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P4

  ..续本文上一页稍许火,举以示灵,云:“此不是火?”怀海乃以此启示灵,说道:“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37〕如来藏似炉中之火原自备足,众生清净本性未曾欠少,贵在自悟。

  如来藏思想由道一据《楞伽经》而重新得以发扬,在洪州禅不久便普遍接受并加以自由运用。怀海同门大珠慧海云:

  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38〕

  众生心即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它是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不假外求。众生迷惑时,会视珍珠为瓦砾,不知摩尼是珍珠一样,众生一旦觉悟,离开迷妄,也就立即明白本性是觉性、佛性。可见,他们都一致将如来藏视为解脱的源泉。在此如来藏学说基础上,怀海着重强调人的自信与自立,反对向外求佛,破除一切知解与知见,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解脱,做一个彻底的自由人。

  (1)主张心性本觉,反对向外求佛。

  “体露真常”、“心性无染”都是形容心性本体的。意思是说,心性清净圆成,具有寂然照亮一切的功能。它随事而生起作用,就作用而显本体。心性一旦离开迷妄因缘,当即如佛,这是怀海论述心性体用与成佛关系问题的总纲。在此基础上,怀海着意在人与人之间划上等号,意在令禅僧息却向外求佛的欲念,使之自觉、自悟。

  问:如何是佛?师云:汝是阿谁?云:某甲。师云:汝识某甲否?云:分明个。师竖起拂子,问:汝见拂子否?云:见。师更不管。〔39〕

  这一段师徒间的问答,模仿了道一的接机。怀海先是反问某僧,使之自觉自己(某甲)是佛;后又以拂子开导、作比喻。竖起拂子,即是示法于人,随处触手,随处得真。怀海是在启示他,识得自己(某甲)便意味着识得佛,证得涅。但此僧一直没有晓悟,怀海便不管他。

  怀海又作开示道:“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亦是三昧定。不用将定入定,不用将禅想禅,不用将佛觅佛。”〔40〕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心性的作用,这是继承慧能以来的修行观,以慧摄定、融定于慧,进而使定慧等持,专注于对自身心性的顿悟。同时也体现洪州禅“不修即修”的修行观,“万类之中,个个是佛”,那么就无须向外寻求了。这也是“呈自本心”〔41〕的禅法,“自本心”即众生自家的心,自家的本心,是众生自心与本心的统一体。呈自本心,即悟证佛法,也就可以成佛了。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而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既然人与佛并无间隔,所以人们不应有外向求佛的欲念,否则便成为执著。而一旦起执著之心,就无法解脱。在怀海看来,成佛也就是如来藏佛性的自觉、自悟,应该是既不住系缚,也不住解脱,任运自在,所以是悟了还同未悟,以无心得无法。

  若从否定的意义上看,佛与众生平等一如,都是无。他说:“佛不为佛说法,平等真如法界无佛,不度众生。”〔42〕所以不仅不能向外追求佛,即使执著“即心是佛”也是错误的。他说:

  佛是无著人,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43〕

  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癨如今但莫作佛见、涅等见,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名正见。无一切闻,亦无无闻,名正闻,是名摧伏外道。〔44〕

  怀海认为,所有的执著都与佛教的精神相违背,不符合洪州禅的宗旨,它们只能归入“外道”范畴。他认为,“佛是众生边药,无病不要吃。”〔45〕一切的执著、染心,都与马祖道一所开创的洪州禅宗旨相悖,不能解脱。相反,只有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他曾把求佛、求菩提等一切执著喻作“运粪入”,说:“只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只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着,尽名戏论之粪。”〔46〕自悟解脱需要做“除粪”的工作,即要息除种种贪求、执著。在修行观上,认为真心是空寂无住的,“梦幻空花,何劳把捉?”愈是努力用心去执求守护,便愈是背离真心的本来状态,因而这种追求真心的意志努力活动非但不能证得真心,反而会增长妄心。怀海禅师把这种情况比作“运粪入”。之后,禅师们把这种意志努力人工作为的修行活动比喻为金屑障眼,〔47〕这说明对佛法的执著追求不仅不能使人获得自在解脱,反而会使人陷入更深重的束缚。故怀海特别强调对各种贪求和执著的否定,还反复提倡破除一切“知见”或“知解”。

