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P7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行者初學觀心時,知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諸數量法,皆是從心中出來,離開了心,便更無一法。所以數門的一切法都由于心。同時,行者當觀心時,知一切數量之法都隨著心王,若沒有心王,則沒有心數(心所)。心王動,心數亦動。行者如此觀時,即知心是隨門。

  其次,行者在觀心時,知“心性常寂”,即諸法亦寂。寂故沒有心念,無心念即不動,不動稱爲止。故應知心者即是止門。同時,行者在觀心時,覺悟到心性猶如虛空一樣,無名亦無相,不能用言語來形容。無明的蔽障被打開,見真實的佛性,于一切諸法,得不執著的智慧,故應知心者即是觀門。

  再次,行者在觀心時,“既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這時心如虛空,無所依靠,以無著妙慧,雖不見諸法,而能通達一切諸法,能分別顯示,能入諸法界而無所缺滅,能普觀色身,垂形九道,入變通藏。能集諸善根,回向菩提,莊嚴佛道,故應知心者即是還門;同時,行者在觀心時,“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雖分別一切諸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因爲自性清淨,從本以來,是不爲無明迷惑顛倒所能汙染的。行者通達自性清淨心之後,如入于垢法之中,仍不爲垢法所染,稱爲淨,故應知心者即是淨門。而以上六門,可不按次第,直觀心性,便能具足。

  所謂圓觀六妙門,是“但觀心源,具足六妙門”。也就是說,行者觀一心時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是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涅時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時見一切菩提涅槃;觀一佛時見一切衆生及諸佛,觀一衆生時見一切佛及一切衆生。一切皆如影現,非內非外,不一不異,十方不可思議。非但于一心中,分別一切十方佛法界的凡聖、色心、諸法數量,還能于一微塵中,通達一切十方世界的諸佛、凡聖、色心、數量法門。總之,一一皆是微妙不可思議,非口所能說,非心所能測。若是有利根的大修持者,聽了如是諸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維,專心精進修習,此人即是“行佛行處,住佛住處,入如來室,穿如來衣,坐如來座”,必定能得六根清淨,開悟了佛的知見,普觀色身,成等正覺。如《華嚴經》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均屬自悟,這顯然是闡說純圓獨妙的圓頓法門。

  通過以上闡析,可以看出,《六妙門》中雖然主要是闡說不定止觀,但顯然具備叁種止觀的思想。因此,筆者認爲,前面提到的一些佛學典籍中,只是根據傳統的說法,不加分析,把《六妙門》單純作爲“不定止觀”的代表作,顯然是並不全面的。

  〔1〕 《俱舍論》卷二二,《大正藏》第219冊,第118頁。

  〔2〕 《大正藏》第15冊,第309~310頁。

  〔3〕 同上,第251~260頁。

  〔4〕 同上,第211~218頁。

  〔5〕 《大正藏》第32冊,第429~434頁。

  〔6〕 《大正藏》第15冊,第163~173頁。

  〔7〕 《禅秘要法經》中,《大正藏》第15冊,第256頁。

  〔8〕 同上,第258頁。

  〔9〕 《解脫道論》卷七,《大正藏》第15冊,第256頁。

  〔10〕 《大正藏》第32冊,第431頁。

  〔11〕 《大正藏》第15冊,第163頁。

  〔12〕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

  〔13〕 《大正藏》第15冊,第216頁。

  〔14〕 同上,第309頁。

  〔15〕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6頁。

  〔16〕 《修行道地經》,《大正藏》第15冊,第216頁。

  〔17〕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4頁。

  〔18〕 同上。

  〔19〕 《摩诃止觀》卷八。

  〔20〕 同上。

  〔21〕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4頁。

  〔22〕 同上,第170頁。

  〔23〕 《雜阿含經》卷二九,《大正藏》第2冊,第208頁。

  〔24〕 《解脫道論》卷七,《大正藏》第32冊,第430頁。

  〔25〕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6頁。

  〔26〕 同上。

  〔27〕 同上。

  〔28〕 同上。

  〔29〕 同上。

  〔30〕 《大正藏》第19冊,第146頁。

  〔31〕 《童蒙止觀》之《正修行第六》。

  〔32〕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6頁。

  〔33〕 同上。

  〔34〕 見《摩诃止觀》卷八。

  〔35〕 同上。

  〔36〕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7頁。

  〔37〕 同上。

  〔38〕 《童蒙止觀》之《正進行第六》。

  〔39〕 《摩诃止觀》卷五。

  〔40〕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7頁。

  〔41〕 同上。

  〔42〕 《修行道地經》卷五,《大正藏》第15冊,第216頁。

  〔43〕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大正藏》第46冊,第673頁。

  〔44〕 《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大正藏》第15冊,第167頁。

  〔45〕 同上,第172頁。

  〔46〕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大正藏》第46冊,第673頁。

  〔47〕 《大正藏》第46冊,第549頁。

  〔48〕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大正藏》第46冊,第689頁。

  〔49〕 《法華玄義》卷四。

  〔50〕 《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

  〔51〕 安藤俊雄:《天臺學》,第535頁;《次第禅門與六妙法門》,臺北市慧炬出版社1988年版。

  〔52〕 同上,第534頁。

  〔53〕 同上,第518頁。

  〔54〕 同上,第530頁。

  〔55〕 《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序分》。

  〔56〕 《摩诃止觀》卷四上。

  〔57〕 《俱舍論》卷二叁。

  〔58〕 《大正藏》第46冊,第535頁。

  〔59〕 同上。

  〔60〕 同上,第540頁

  〔61〕 從假入空觀,又作二谛觀,略稱空觀。因假是虛妄之俗谛,空是審實之真谛,欲去俗歸真,入二空審實真谛,則須先觀假,知假之虛妄,而得會真,故稱二谛觀。修此觀法,可斷叁惑中的見思惑,得叁智中的一切智,其所修位相當于別教之十住位(參見《法華玄義》卷叁)。

  〔62〕 從空入假觀,又作平等觀,略稱假觀。即不止于真谛之空理,進而建立假之俗谛差別觀。若住空,則與二乘無異,不成佛法,無益于衆生,故觀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此乃知病而識藥,應病而授藥,故稱從空入假觀;稱平等,是因從假入空觀乃破假用空,此則破空用假。破與用既均等,故言平等觀。修此觀法可斷叁惑中的塵沙惑,得叁智中的道種智,其所修位相當于別教中之十行位(參見《法華玄義》卷叁)。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