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性暗鈍,無法信受諸佛所體證的一乘實相之理。所以佛陀先以方便力,巧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別相,而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今日法華會上,衆生根機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故佛昔日所說,皆是方便,今日所顯,方是真實。然昔日權巧,不離今日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故舉手低頭,皆得作佛。
在《方便品》中,佛陀繼示現法華六瑞以後,即對著舍利弗等聲聞衆盛贊諸佛的權實二智深廣難知,並且強調“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二乘人的智慧是無法理解的,因此,打算止止不需複說,由此引起四衆驚疑。由舍利弗代衆叁請,佛陀叁止,顯示佛法的尊貴之後,佛陀才答應說法。世尊接下來至品末一段說法開示的全部是開權顯實,會叁歸一,說叁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的妙法。經文中表述,佛昔日所說的叁乘教法,非隨自意語,而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所宜而說的。佛陀出世的本懷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因爲衆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爲適應此等不同根性的衆生,故說叁乘、五乘等種種差別法,目的皆是爲引導衆生入佛知見。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出世目的,皆爲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無二。然而處在五濁惡世,諸佛爲度一切有善根有緣的衆生,不得不隱實施權,運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一乘之法微妙廣大,不但叁乘最終歸于一乘,乃至種微少善根者最終皆得成佛,這些是《方便品》長行的內容。
《方便品》的重頌共有121首,重頌與長行文之次第比較,微有後先詳略之不同。頌文重頌了五千退席、過現未叁世諸佛的施權顯實,以及諸佛爲令衆生開示悟入的出世本意等內容。在頌叁世諸佛權實時說到,無論建寺起塔、造像、香華供養、歌頌佛德、合掌低頭等,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這是就叁因佛性的原理來說的。衆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等衆善顯緣因佛性;約從佛聞法,如說修行來助顯了因佛性;叁因若顯,即成叁德妙果。這是《法華經》所闡釋的一乘妙理,故無論直接或輾轉得聞《法華經》,皆必定成佛無疑。
因此,《法華經
方便品》非常集中地闡明了法華作爲一乘教法的殊勝。此品宗旨,開除了以前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方便之教,即法華以前(五時中的前四時)所說的大、小、漸、頓等權教,悉皆歸入真實之一乘佛法,令叁乘大衆會入真實之相。《方便品》之後的叁車喻、窮子喻、化城喻等各種譬喻和象征均是補充說明這一妙旨,引導叁乘會入一乘教法。
(二)《安樂行品》
第十四《安樂行品》是《法華經》中最爲詳細闡明行持的一品,本品示法華行者所修的四種安樂行及一心叁觀行法。關于“安樂行”之語義,《法華經安樂行義》認爲:于一切法中,心不動故名安;無受陰者故名樂;自利利他故名行。《法華文句》卷八出叁釋詳解:1、依事釋,身無危險(安)、心無憂惱(樂)、依之而能進趣(行),故稱安樂行;2、附文釋,附于《勸持品》之叁軌時,著如來之衣故法身安,入如來之室故解脫心樂,坐如來之座故導般若行;附于《安樂行品》之文時,住于忍辱地故身安,無暴卒故心樂,觀諸法實相故行進;3、法門釋。不緣生死涅等二邊,安住不動稱爲安;不受叁昧廣大之用及五受,故爲樂;無所受、無所行,而行中道稱爲行。
《安樂行品》包括長行和重頌兩部分內容。佛告文殊,欲說《法華經》,應安住四法。持此四安樂之行,則可在濁惡末世中,遠離怖畏,身心安樂。每一種安樂行講畢,即以重頌形式重說其內容。最後說髻珠喻,歎本經是“諸經最上”。明已堪得此會歸一乘之無上功德者,獲佛說是經之賜,正與有大功者被賜髻內明珠之上賞無異。
因第十叁《勸持品》中藥王、大樂說菩薩,及已聞說《法華經》的聲聞衆等,于佛前發大誓願,于他方國土廣弘此經,本品即由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一切初心菩薩,啓問如來行何方法才能順利在佛滅後的惡世末法弘揚此經。世尊開示佛滅後惡世末法中弘揚《法華經》的五種法師應當住于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四種安樂行。這四種安樂行分別是:
1、身安樂行:指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菩薩親近處是指菩薩身應當遠離的十種惡緣之處:(1)豪勢;(2)神人邪法;(3)凶險嬉戲;(4)旃陀羅;(5)二乘衆;(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蓄養年少之弟子沙彌小兒。身既遠離此十事,則得常好坐禅,修攝其心,故此名身安樂行。菩薩行處是指菩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對外境動擾心亦不驚;于法無所執,行有空二觀及中道實相觀。
