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P3

  ..續本文上一頁經馬祖這一捏,豁然省悟到原來馬祖問野鴨子飛到哪裏去,並不是要研究野鴨子的去向,所有外在的現象都是生滅法,只有真心是如如不動的。馬祖是要自己在問話上體悟到自性遍于一切處,不爲外境所轉,是不生不滅、自他不二的絕對真實。

  懷海悟到自性的不生不滅後,內心是悲欣交加,故又是哭又是笑,旁人又怎能得知呢?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其同寮去問馬祖時,馬祖只當不知,所謂:“叁世諸佛只可自知,曆代祖師全提不起。"自性豈能用言語可以道破的。佛法不向痛與不痛上住,懷海悟到痛與不痛的自性所在,將所有的存在都打失了、所有的理性都突破了。大哭的是,將所有積滯完全傾瀉而出,將所有的理念與情感盡情放飛,只留下一無所有的空靈世界,升起從未有過的清澈與快樂、輕松與自然;大笑的是,將源自本性的歡樂毫無保留地體現在身心中、回蕩在生活裏。懷海的笑正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不啻是對自性不生滅的一種肯定。

  他在悟了以後,對老師也不甘示弱。當老師正要說法時,他卷起草席就走,不想聽什麼法了。就是直接用否定生滅法的方式表示他的悟境。因自性是不可說的,老師的說法,就是觸犯了自性,也變成生滅法,所以對老師來一個否定的表示。馬祖立即下了座回去了,懷海隨後跟到了方丈室,于是便有了一問一答,從其中痛與不痛的體悟中,得到了馬祖的首肯:“已經明白昨日的事了。”

  2叁日耳聾

  懷海即此一悟,只是初見,非是究竟,猶如童孩,雖屬人類,其氣力未足,腳跟未穩,他于痛徹處得體,那又如何起用呢?所以,才有百丈懷海“叁日耳聾"的公案:

  師再參馬祖,祖豎起拂子。師雲:“即此用,離此用。”祖挂拂子于舊處。良久,祖雲:“你以後開兩片皮,將何爲人?”師遂取拂子豎起。祖雲:“即此用,離此用?”師亦挂拂子于舊處。祖便喝。師直得叁日耳聾。〔28〕

  馬祖見懷海來,豎起拂子示意,懷海即說:“即此用,離此用"。馬祖一看便知,懷海的“即此用,離此用"並非即離同時,而是前後相待,即時著于即相,離時著于離相。其實是即離同時、圓融不二之境,雖在用時,卻猶明鏡照物,朗照萬相時而一塵不染。對于即離同時的人,自性本來朗照萬相,自性本來清淨無染,正如慧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29〕

  所謂“即此用,離此用”,是要在他的動相中,悟到靜的一面。也就是從用中認識他的體性。此時的懷海禅師,未至即離同時的境地,馬祖自然看得明白。馬祖大師故作順從,將拂子放于舊處。正當懷海沈浸于幾分法喜之時,馬祖再問:你將來如何爲人說法?當時懷海所說的“即此用,離此用”,顯然是一種知解。馬祖所說的“開兩片皮,將何爲人”意指離開體用兩邊,如何接引學人而言。懷海豎起拂子挂在舊處,是表示離用即體。他這些舉動,就知解而言,並無瑕疵。馬祖知道懷海還有識心未盡,雖有超越體用的知見,但未證得超越體用的境界。所以大喝一聲,震斷他的思想體系。這一喝似“金剛王寶劍”的一喝,似晴天霹雳,令懷海防不勝防,只喝得他起不了心、動不了念。此時,唯此覺性朗然現前,處此境界,叁日有余。此番境界不是用依文測意的方法尋思出來的,而是一門深入親證的。

  懷海禅師悟道後繼承馬祖高豎法幢,住持正法,廣設法筵,法會之盛一時無二,經懷海印可之弟子能嗣其法者,當首推黃檗希運、沩山靈二師。黃檗下出臨濟義玄,是爲臨濟宗;沩山下出仰山慧寂、香岩智閑,是爲沩仰宗,開啓禅門五家之先河,使禅宗進入最興盛的時期。有關懷海的弟子,《景德傳燈錄》載其弟子叁十人,以靈、希運爲上首,大多分布在相當于今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和江蘇各地。但唐陳诩《塔銘》中所記的法正、談敘、神行等當時知名的弟子,《景德傳燈錄》中沒有記載,看來他們的法系並未傳播開來。

  二、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特色

  曹溪慧能在中國佛教發展的重要時刻獨樹一幟,確立起中國禅的基本精神。但是,慧能只是指出中國禅的發展方向,禅宗的特征尚未獲得全面表現的機會。禅宗的繁榮發展是在五家禅時期,中間經曆了馬祖洪州禅異軍突起的階段。百丈懷海是洪州禅的中堅,也是慧能禅向臨濟禅過渡的關鍵人物。他的禅學思想和宗風遠紹慧能,是慧能——懷讓——道一佛學思想持續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有自己獨立的發揮創造。

