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P10

  ..續本文上一頁。相比雲門宗到了南宋時逐漸衰落,其原因就是大批雲門宗師被诏入京都,或入宮說法,或住持名刹,在王公貴人們的簇擁下,逐漸失去了山林氣象而染上了嚴重的廟堂氣乃至宮廷化,最終被這種世俗的大浪淘沙掩沒了。所以,懷海以他高度的智慧與遠見,以禅法的獨特表現,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這就是百丈禅的魅力所在。

  3對洪州禅“平常心是道”的落實。

  懷海禅法基于對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上,將修行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隨處任真",是人心深處佛性的自然呈現,是人在穿衣吃飯、擔水運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禅理,提升意境。這就把禅推進到世俗生活之中。如果說“即心是佛"使成佛的理念向內轉到自心的話;那麼,“平常心是道"則使成佛的道路由記誦佛經、坐禅修行轉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動。道不離開真實生活,不離開個人生存的具體場景。禅的智慧貫徹到平淡、凡俗的生活中,融成一體,使生活具有不平淡、不凡俗的價值,使人們斷掉妄念,擺脫煩惱,體驗凡俗中的崇高、愉悅、安適。禅的智慧寓神聖于凡俗,化凡俗爲神聖,不執定于過去,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緣,當下得到生活的充實和生命的自由。百丈懷海開啓農禅生活的端緒,及其禅門教學製度的特有方式,就是將禅落實于當下,落實于自然的生活中,讓人們空掉外在的攀援與追逐,解脫妄念、煩惱的系縛,安于自然平易的生活,在平常之中悟得生命之真。

  馬祖提倡“平常心是道",是把現實人心的一切活動視爲佛性的全體顯現,從而使有關佛性的本體論探討直接轉向能動主體的成佛實踐。從洪州禅開始,禅已與日常生活、行爲、意念、感情融爲一體,在現實人心的自然展開中,禅充分表現出活潑、樂天、幽默等中國特色。這種徹底生活化了的禅機,有其“平常心是道”的嚴格體認,否則單視其握拳豎拂,指地畫圓等動作,又何能契入本源心地?圭峰宗密認爲,作用見性正是洪州宗的特色:“起心動念,彈指謦咳,揚眉瞬目,所作所爲,皆是佛性全體之用,更無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飲食,一一皆面。佛性亦爾,全體貪癡,造善惡,受苦樂,故一一皆性。”〔131〕馬祖禅善于從見聞覺知,從動作、語言、身心活動、生命現象中,通過機鋒棒喝、揚眉瞬目等等方式把不可言傳的內心體驗傳達給受教者,啓悟他人自識本心,見性成佛,這表明了佛禅修證的個性化。

  懷海的禅以“平常心是道"爲根本,從“順乎自然"入手,不斷不作,直指衆生本來面目。他反對在解不得生死句的情況下讀經看教,始終視知識爲體道的一大障礙。認爲,成就佛道不屬于知識領域,所以只能以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的“平常心"去實現。他提倡禅僧應該“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如愚如聾",正是爲了通過否認矛盾差別和具體知識而達到特殊的精神境界。在懷海看來,禅就在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是在極其樸素自然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

  而在禅門教育上,百丈清規是當時禅宗一種新的製度,如果沒有一種有力的理論支持,也敵不過具有最高權威行遵佛製的律宗勢力。有人問百丈懷海:

  斬草伐木,掘地墾土,爲有罪報相否?師雲: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無罪。有罪無罪,事在當人。若貪染一切有無等法,有取舍心在,透叁句不過,此人定言有罪。若透叁句外,心如虛空,亦莫作虛空想,此人定言無罪。〔132〕

  禅宗心法,是全體作用,即心即佛,一切勞動業務都是佛事。這與禅門本身著重心法之先天性格有關。如慧能雲:“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叁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133〕因此所謂戒者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無劫害”〔134〕,其對戒之觀念迥異于印度律製。由于禅宗的理論是提到最高的原則上來,“見法即是見佛”,“見色即是見心”,把色、心、佛打成“一片”的境界,任何勞動作務,哪樣不是佛事。

  懷海的這一持戒態度,對于恪守戒律的要求而言,是革故鼎新,而對中土佛教青睐大乘菩薩戒、重戒在內心、倡無相戒法、以乘攝戒、攝戒歸禅的持戒風尚而言,又是承先啓後。禅宗的樂觀精神,勞動熱情,敢想敢說敢做,不肯落古人窠臼,在古代宗教哲學思想中可說是獨樹一幟。它的這種“前無古人”的精神,在現在看來還是非常生動。作爲今日的懷海、臨濟兒孫的佛教徒來講,應當繼承發揚這種傳統的優良精神。

  叁、懷海禅法的

  接引方法和修行實踐百丈懷海在繼承其師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教導,結合平日禅修實踐,懷海恪守師尊所教在行住坐臥中、在運水搬柴中皆有禅的教導,從中得來大機大用,而歸于平實,歸于常道。無論在禅法的修行實踐中,或是對弟子的接機教學上,要求學人徒嗣“常以叁身無住,萬行皆空,邪正並捐,源流齊泯”〔135〕爲圭旨,用踏實而貼切的方式,接引弟子在日常修行中去體悟佛法的真谛。百丈懷海的禅學法門所彰顯的修行特色,是寓修持于生活中,這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之所在。

