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十年來《華嚴經》研究綜述(桑大鵬)▪P3

  ..續本文上一頁華嚴經》之文獻學與曆史學的研究現狀,四位學者分別對此展開了富有成效和個性的研究,各自在自己選定的研究方向上達到了相當的深度:魏著勾畫了華嚴宗發展的時間軌迹,提出了一些具有啓示性的命題,顯示了一個深廣的研究視域; 呂著的文獻考辨頗見功夫,理論上的結論有待斟酌;真著深切而真誠;啓著精到圓括,兼顧宗、學,思致周詳。然而,文獻學與曆史學研究是最基礎、最瑣細的工作,有關此課題的研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並非個人能力所能完成,《華嚴經》與華嚴宗的文獻考辨與曆史梳理有待進一步深入,有必要對永樂藏、龍藏、大正藏、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的相關文獻作比較研究,華嚴經的不同版本(手抄本、金書、血書等)亦待進一步收集整理,這一課題的深入展開將爲其余課題的研究奠定紮實的基礎。

  (二)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

  這是華嚴研究中展開比較充分的部分。此中最具震撼力者當數方東美先生的思考。方先生曾著《華嚴宗哲學》(由其弟子們根據其講課錄音整理出上下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版),可惜筆者手頭沒有此書,不敢妄測。但有其《以西方方法學的“關系邏輯”來透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7一文,可窺一斑。方教授認爲要想認識華嚴宗哲學應先了解杜順大師的思想,可是近代人要想了解杜順的思想必遭遇到許多困難,首先要克服西方孤立思想的偏見、分析邏輯的偏失、二元對立思想的矛盾、宗教立場所産生的諸種錯誤、西方近代邏輯的偏失觀念等。然後應該引用最新發展的關系邏輯以及由內在關系邏輯的觀點來研究華嚴宗哲學,才能如實掌握其哲學中所應用語辭的意義並非唯一獨特的。也就是說倘若要想徹底了解華嚴宗的這一種思想,就必須透過近代哲學“關系邏輯”的方法,才能徹底了解杜順大師交相互融、旁通融貫的法界觀。

  法界觀的中心思想即法界緣起論,認爲凡是存于法界中的一切諸法,無不互爲緣起,這就是以盡法界的量來討論緣起的內容,可是法界的量是無盡的,所以又稱爲“無盡緣起”。在各種緣起觀裏面,以法界緣起說最爲周圓究竟。它在說明一切法時,可以說是法法具備,一法可演爲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然後統貫融攝,交相互容,而形成重重無盡,如此彰顯法界大總相。這種永恒精神,圓滿具足,可謂一往平等,廣大悉備,交徹互融,普遍攝受,其思想的根源都是來自于杜順大師的“華嚴法界觀”。雖然它是一篇簡短文章,可是言簡意赅,確實是具有獨到的見解,並且是開創華嚴宗思想體系的精髓,因爲華嚴宗從開宗以後的重要思想範疇,都是由法界觀的思想所啓發而展開來的。華嚴宗哲學的最高理論像“十玄門”,就是第二代的智俨大師根據杜順大師法界觀的見解所發揮出來的;而作爲第叁代法藏大師最大貢獻的“法界緣起”、“無窮緣起”論,還是根據法界觀與十玄門的理論所推演而成;甚至于第四代澄觀大師所說的“事事無礙法界”的重要文獻,依然是從法界觀裏面的“周遍涵容觀”所展開的擴大應用;一直到第五代的宗密大師,再把“法界叁觀”、“十玄門”、“四法界”,融會貫通到《圓覺經》的“佛性緣起”裏面,便把《華嚴經》的重心轉移到《圓覺經》的這一種大方廣中的別部,可以說已經將《華嚴經》所建立的這一套思想,像法界叁觀、十玄門、四法界、無窮緣起、六相圓融觀等理論統一起來,然後拿《圓覺經》裏面的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爲體,圓照覺相爲宗,離妄證真爲用,一乘圓頓爲教相來作爲《華嚴經》的結論。所以從華嚴宗的發展上看,其思想來源,主要還是來自于初祖杜順大師。

  方先生在文中透視了近代人要理解杜順大師法界觀所遇到的主要障礙,認爲近代人受西方分析邏輯的影響,在二分法思維和二元論的引導下,把宇宙整體分解成碎片來認識,從而只能認識宇宙的差別境界,但我們卻將對這種差別境界的認知結果當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標准,擴大其範疇或者是思想應用的範圍,如此就難免産生一葉障目的偏失,作繭自縛,障礙了我們的自由解放。西方這種心智的障礙和認知的偏失在哲學、宗教和科學領域處處存在,雖然他們也在作種種努力試圖克服這種偏執,但收效甚微。而近代“內在關系邏輯”方法的産生,爲走出西方認知心理的困境以及理解華嚴宗的法界觀提供了有益的啓示。