  (一)懷海的禅法思想

  禅宗南宗的創立者慧能以革新傳統佛教的精神爲南宗禅奠定了基礎。慧能在心性論上提出自性是佛,心性具足,把人的心、性作爲無所欠缺、先天完善的實體和一切佛法的根據,無非是要證明一個宗教修行實踐的基本原則:修行實踐要確立自信,依靠實踐主體自身,這一實踐原則叫做“自信”、“自修自悟”。從慧能的整個禅法來看,他以體悟“自性”、“自心”的修行把各種具有確定規範的修行形式都統攝起來,只保留外修形式的名目,而賦予它們以“識心見性”的內容。故特別強調“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30〕和“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31〕的頓悟禅法。百丈懷海提出的“截斷兩頭句”,就是要求超越分別對待的認識,以某種不受具體內容限製的“認識”去直接契合那無差別規定的存在,或直接把握真理的全體。另外,慧能講的“頓悟”是從內心直接體悟清淨的覺性,是對所觀照的對象的直接契入,而無需概念的抽象、思維的推演及文字的描摹等等。懷海禅師極力反對由文字語句思量而得,他提出所謂的了義教也就是引導修行者“識心見性”之教,“頓悟”作爲“識心見性”的表現形式無需文字語句爲實現的媒介。

  洪州禅的創立者是馬祖道一(709—788)。天寶元年(742),道一住建陽(今福建建陽)佛迹嶺,開始聚徒教化,自創法堂,開堂說法。不久,遷往臨川(今江西臨川)西裏山;旋移南康的龔公山(今名寶華山)。前後叁十余年間,廣聚徒衆,隨所化攝,漸成氣候。大曆(768—779)中,道一應邀移住洪州(今江西南昌)開元寺,此後便以洪州爲中心開創立派活動,創立了“洪州禅”。馬祖道一門風盛極一時,弟子衆多。“連帥(按指江西南道觀察使、洪州刺史)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坐下。”〔32〕馬祖道一上承慧能革新成果,下啓後期禅宗臨濟沩仰諸派之先河,是中期禅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其思想簡潔敏銳而自成體系,其實踐個性鮮明而內涵深長,值得深入探討,“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馬祖道一的佛性思想體系,這個體系簡練有力,內在邏輯演繹十分嚴密,成爲其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在修行實踐方面,馬祖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爲修";大量的日常生活場景中隨時隨地而發的“接機",取代了看經坐禅的傳統。馬祖提倡“平常心是道”,是把現實人心的一切活動視爲佛性的全體顯現,從而使有關佛性的本體論探討直接轉向能動主體的成佛實踐。其結果,不僅使“頓悟”說付諸實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禅僧普遍革新禅的觀念。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並不是馬祖禅理的轉換,而是禅師接引學人時截斷兩頭的方法,是一種方法論問題,懷海稱爲“透過有無兩頭句”。百丈懷海的禅法就是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揚,他強調的“透出叁句外”、“割斷二頭句”就是他禅法的重心所在。

  百丈懷海的禅法語錄,根據陳诩《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禅師塔銘》載:“門人神行、梵雲結集微言,纂成語本”,文有答閩越靈霭律師問“佛性有無書”,一並流通。然而于今能見到的懷海言行,只是散于《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天聖廣燈錄》等,且側重點與《塔銘》亦有不同。也許陳诩所記的法系並未傳播開來,而其弟子神行、梵雲將懷海生前的重要禅語結集編錄,當即《古尊宿語錄》卷一所載《百丈懷海語錄》之後的《廣錄》。現根據《古尊宿語錄》卷一、卷二所載《百丈懷海禅師語錄》(包括“語錄”、“廣錄”及“語錄之余”)(下統稱《百丈語錄》)和《四家語錄》的《百丈大智禅師語錄》,對他的禅法思想予以介紹。

  1以如來藏佛性思想爲基礎,強調心性本自圓成,追求自由解脫。

  百丈禅的出發點是如來藏佛性思想。他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33〕這裏所說“靈光獨耀”、“體露真常”、“本自圓成”,就是指如來藏佛性,即隱藏于一切衆生之貪煩惱中的自性清淨如來法身,又稱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藏。依大乘佛典所述,如來藏雖爲潛伏于衆生雜染身中的煩惱所纏縛,然本性清淨,不受汙染,具足無量性德而常恒不變。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雲:

  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34〕

  衆生本性也是如此,本來清淨光明,這好比“學似浣垢衣。衣是本有,垢是外來”〔35〕,只是被貪等煩惱塵垢所障,染汙了清淨本體,只有遠離妄緣,即顯真如本性。懷海禅師又說:

  但是一切有無凡聖等法,喻如金礦,自己如理,喻如于金。金與礦各相去離,真金露現。忽有人覓錢覓寶,變金爲錢與他。亦如面體,真正無諸沙鹵,有人乞餌,變面爲餌與他。〔36〕

  這裏的“金”、“面”都喻爲如來藏,只是世人不識本性,不從自性入手,反而向外追求,以致“變金爲錢”、“變面爲餌”,致使沈淪在凡流中。再如懷海向弟子沩山靈啓示如來藏佛性一節。懷海雲,“汝撥爐中有火否?”靈撥,雲:“無火。”懷海親自起身,深撥,得…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