的尊贵之后,佛陀才答应说法。世尊接下来至品末一段说法开示的全部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说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的妙法。经文中表述,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非随自意语,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佛陀出世的本怀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故说三乘、五乘等种种差别法,目的皆是为引导众生入佛知见。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然而处在五浊恶世,诸佛为度一切有善根有缘的众生,不得不隐实施权,运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乘之法微妙广大,不但三乘最终归于一乘,乃至种微少善根者最终皆得成佛,这些是《方便品》长行的内容。

  《方便品》的重颂共有121首,重颂与长行文之次第比较,微有后先详略之不同。颂文重颂了五千退席、过现未三世诸佛的施权显实,以及诸佛为令众生开示悟入的出世本意等内容。在颂三世诸佛权实时说到,无论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歌颂佛德、合掌低头等,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这是就三因佛性的原理来说的。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等众善显缘因佛性;约从佛闻法,如说修行来助显了因佛性;三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这是《法华经》所阐释的一乘妙理,故无论直接或辗转得闻《法华经》,皆必定成佛无疑。

  因此,《法华经

  方便品》非常集中地阐明了法华作为一乘教法的殊胜。此品宗旨,开除了以前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方便之教,即法华以前(五时中的前四时)所说的大、小、渐、顿等权教,悉皆归入真实之一乘佛法,令三乘大众会入真实之相。《方便品》之后的三车喻、穷子喻、化城喻等各种譬喻和象征均是补充说明这一妙旨,引导三乘会入一乘教法。

  (二)《安乐行品》

  第十四《安乐行品》是《法华经》中最为详细阐明行持的一品,本品示法华行者所修的四种安乐行及一心三观行法。关于“安乐行”之语义,《法华经安乐行义》认为:于一切法中,心不动故名安;无受阴者故名乐;自利利他故名行。《法华文句》卷八出三释详解:1、依事释,身无危险(安)、心无忧恼(乐)、依之而能进趣(行),故称安乐行;2、附文释,附于《劝持品》之三轨时,着如来之衣故法身安,入如来之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之座故导般若行;附于《安乐行品》之文时,住于忍辱地故身安,无暴卒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3、法门释。不缘生死涅等二边,安住不动称为安;不受三昧广大之用及五受,故为乐;无所受、无所行,而行中道称为行。

  《安乐行品》包括长行和重颂两部分内容。佛告文殊,欲说《法华经》,应安住四法。持此四安乐之行,则可在浊恶末世中,远离怖畏,身心安乐。每一种安乐行讲毕,即以重颂形式重说其内容。最后说髻珠喻,叹本经是“诸经最上”。明已堪得此会归一乘之无上功德者,获佛说是经之赐,正与有大功者被赐髻内明珠之上赏无异。

  因第十三《劝持品》中药王、大乐说菩萨,及已闻说《法华经》的声闻众等,于佛前发大誓愿,于他方国土广弘此经,本品即由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一切初心菩萨,启问如来行何方法才能顺利在佛灭后的恶世末法弘扬此经。世尊开示佛灭后恶世末法中弘扬《法华经》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这四种安乐行分别是:

  1、身安乐行:指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菩萨亲近处是指菩萨身应当远离的十种恶缘之处:(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旃陀罗;(5)二乘众;(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蓄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此名身安乐行。菩萨行处是指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对外境动扰心亦不惊;于法无所执,行有空二观及中道实相观。

  2、口安乐行:包括离恶、集善两部分内容。离恶行是指法师宣说《法华》时,口应远离七种过恶:(1)说人过;(2)说经典过;(3)说人好恶长短;(4)轻慢诸余法师;(5)赞小乘;(6)毁小乘;(7)怨嫌小乘。集善行是指他人有所难问,菩萨善巧方便,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渐渐增益,令得一切种智。

  3、意安乐行:包括离恶、集善两部分内容。离恶行是指法师应远离之意恶行有六:(1)嫉妒心;(2)谄心;(3)诳心;(4)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5)恼乱他人;(6)戏论诸法。意集善行是指菩萨意业应住三想中: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以无骄慢心对十方诸大菩萨深心恭敬礼拜,以平等心为一切众生说法。

  4、誓愿安乐行:发菩萨行之誓愿,对于众生的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一乘妙法,菩萨誓愿于得无上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令得住是法中。对此安乐行,佛以髻珠喻赞叹佛昔权今实的深妙之法,令众生信此难解之法而得无上一乘妙法宝珠。如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予众臣金银、琉璃、象马车乘,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此中,如来为轮王、二乘权教为髻、一乘实理为珠,珠在髻在,犹如实理隐于权。此喻如来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赏赐功臣。

  行是因,安乐是果;修四行之因,则得安乐之果。第四安乐行的重颂后面部分专门提到,修习四安乐行所得殊胜的果相。这一果相有平时利益与梦境成就两种:现世可得自体无恶,天人爱敬,外恶不侵,聪慧无畏等诸功德;于梦中见胜妙之事,如见佛授记,见身寂静,八相成道等诸胜事,这些梦境表果成之相。

  总体来看,《安乐行品》是教示初发心菩萨要修习戒定慧使三业清净,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来弘通妙法。此品是将能证诸佛法身的因行总摄为四安乐行,四安乐行即是一乘之行,由此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乘之佛果,并以此作为末世佛弟子自行化他的轨范。

  (三)《如来寿量品》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明不可思议的佛果功德。如来之名,通于法、报、化三身。就佛之寿量而言,依法、报、化三身而有异。此中,法身乃无色无形之极理,无始无终,无法论寿量长短。报身通例系指酬报因位之万行的果上万德圆备佛身,有始无终,无寿量。应身指出现于迦耶城的释迦佛,乃应机而化现者,有始有终。佛的法报化三身同体,皆以真如净心为体性。本品诠如来寿量,显示三身即一身,万行即一心,佛身即佛心;心无始终,故如来三身之寿量亦无限量。

  《寿量品》由长行和偈颂两部分组成,本品初,如来先三番教诫大众“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弥勒菩萨则代表大众四请,表明他们的信受。三诫四请是表妙法尊重及佛将要说大法的慎重态度,世尊为大众开示如来本迹之身,告诉大众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并以“五百尘点劫”举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伽耶始成的新佛不过垂迹而已。世尊从无量劫来,由体起用,久垂谈应化,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癨国导利众生,并处处开示由本垂迹之方便门。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现言当入涅,令生渴仰而种解脱善根;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如来所作种种善巧方便,目的皆令众生见闻生信而得度脱。

  如来明见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之理,已证真实不虚的净心法身,故能应众生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而方便示现种种身事,说种种法。这些只是应化身的方便,实际上世尊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本品以良医留药喻显示佛乃化灭而非真灭,说明如来方便灭度教化众生的苦心。

  本品重颂有二十五颂半,主要是重颂世尊开迹显本、开近显远的事实,并列举众生根熟的因缘。颂文以世尊常在灵山说法来证明佛陀的法报身是不可思议,无有限量。佛非生示生,非灭示灭的目的在于令众生成就解脱善根。众生根熟有七缘:1、修供养行;2、生恋慕渴仰心;3、信受不谤,修随顺行;4、质直无有骄慢;5、具柔软慈悲心,堪修大乘;6、一心欲见佛,专念希求佛功德;7、不惜性命,为法忘躯。这七缘是感佛见佛之因。佛身佛土,本来常住不灭,但以众生根机福慧有别,故无缘不见,有缘得见。

  本品对佛身的开迹显本的妙义,除了开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之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之本地本佛的用意外,还有令众生去除对佛有生灭的执著及三身偏执之意,以使众生了知三身一心、心佛…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