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P3

  ..续本文上一页经马祖这一捏,豁然省悟到原来马祖问野鸭子飞到哪里去,并不是要研究野鸭子的去向,所有外在的现象都是生灭法,只有真心是如如不动的。马祖是要自己在问话上体悟到自性遍于一切处,不为外境所转,是不生不灭、自他不二的绝对真实。

  怀海悟到自性的不生不灭后,内心是悲欣交加,故又是哭又是笑,旁人又怎能得知呢?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其同寮去问马祖时,马祖只当不知,所谓:“三世诸佛只可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自性岂能用言语可以道破的。佛法不向痛与不痛上住,怀海悟到痛与不痛的自性所在,将所有的存在都打失了、所有的理性都突破了。大哭的是,将所有积滞完全倾泻而出,将所有的理念与情感尽情放飞,只留下一无所有的空灵世界,升起从未有过的清澈与快乐、轻松与自然;大笑的是,将源自本性的欢乐毫无保留地体现在身心中、回荡在生活里。怀海的笑正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啻是对自性不生灭的一种肯定。

  他在悟了以后,对老师也不甘示弱。当老师正要说法时,他卷起草席就走,不想听什么法了。就是直接用否定生灭法的方式表示他的悟境。因自性是不可说的,老师的说法,就是触犯了自性,也变成生灭法,所以对老师来一个否定的表示。马祖立即下了座回去了,怀海随后跟到了方丈室,于是便有了一问一答,从其中痛与不痛的体悟中,得到了马祖的首肯:“已经明白昨日的事了。”

  2三日耳聋

  怀海即此一悟,只是初见,非是究竟,犹如童孩,虽属人类,其气力未足,脚跟未稳,他于痛彻处得体,那又如何起用呢?所以,才有百丈怀海“三日耳聋"的公案:

  师再参马祖,祖竖起拂子。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良久,祖云:“你以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遂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亦挂拂子于旧处。祖便喝。师直得三日耳聋。〔28〕

  马祖见怀海来,竖起拂子示意,怀海即说:“即此用,离此用"。马祖一看便知,怀海的“即此用,离此用"并非即离同时,而是前后相待,即时著于即相,离时著于离相。其实是即离同时、圆融不二之境,虽在用时,却犹明镜照物,朗照万相时而一尘不染。对于即离同时的人,自性本来朗照万相,自性本来清净无染,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29〕

  所谓“即此用,离此用”,是要在他的动相中,悟到静的一面。也就是从用中认识他的体性。此时的怀海禅师,未至即离同时的境地,马祖自然看得明白。马祖大师故作顺从,将拂子放于旧处。正当怀海沉浸于几分法喜之时,马祖再问:你将来如何为人说法?当时怀海所说的“即此用,离此用”,显然是一种知解。马祖所说的“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意指离开体用两边,如何接引学人而言。怀海竖起拂子挂在旧处,是表示离用即体。他这些举动,就知解而言,并无瑕疵。马祖知道怀海还有识心未尽,虽有超越体用的知见,但未证得超越体用的境界。所以大喝一声,震断他的思想体系。这一喝似“金刚王宝剑”的一喝,似晴天霹雳,令怀海防不胜防,只喝得他起不了心、动不了念。此时,唯此觉性朗然现前,处此境界,三日有余。此番境界不是用依文测意的方法寻思出来的,而是一门深入亲证的。

  怀海禅师悟道后继承马祖高竖法幢,住持正法,广设法筵,法会之盛一时无二,经怀海印可之弟子能嗣其法者,当首推黄檗希运、沩山灵二师。黄檗下出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沩山下出仰山慧寂、香岩智闲,是为沩仰宗,开启禅门五家之先河,使禅宗进入最兴盛的时期。有关怀海的弟子,《景德传灯录》载其弟子三十人,以灵、希运为上首,大多分布在相当于今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和江苏各地。但唐陈诩《塔铭》中所记的法正、谈叙、神行等当时知名的弟子,《景德传灯录》中没有记载,看来他们的法系并未传播开来。

  二、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特色

  曹溪慧能在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刻独树一帜,确立起中国禅的基本精神。但是,慧能只是指出中国禅的发展方向,禅宗的特征尚未获得全面表现的机会。禅宗的繁荣发展是在五家禅时期,中间经历了马祖洪州禅异军突起的阶段。百丈怀海是洪州禅的中坚,也是慧能禅向临济禅过渡的关键人物。他的禅学思想和宗风远绍慧能,是慧能——怀让——道一佛学思想持续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有自己独立的发挥创造。

