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桑大鹏)▪P3

  ..续本文上一页华严经》之文献学与历史学的研究现状,四位学者分别对此展开了富有成效和个性的研究,各自在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魏著勾画了华严宗发展的时间轨迹,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命题,显示了一个深广的研究视域; 吕著的文献考辨颇见功夫,理论上的结论有待斟酌;真著深切而真诚;启著精到圆括,兼顾宗、学,思致周详。然而,文献学与历史学研究是最基础、最琐细的工作,有关此课题的研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个人能力所能完成,《华严经》与华严宗的文献考辨与历史梳理有待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永乐藏、龙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的相关文献作比较研究,华严经的不同版本(手抄本、金书、血书等)亦待进一步收集整理,这一课题的深入展开将为其余课题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

  这是华严研究中展开比较充分的部分。此中最具震撼力者当数方东美先生的思考。方先生曾著《华严宗哲学》(由其弟子们根据其讲课录音整理出上下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版),可惜笔者手头没有此书,不敢妄测。但有其《以西方方法学的“关系逻辑”来透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7一文,可窥一斑。方教授认为要想认识华严宗哲学应先了解杜顺大师的思想,可是近代人要想了解杜顺的思想必遭遇到许多困难,首先要克服西方孤立思想的偏见、分析逻辑的偏失、二元对立思想的矛盾、宗教立场所产生的诸种错误、西方近代逻辑的偏失观念等。然后应该引用最新发展的关系逻辑以及由内在关系逻辑的观点来研究华严宗哲学,才能如实掌握其哲学中所应用语辞的意义并非唯一独特的。也就是说倘若要想彻底了解华严宗的这一种思想,就必须透过近代哲学“关系逻辑”的方法,才能彻底了解杜顺大师交相互融、旁通融贯的法界观。

  法界观的中心思想即法界缘起论,认为凡是存于法界中的一切诸法,无不互为缘起,这就是以尽法界的量来讨论缘起的内容,可是法界的量是无尽的,所以又称为“无尽缘起”。在各种缘起观里面,以法界缘起说最为周圆究竟。它在说明一切法时,可以说是法法具备,一法可演为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然后统贯融摄,交相互容,而形成重重无尽,如此彰显法界大总相。这种永恒精神,圆满具足,可谓一往平等,广大悉备,交彻互融,普遍摄受,其思想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杜顺大师的“华严法界观”。虽然它是一篇简短文章,可是言简意赅,确实是具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是开创华严宗思想体系的精髓,因为华严宗从开宗以后的重要思想范畴,都是由法界观的思想所启发而展开来的。华严宗哲学的最高理论像“十玄门”,就是第二代的智俨大师根据杜顺大师法界观的见解所发挥出来的;而作为第三代法藏大师最大贡献的“法界缘起”、“无穷缘起”论,还是根据法界观与十玄门的理论所推演而成;甚至于第四代澄观大师所说的“事事无碍法界”的重要文献,依然是从法界观里面的“周遍涵容观”所展开的扩大应用;一直到第五代的宗密大师,再把“法界三观”、“十玄门”、“四法界”,融会贯通到《圆觉经》的“佛性缘起”里面,便把《华严经》的重心转移到《圆觉经》的这一种大方广中的别部,可以说已经将《华严经》所建立的这一套思想,像法界三观、十玄门、四法界、无穷缘起、六相圆融观等理论统一起来,然后拿《圆觉经》里面的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圆照觉相为宗,离妄证真为用,一乘圆顿为教相来作为《华严经》的结论。所以从华严宗的发展上看,其思想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初祖杜顺大师。