  (2)克服“知见”、“知解”,做到“去住自由”。

  怀海在祛除贪求、执著方面,重点教人克服“知见”、“知解”,这是百丈禅的一个特点。他说:“只如今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48〕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49〕他认为,作为自由人、解脱人的关键在于:不为所处的外境所迷惑,即不贪染执著于所缘境,同时不被见闻觉知束缚。众生本来无有系缚,去留无碍,“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若干种知见”,“于生死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从而“归于生死海里”。若能“不求佛,不求知解”,“不畏地狱缚,不爱天堂乐,一切法不拘”,〔50〕打破凡圣爱染的执著,化解一切贪染与束缚,于一切法不拘系,如此方是解脱无碍。

  因此,怀海十分注重对各种贪求和执著的否定,尤其强调破除这种执著产生的知见或知解。反对知解、泯息一切有无知见,这种思想显然与荷泽神会相反。因为禅的任务就要引导人们回到平常心,回到本来自由解脱的状态。怀海以此为起点,发扬洪州禅特色,将洪州禅“去住自由”、自然任运的思想加以提升、发扬光大。他说:

  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取于无求,复同于有求。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如木石相似,不为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51〕

  这就是说,要消除一切知见、知解,就应该做到“兀兀如愚,如聋相似”、“心如木石,无所辨别”。〔52〕这里所说“如愚如聋”、“心如木石”,并非指枯坐用功,而是强调一种在泯除了所有执著、有无之后的精神境界。就是不随逐攀缘外在的对象,停止对善恶染净等是非的思辨,直到“心无所行”,如此使身心达到全然自在的状态。

  怀海认为,宇宙人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矛盾差别的现象世界只是和谐统一的精神实体的幻化,而一切知见认识只会造成人为的分别,落入肯定或否定的错误,不能达到对宇宙人生本质的体悟。他说:

  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莫贵莫不贵,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无为,又不是冥寞,犹如虚空。〔53〕

  因此,只有将个体精神无限扩充,使自身与宇宙本体融而为一,在绝对精神统一的意境中体验“言诠不及,意路不到”的本体世界,才能完成由生死此岸到涅彼岸的转变。禅者之心,应无所是,亦无所非,就不会被外境所束缚,方能去住自由,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3)以达到“无求”和“自由”境地为修行目标。

  怀海对“自由”推崇很高,将它纳入修行实践的目标。解脱的归趣是自由,所以佛的本质规定,也只能是自由。怀海号召就在此岸现实生活的基地上,实现人的独立和自由。他说,“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颗米、一茎菜,饷时不得食饥死,不得水渴死。”〔54〕如此事事烦恼,这是“被四大把定”,当然不得自由;但是如果像先达者(指十地菩萨)那样,追求“不饥不饱,入水不溺,入火不烧”〔55〕(指神通),其实这是“被量数管定”,也是一种结缚。他认为“倘要烧便烧,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一切遭遇无不顺其必然,任其自然,这样就会“去住自由,这个人有自由分”。〔56〕能够做到“不畏地狱缚,不爱天堂乐,一切法不拘”,“使得四大风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自己滓污谄曲心尽”,〔57〕如此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解脱人。在他眼里,“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58〕指出众生与佛的平等无二。之所以生佛有差别,乃在于“佛只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59〕如果自由了,人就是佛,倘若不自由,佛就是人。自由与否,是佛与人区别的唯一准绳。传统佛教为佛设定的种种难以高攀的规定,描绘的种种奇特相好和神通异能,在怀海那里,全用自由一词淹没了。

  听任自然,是怀海自由观的基石。对它的典型表述,是这样一段话:“至如今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60〕即不被情爱所漂,不为罪垢所累,不为知解所缚,这种类型的自由,基本上属于精神的自我控制,最好的功效是调节心理平衡,使人变得开朗豁达一些。

  怀海认为,修行的目标乃是达到自由的境地。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自由的境地呢?怀海说:

  如今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又不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己。俱不被一切有无诸法境转,是…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