  (一)怀海的禅法思想

  禅宗南宗的创立者慧能以革新传统佛教的精神为南宗禅奠定了基础。慧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是佛,心性具足,把人的心、性作为无所欠缺、先天完善的实体和一切佛法的根据,无非是要证明一个宗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原则:修行实践要确立自信,依靠实践主体自身,这一实践原则叫做“自信”、“自修自悟”。从慧能的整个禅法来看,他以体悟“自性”、“自心”的修行把各种具有确定规范的修行形式都统摄起来,只保留外修形式的名目,而赋予它们以“识心见性”的内容。故特别强调“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30〕和“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31〕的顿悟禅法。百丈怀海提出的“截断两头句”,就是要求超越分别对待的认识,以某种不受具体内容限制的“认识”去直接契合那无差别规定的存在,或直接把握真理的全体。另外,慧能讲的“顿悟”是从内心直接体悟清净的觉性,是对所观照的对象的直接契入,而无需概念的抽象、思维的推演及文字的描摹等等。怀海禅师极力反对由文字语句思量而得,他提出所谓的了义教也就是引导修行者“识心见性”之教,“顿悟”作为“识心见性”的表现形式无需文字语句为实现的媒介。

  洪州禅的创立者是马祖道一(709—788)。天宝元年(742),道一住建阳(今福建建阳)佛迹岭,开始聚徒教化,自创法堂,开堂说法。不久,迁往临川(今江西临川)西里山;旋移南康的龚公山(今名宝华山)。前后三十余年间,广聚徒众,随所化摄,渐成气候。大历(768—779)中,道一应邀移住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此后便以洪州为中心开创立派活动,创立了“洪州禅”。马祖道一门风盛极一时,弟子众多。“连帅(按指江西南道观察使、洪州刺史)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坐下。”〔32〕马祖道一上承慧能革新成果,下启后期禅宗临济沩仰诸派之先河,是中期禅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其思想简洁敏锐而自成体系,其实践个性鲜明而内涵深长,值得深入探讨,“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的佛性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简练有力,内在逻辑演绎十分严密,成为其思想与实践的总纲领;在修行实践方面,马祖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任心为修";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随时随地而发的“接机",取代了看经坐禅的传统。马祖提倡“平常心是道”,是把现实人心的一切活动视为佛性的全体显现,从而使有关佛性的本体论探讨直接转向能动主体的成佛实践。其结果,不仅使“顿悟”说付诸实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禅僧普遍革新禅的观念。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并不是马祖禅理的转换,而是禅师接引学人时截断两头的方法,是一种方法论问题,怀海称为“透过有无两头句”。百丈怀海的禅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他强调的“透出三句外”、“割断二头句”就是他禅法的重心所在。

  百丈怀海的禅法语录,根据陈诩《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门人神行、梵云结集微言,纂成语本”,文有答闽越灵霭律师问“佛性有无书”,一并流通。然而于今能见到的怀海言行,只是散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天圣广灯录》等,且侧重点与《塔铭》亦有不同。也许陈诩所记的法系并未传播开来,而其弟子神行、梵云将怀海生前的重要禅语结集编录,当即《古尊宿语录》卷一所载《百丈怀海语录》之后的《广录》。现根据《古尊宿语录》卷一、卷二所载《百丈怀海禅师语录》(包括“语录”、“广录”及“语录之余”)(下统称《百丈语录》)和《四家语录》的《百丈大智禅师语录》,对他的禅法思想予以介绍。

  1以如来藏佛性思想为基础,强调心性本自圆成,追求自由解脱。

  百丈禅的出发点是如来藏佛性思想。他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33〕这里所说“灵光独耀”、“体露真常”、“本自圆成”,就是指如来藏佛性,即隐藏于一切众生之贪烦恼中的自性清净如来法身,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依大乘佛典所述,如来藏虽为潜伏于众生杂染身中的烦恼所缠缚,然本性清净,不受污染,具足无量性德而常恒不变。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云:

  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34〕

  众生本性也是如此,本来清净光明,这好比“学似浣垢衣。衣是本有,垢是外来”〔35〕,只是被贪等烦恼尘垢所障,染污了清净本体,只有远离妄缘,即显真如本性。怀海禅师又说:

  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己如理,喻如于金。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忽有人觅钱觅宝,变金为钱与他。亦如面体,真正无诸沙卤,有人乞饵,变面为饵与他。〔36〕

  这里的“金”、“面”都喻为如来藏,只是世人不识本性,不从自性入手,反而向外追求,以致“变金为钱”、“变面为饵”,致使沉沦在凡流中。再如怀海向弟子沩山灵启示如来藏佛性一节。怀海云,“汝拨炉中有火否?”灵拨,云:“无火。”怀海亲自起身,深拨,得…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