  方先生在文中透视了近代人要理解杜顺大师法界观所遇到的主要障碍,认为近代人受西方分析逻辑的影响,在二分法思维和二元论的引导下,把宇宙整体分解成碎片来认识,从而只能认识宇宙的差别境界,但我们却将对这种差别境界的认知结果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扩大其范畴或者是思想应用的范围,如此就难免产生一叶障目的偏失,作茧自缚,障碍了我们的自由解放。西方这种心智的障碍和认知的偏失在哲学、宗教和科学领域处处存在,虽然他们也在作种种努力试图克服这种偏执,但收效甚微。而近代“内在关系逻辑”方法的产生,为走出西方认知心理的困境以及理解华严宗的法界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鲍桑奎、怀德海等,都提出一种“关系的逻辑”来代替“主词——属性的逻辑”。这就是说在逻辑的判断里面,有一个关系结构,如果要说那个作用时,可称之为关系作用。换句话说,不是本质上的逻辑,而是函数的逻辑。通过这套函数的逻辑,他们最终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各自分别独立的个体,一切都在关系项中。而关系可以改变关系者的思想结构,然后才可以联结起来。这样一来,发展到最后,透过逻辑思想,就可以设想出任何逻辑对象,而且还可以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分割的全体。一切森罗万象,在一个关系结构所形成的全体关系里面,关系者不能够脱离关系,关系也不能够另外再加之于关系者身上。换句话说,在关系者与关系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在此情形下,假使把一套逻辑,转移到东方来的话,我们正可以看出在华严宗的哲学里面,不管是真空观也好,还是在理事无碍观里面,或者是在泯绝无寄观、周遍涵容观、事事无碍观里面,以及所谓十玄缘起观、六相圆融观等等的思想领域中,都是认为宇宙绝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系统。因此便要主张在宇宙内要构成一个全体,为整体不可分割的境界;虽然有所谓的差别事法,但是可以融摄在广大悉备的“一真法界”里面,交互俱融形成理事无碍法界;密接连锁,形成周遍含容,事事无碍的法。如此因赅果海、果彻因圆,含摄无穷数的事与遍存的理。因为事揽理成,理由事显,在这种相融相即的历程中,普照寰宇,自然能成就宇宙大法,令诸差别境界都能一体俱化而摄归于无差别境界里面的所谓圆融实相,因而构成旁通统贯的和谐体系。所以假使人们能够了解近代西方这一套逻辑的应用,然后再回过头来读华严宗哲学里面的许多著作,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同时要是把西方的这一套思想充分了解之后,我们才可以不受近代许多语言哲学、分析哲学、数理哲学的迷惑。方先生此文是以西方哲学的视角观照华严的典范,打开了研究华严体系的新思路。

  方立天先生撰《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8一文,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作者认为,作为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事事无碍论,是指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以及本觉真如,含有境界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修持论等多层面的意蕴,是华严宗人的重要理论创造。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缘起实相论。与其他缘起不同,它不论及生死流转的现象,它的每一法都具价值意义,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无比的价值,同时,这种存在都是缘起性空的,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是以性空之理作为通于一切的根据,从而避免了万物因有自性而势必互相妨碍的理论困难。佛在海印三昧中印现的境界被认为是宇宙的真实本相、真实本质,是对无限差别的宇宙全部现象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映现。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定中,自心客体化出的现象世界,在华严宗看来,这是佛对现象界、对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最真实、最正确的体悟与把握。这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现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现出了华严宗人从主观方面调和、消除一切差异、对立、矛盾,以摆脱、超越各种烦恼、困惑、痛苦的愿望。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说,这是从佛教修持出发阐述的宇宙现象论,是一种现象圆融论。

  事事无碍论的内容包含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两个理论要点。具有宗教、社会和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从宗教的层面看,事事无碍是直接为佛教修持实践服务的,它作为一种法门,为信徒提供重要的观法。华严宗用十玄解释“性起"理论,强调此心本来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随缘显现,发挥了“一切现成"的思想,从而为中国佛教信徒提供了一条返本归源的内心修持之道。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反映了人类某种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刻思想。华严宗以佛在禅定时所示现的事事无碍的统一世界为理想境界,这是对人类社会痛苦根源反思的结果。华严学者已直感到差异、对立、矛盾的存在,乐与苦、成与败、得与失、是与非、生与死等一系列的差异、对立、矛盾是形成人类痛苦的根本原因。华严宗人把消除差异、对立、矛盾的理想境界归结为佛的境界,安置于人的内心,这就从主观上消除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把现实提升为理想,给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再从世界理想来看,佛呈现的圆融无碍世界,是一种整体世界,慈悲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人的独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时又强调与他人的关联,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与他人、与社会处于相即相入的统一环境中。华严宗人这种包含于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理想,尤其是既重视个体的独立自性,又强调个性与社会的关联性思想,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

  华严宗人所阐发的有关宇宙学说的现实、整体、圆融三个观念,有关事物与事物相即相入的两种相互联系形式,都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华严宗人的“六相圆融"、“十玄无碍"所涉及的概念,都是非决定的概念,如“相即"的“即"并非数学的等同义,同样,相入的“入",也是无决定的时空相的,“力用"也非物理学意义的力用。总之,一切概念在本质上都是空无自性的,非决定的,概念的意义只能在相互的依待中…

《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桑大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