2、口安樂行:包括離惡、集善兩部分內容。離惡行是指法師宣說《法華》時,口應遠離七種過惡:(1)說人過;(2)說經典過;(3)說人好惡長短;(4)輕慢諸余法師;(5)贊小乘;(6)毀小乘;(7)怨嫌小乘。集善行是指他人有所難問,菩薩善巧方便,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漸漸增益,令得一切種智。
3、意安樂行:包括離惡、集善兩部分內容。離惡行是指法師應遠離之意惡行有六:(1)嫉妒心;(2)谄心;(3)诳心;(4)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5)惱亂他人;(6)戲論諸法。意集善行是指菩薩意業應住叁想中: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以無驕慢心對十方諸大菩薩深心恭敬禮拜,以平等心爲一切衆生說法。
4、誓願安樂行:發菩薩行之誓願,對于衆生的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一乘妙法,菩薩誓願于得無上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導衆生,令得住是法中。對此安樂行,佛以髻珠喻贊歎佛昔權今實的深妙之法,令衆生信此難解之法而得無上一乘妙法寶珠。如轉輪聖王于戰爭勝利後,贈予衆臣金銀、琉璃、象馬車乘,但唯有自己頭頂上的明珠不作賞物。此中,如來爲輪王、二乘權教爲髻、一乘實理爲珠,珠在髻在,猶如實理隱于權。此喻如來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得作佛,猶如輪王解髻中之珠,賞賜功臣。
行是因,安樂是果;修四行之因,則得安樂之果。第四安樂行的重頌後面部分專門提到,修習四安樂行所得殊勝的果相。這一果相有平時利益與夢境成就兩種:現世可得自體無惡,天人愛敬,外惡不侵,聰慧無畏等諸功德;于夢中見勝妙之事,如見佛授記,見身寂靜,八相成道等諸勝事,這些夢境表果成之相。
總體來看,《安樂行品》是教示初發心菩薩要修習戒定慧使叁業清淨,入慈悲室,著忍辱衣,坐法空座,來弘通妙法。此品是將能證諸佛法身的因行總攝爲四安樂行,四安樂行即是一乘之行,由此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一乘之佛果,並以此作爲末世佛弟子自行化他的軌範。
(叁)《如來壽量品》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明不可思議的佛果功德。如來之名,通于法、報、化叁身。就佛之壽量而言,依法、報、化叁身而有異。此中,法身乃無色無形之極理,無始無終,無法論壽量長短。報身通例系指酬報因位之萬行的果上萬德圓備佛身,有始無終,無壽量。應身指出現于迦耶城的釋迦佛,乃應機而化現者,有始有終。佛的法報化叁身同體,皆以真如淨心爲體性。本品诠如來壽量,顯示叁身即一身,萬行即一心,佛身即佛心;心無始終,故如來叁身之壽量亦無限量。
《壽量品》由長行和偈頌兩部分組成,本品初,如來先叁番教誡大衆“信解如來誠谛之語”,彌勒菩薩則代表大衆四請,表明他們的信受。叁誡四請是表妙法尊重及佛將要說大法的慎重態度,世尊爲大衆開示如來本迹之身,告訴大衆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並以“五百塵點劫”舉釋尊成佛以來久遠之劫量,伽耶始成的新佛不過垂迹而已。世尊從無量劫來,由體起用,久垂談應化,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癨國導利衆生,並處處開示由本垂迹之方便門。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現言當入涅,令生渴仰而種解脫善根;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如來所作種種善巧方便,目的皆令衆生見聞生信而得度脫。
如來明見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之理,已證真實不虛的淨心法身,故能應衆生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而方便示現種種身事,說種種法。這些只是應化身的方便,實際上世尊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本品以良醫留藥喻顯示佛乃化滅而非真滅,說明如來方便滅度教化衆生的苦心。
本品重頌有二十五頌半,主要是重頌世尊開迹顯本、開近顯遠的事實,並列舉衆生根熟的因緣。頌文以世尊常在靈山說法來證明佛陀的法報身是不可思議,無有限量。佛非生示生,非滅示滅的目的在于令衆生成就解脫善根。衆生根熟有七緣:1、修供養行;2、生戀慕渴仰心;3、信受不謗,修隨順行;4、質直無有驕慢;5、具柔軟慈悲心,堪修大乘;6、一心欲見佛,專念希求佛功德;7、不惜性命,爲法忘軀。這七緣是感佛見佛之因。佛身佛土,本來常住不滅,但以衆生根機福慧有別,故無緣不見,有緣得見。
本品對佛身的開迹顯本的妙義,除了開除以釋尊爲伽耶近成垂迹示現之權佛之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之本地本佛的用意外,還有令衆生去除對佛有生滅的執著及叁身偏執之意,以使衆生了知叁身一心、心佛…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釋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