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衆生是叁無差別。衆生若能證得中道實相,同樣可以成就萬德圓具的叁身如來,而與諸佛同體不二。
(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顯示諸佛自在應化之用,諸佛菩薩爲了方便度生,常常從本垂迹,示現種種度生妙用。觀世音菩薩從本垂迹,一心萬行,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平等利濟一切衆生。
本品所稱觀世音,以大悲之智觀照一切,聞一切衆生煩惱苦痛之音即施救度而得名。約《法華經》以釋觀音,則利他是悲,自利是智;故觀世音名號有自利利他之德,智悲雙運之功。“普”,是說觀音的衆德普具;“門”,是說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濟的衆生有種種不同的類門。因此普門是說衆生的機類雖有千差萬別,而觀世音菩薩則能普應群機,無不示現。若聯系法華一乘之意,則謂《法華經》所說之中道實相之理,遍通于一切,無所壅塞。諸佛菩薩乘此理,能開無量之門,示現種種身,以拔衆生苦,成就菩提。智者大師謂普門圓通,義則無量,略舉則有十類,而立十普門之說。又本品具人法、慈悲、福慧、真應、藥珠、冥顯、權實、本迹、緣了、智斷十種因緣,故經題總括稱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由長行和偈頌兩部分組成。長行由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有關觀音菩薩功德應身的兩個問題構成:第一個問題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菩薩所以名爲觀世音者,以此菩薩能觀見世間一切衆生苦惱求救之音聲,施以救濟,令悉解脫。佛陀又分別解釋觀音菩薩解救衆生苦難的種種功德:1、救七難,稱觀音菩薩名得脫火、水、風叁災和四雜災(脫刑罰災、脫非人災、脫檢系災、脫冤賊災);2、解叁毒,稱名可解淫欲、恚和愚癡叁毒之苦;3、應二求,稱名滿足求子求女之願。觀音菩薩有如上諸功德,故佛陀勸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並強調稱名觀世音功德與稱名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正等無異。
第二個問題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身份遊此娑婆世界,爲衆生說法的方便之力如何?佛告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叁十叁應化身,分聖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剛神身數類(《楞嚴經》中稱其爲叁十二應身,少一執金剛神身),在十方一切國土隨類示現,度脫衆生,此即菩薩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具大威神,能施衆生以無所畏,令得解脫,故觀世音之別號,亦名施無畏者。
佛陀回答了無盡意菩薩的這兩個問題,宣說顯示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威神之後,無盡意菩薩發心以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初不肯受,爲憐愍衆生既受璎珞,複作二分供養于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顯以一切所修福德回向于佛,而不滯著于所住之境。
本品頌文非孤起頌,乃重頌前長行之文。此品重頌在羅什譯之初沒有偈頌,至隋那崛多時始作增補。頌文大意說衆生得聞和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彼觀音力,“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衆難解脫而獲安穩,並歎菩薩具五觀、四音之德,勸衆生憶念歸敬。
《普門品》中的主角人物觀世音菩薩是智慧、平等、無我、無畏的總結合,他在娑婆世界隨類現身,現菩薩道饒益衆生,尋聲救拔九法界衆生一切苦難。這種悲智願行具足的菩薩精神與隨類現身的度生行爲,是欲使見聞者效法修習,令衆生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一切衆生同一悲仰,同入觀世音菩薩空有無礙、理事圓融的圓通法門。
觀世音菩薩所現之身,雖有佛、菩薩、四衆弟子、童男童女、天龍八部等各種身份的不同,對機所說也有偏、圓、權、實頓漸之不同,其目的無非皆爲妙法。衆生雖淪落生死,被煩惑障覆,但自性具足妙法,由菩薩慈悲開導得以顯現。《普門品》贊歎菩薩具五觀、四音之德,勸衆生一心歸敬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如遭遇叁災七難,迫無能逃,至心求救,則爲觀世音菩薩以弘誓、慈力所加被護持。這既是菩薩從本垂迹、現身救度之大用,又是菩薩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弘通法華一乘大法的妙用。
上述法華四要品,代表了教、行、體、用四者,其次第可以理解爲: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叁觀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證得本覺之佛身,並由此佛身之本體而示現種種應化。而從四要品的行證次第來講,《方便品》相當于發心;《安樂行品》相當于修行;《壽量品》相當于菩提;《普門品》相當于涅。這四品從發心、修行,由菩提的覺悟,終至涅的證得,是法華修證成佛的重要路線,也是體現法華思想教義的最佳選文。
《法華經》的整個中心主旨在于揭示開顯的一佛乘思想,前半部法華迹門是以聲聞爲當機,後半部法華本門是以菩薩爲當機,這是本經非常明顯的一個分界。然而經中的聲聞皆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得授記成佛;菩薩皆于佛前發大誓願,于末世弘通法華,故無論聲聞菩薩皆已入一佛乘。他們的大願大行實際上也是從法華的流通分得到體現的,是體現法華一佛乘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法華經》的流通分不能單純地看作一般體例信受奉行的流通分。全經二十八品中,體現《法華經》一佛乘思想教義的必讀選文則是法華四要品。四要品是法華的脈絡,龐大法華體系的精髓。當然,如果硬要從四要品中再選出本門與迹門的精華品目,那就非《方便品》和《壽量品》莫屬了。
《《法華經》的基本架構(釋心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