  (一)善巧靈活的應機教法

  南宗禅師從強調修行者遵循自然,承認個性差異和否認修行方法的程式化、形式化出發,在教學上一方面反對學人拘泥固守于現成的教法,另一方面則運用靈活多樣、因機施教的教學方式手段開導學人。

  南宗禅師一般都承認修行者由于根機利鈍有所不同,在信仰程度、悟性高低、身世閱曆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既然根機有異,那麼人們的修行方法就不應當拘泥固守于某種通行劃一固定不變的模式,而應根據修行者自己的素質和具體的條件選擇適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所以修行實踐的方法是不確定的,修行形式也是靈活多變樣的;這就同人們所患的病症不同,因而用來對治病的方法也不同一樣。因此,高明的禅師應善于適應不同的場合和對象采取適當的語句說法,如馬祖道一在不同場合或說“即心即佛”,或說“非心非佛”,乃至宣稱“不是物”等等,就是應機說法的一個例證。

  百丈懷海也是這樣,他說:“但是一切言教,只如治病,爲病不同,藥也不同,所以有時說有佛,有時說無佛。……爲病不同,藥也不同,處方不同,不得一向固執。依佛、依菩提等法,盡是依方。”〔136〕假如固執于某種既有的方法,便如同用一成不變的藥方處治複雜多樣的病症一樣,不可能奏效。同樣認爲,即使是佛教祖師的言教也不應當固守不放,因爲佛的言教是適應于當時情況的具體真理。他們認爲真理是具體的,方法是變化的,如果祖師的教法超出了它的適用範圍,那麼同樣會成爲虛妄謬誤。懷海說:“實語治病,病若得瘥,個是實語;治病若不得瘥,個是虛妄語。”〔137〕他是否認修行實踐方法采用統一固定模式的。

  就馬祖的教學方式而言,他是基于“平常心是道”的立場,不強調言語說教。因此,馬祖在打、罵、喝、踢中,以最活潑的方式,觀機逗教,令其開悟。馬祖座下,均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常的動作、語言,對學人爲直接、反诘、象征、激發等方法,令其開悟。懷海從馬祖那裏學來了大機大用的傳法方式,他的禅風與馬祖有相似之處,但卻歸于平實、歸于常道。他認爲,要保持洪州禅大機大用的傳統,必須不斷進取,不能保守。在他與弟子黃檗希運的一段對話可以看出:

  師曰:“子巳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巳後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138〕

  洪州禅的生命力就在師徒之間這種相互啓發、激勵之中表現出來。如果沒有弟子的“超師之見”,禅也便停滯不前,談不上發展了。懷海不僅自己對馬祖有所發展,而且要求弟子超出自己,這種對禅宗事業孜孜不倦的精神相當可貴。下面就從懷海對弟子的接機中,來看他充滿智慧的作略和善巧的教學方法。在圓悟克勤的《碧岩錄》裏就收有六則有關懷海接機的公案,其實,在他的語錄裏隨處可見,這裏擇出幾則詳加分析。

  1獨坐大雄峰

  問:“如何是奇特事?”師曰:“獨坐大雄峰。”僧禮拜,師便打。〔139〕

  這個公案,顯示第一義谛是常人無法領會的,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這裏大雄峰,正是百丈山主峰,懷海信手拈來,用“獨坐大雄峰”來答他“如何是奇特事”,既通理路,也可事成。奇特事乃禅人證悟之事,蓋以大雄峰喻聖位,獨坐大雄峰,謂證悟至此與大道合一,了悟自性,自居聖位。一人獨自坐在大雄山上,即是天地與自己變成一體的世界,這個世界即是省悟的世界,如此,天地宇宙或自然與自己形成一體的世界,乃修行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只有徹悟空性後自然親知,自己受用,那時是何等的自在!僧禮拜,師便打,這才是大人作略,向上一著,千聖不傳,禅人無力承當,卻粘著聖境,自以爲有了大智慧,豈不迷惑別人,爲人所笑!

  所謂“獨坐大雄峰"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氣象,具有深邃的智慧和廣闊的胸襟。這種胸襟和智慧,看來像是奇特事,但實在是從平常道中而來,獨坐後方與平常人相見,而且仍就歸向于平常道中。

  有一天,懷海問黃檗(希運)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黃檗回答說,“大雄山下采菌去來。"懷海又問:“還見大蟲嗎

  "于是黃檗便扮作虎叫,吼了幾吼。懷海舉起手來,當作斧頭,作著劈砍的姿勢。黃檗一見到這樣的手勢,立刻走上前去,將其師打了一耳光。懷海也不介意,卻哈哈大笑,升座對大衆說道:“山下有一虎子,汝等諸人出入好看,老僧今朝親遭一口。”〔140〕虎子指行在清淨地域的真佛或真理。懷海問黃檗是否見到真理,黃檗作虎聲,顯示他自己是見到真佛或真理的解脫者。懷海作砍虎勢,和黃檗撲向懷海,都…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