  意大利的克羅齊,英國的鮑桑奎、懷德海等,都提出一種“關系的邏輯”來代替“主詞——屬性的邏輯”。這就是說在邏輯的判斷裏面,有一個關系結構,如果要說那個作用時,可稱之爲關系作用。換句話說,不是本質上的邏輯,而是函數的邏輯。通過這套函數的邏輯,他們最終證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各自分別獨立的個體,一切都在關系項中。而關系可以改變關系者的思想結構,然後才可以聯結起來。這樣一來,發展到最後,透過邏輯思想,就可以設想出任何邏輯對象,而且還可以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可分割的全體。一切森羅萬象,在一個關系結構所形成的全體關系裏面,關系者不能夠脫離關系,關系也不能夠另外再加之于關系者身上。換句話說,在關系者與關系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內在關系。在此情形下,假使把一套邏輯,轉移到東方來的話,我們正可以看出在華嚴宗的哲學裏面,不管是真空觀也好,還是在理事無礙觀裏面,或者是在泯絕無寄觀、周遍涵容觀、事事無礙觀裏面,以及所謂十玄緣起觀、六相圓融觀等等的思想領域中,都是認爲宇宙絕不能成爲一個孤立系統。因此便要主張在宇宙內要構成一個全體,爲整體不可分割的境界;雖然有所謂的差別事法,但是可以融攝在廣大悉備的“一真法界”裏面,交互俱融形成理事無礙法界;密接連鎖,形成周遍含容,事事無礙的法。如此因赅果海、果徹因圓,含攝無窮數的事與遍存的理。因爲事攬理成,理由事顯,在這種相融相即的曆程中,普照寰宇,自然能成就宇宙大法,令諸差別境界都能一體俱化而攝歸于無差別境界裏面的所謂圓融實相,因而構成旁通統貫的和諧體系。所以假使人們能夠了解近代西方這一套邏輯的應用,然後再回過頭來讀華嚴宗哲學裏面的許多著作,真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同時要是把西方的這一套思想充分了解之後,我們才可以不受近代許多語言哲學、分析哲學、數理哲學的迷惑。方先生此文是以西方哲學的視角觀照華嚴的典範,打開了研究華嚴體系的新思路。

  方立天先生撰《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8一文,從界說事事無礙切入,分析事事無礙論的內容,進而揭示該論說的哲學底蘊與邏輯性格,理論基礎與中國特色。作者認爲,作爲最能代表華嚴宗理論特征的事事無礙論,是指佛的殊勝境界;宇宙的最高層次;觀法的最後目標以及本覺真如,含有境界論、認識論、宇宙論和修持論等多層面的意蘊,是華嚴宗人的重要理論創造。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論,是一種緣起實相論。與其他緣起不同,它不論及生死流轉的現象,它的每一法都具價值意義,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無比的價值,同時,這種存在都是緣起性空的,都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說,是以性空之理作爲通于一切的根據,從而避免了萬物因有自性而勢必互相妨礙的理論困難。佛在海印叁昧中印現的境界被認爲是宇宙的真實本相、真實本質,是對無限差別的宇宙全部現象的最圓滿、最究竟的映現。事事無礙法界是佛在海印定中,自心客體化出的現象世界,在華嚴宗看來,這是佛對現象界、對種種現象之間的關系的最真實、最正確的體悟與把握。這反映了華嚴宗人對宇宙現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現出了華嚴宗人從主觀方面調和、消除一切差異、對立、矛盾,以擺脫、超越各種煩惱、困惑、痛苦的願望。由此我們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說,這是從佛教修持出發闡述的宇宙現象論,是一種現象圓融論。

  事事無礙論的內容包含六相圓融和十玄無礙兩個理論要點。具有宗教、社會和哲學等多方面的意義。從宗教的層面看,事事無礙是直接爲佛教修持實踐服務的,它作爲一種法門,爲信徒提供重要的觀法。華嚴宗用十玄解釋“性起"理論,強調此心本來圓滿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隨緣顯現,發揮了“一切現成"的思想,從而爲中國佛教信徒提供了一條返本歸源的內心修持之道。從社會學的層面來看,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論反映了人類某種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協調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相互關系的深刻思想。華嚴宗以佛在禅定時所示現的事事無礙的統一世界爲理想境界,這是對人類社會痛苦根源反思的結果。華嚴學者已直感到差異、對立、矛盾的存在,樂與苦、成與敗、得與失、是與非、生與死等一系列的差異、對立、矛盾是形成人類痛苦的根本原因。華嚴宗人把消除差異、對立、矛盾的理想境界歸結爲佛的境界,安置于人的內心,這就從主觀上消除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把現實提升爲理想,給人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與鼓舞。再從世界理想來看,佛呈現的圓融無礙世界,是一種整體世界,慈悲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個人的獨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時又強調與他人的關聯,強調個人是社會的一員;個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又與他人、與社會處于相即相入的統一環境中。華嚴宗人這種包含于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會理想,尤其是既重視個體的獨立自性,又強調個性與社會的關聯性思想,具有明顯的現代意義。

  華嚴宗人所闡發的有關宇宙學說的現實、整體、圓融叁個觀念,有關事物與事物相即相入的兩種相互聯系形式,都表現出深邃的哲學思維與豐富的邏輯論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華嚴宗人的“六相圓融"、“十玄無礙"所涉及的概念,都是非決定的概念,如“相即"的“即"並非數學的等同義,同樣,相入的“入",也是無決定的時空相的,“力用"也非物理學意義的力用。總之,一切概念在本質上都是空無自性的,非決定的,概念的意義只能在相互的依待中…

《五十年來《華嚴經》研究綜述(桑大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