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散”,既知呼吸进入处、中间经过处,乃至呼吸出口处,“心悉觉知,依随不乱,而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这就是从数法中成就随门;其次,行者在数息时,“细心善巧”,使心缘念着数法及呼吸,“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这就是从数法中成就止门;再次,行者在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寂静鉴照之心,观照呼吸的生灭相,同时,“兼知身心刹那思想”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如云如影,空无自性”,没有人我、法我。这就是在数法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再次,行者在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同时亦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开知觉想,这就是在数息中成就还门;再次,行者在数息时,不但不得能观和所观,以慧方便也不得无能观和所观。因为本源的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的缘故。这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这就是数息中成就净门。以上五门来庄严数息门,随、止、观、还、净五个妙门也是如此。这样六六三十六,又名三十六妙门。行者若能如此善巧修习六妙门,必能得到“种种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
4通别六妙门,所谓通别六妙门,是指凡夫、外道、二乘、菩萨共同观修数息一法时,因智慧不同,理解不同,因而所证涅境界也完全不同,随、止、观、还、净等法门同样如此。例如,凡夫钝根者在修数息时,只知从一至十,使心安定,希望“用此入禅,受诸快乐”,这是在数息中产生魔业,因为是贪著生死的缘故。其次,诸利根外道“见心猛盛”,因为有了“见心”,在数息时,不但调心数息从一至十以求入禅定,还能分别现在“有息无息,亦有息亦无息,非有非无息”,还懂得“过去息”、“未来息”、“现在息”。对于心念也是如此,“随心所见,计以为实;谓他所说,悉为妄语”。这种外道不懂呼吸的相,跟随“妄见”,生分别心,这是“数息戏论”。以上两种人,虽钝、利不凡,但毫无分别,都将入三界生死轮回。
至于声闻人的数息相则不同,他们欲速出离三界,以求进入涅,修数息以调其心,因此,“数息中不离四谛正观”。至于怎样在数息中去观察四真谛呢?行者应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阴、界、入。阴、界、入者,即是苦”,若人贪著阴、界、入法,乃至有跟随追逐见心,去分别阴、界、入法,即称为集。若能知“息”真性不生不灭,即能知苦不会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则五钝使、五利使,各种烦恼的集结就寂然不起,这称为灭。知苦的正慧,能“道理无壅”,称为道,若能这样“数息通达四谛”,则此人必定得声闻道,断尽旧业不造新业了。
其次,如何在数息中入缘觉道?行者追求自然的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在数息时即知数息之念,就是有支。“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再观此息念中之有,称为善的有为业。有了善业因缘,必能感来世人天果报之受生,有了生因缘,必有老死忧悲苦恼,三世因缘中生死轮转不停。
但是,若能了知本来没有生,也没有死;生死都是不善思维心的活动所造成。若知无明本性本来是没有的,是由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本来无所有之故,假名称为无明。无明尚且如此,了不可得,则应知行等诸法因缘,都是没有根本的;既然没有行等因缘,岂有现在数息法的实有存在?这时行者深知“数息属因缘,空无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别,心如虚空,寂然不动”,豁然生无漏之心,遂成缘觉道。
至于如何称为菩萨数息相呢?行者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以愍念安乐无量众生,为此而修数息,要从此法门进入一切种智。当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因此,息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这时,在数息中“不得生死可断,不得涅槃可入”,因此,不住生死。既无二十五有系缚,不证涅,则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无取舍心,入息中道”,这称为见到佛性,能得无生忍,安住在大涅槃常乐我净中。譬如大水,能卷走一切,唯留下杨柳,因为柳性柔软。菩萨能安住在大乘大般涅槃,也因为其心柔软,这称为大乘行者在数息中入菩萨位。
以上只是略说数息妙门中,凡人、圣人、大乘、小乘,共同和不同之相。数息虽然相同,应了解差别之相,应知虽然众人一起修持数息法门,但随各人的果报而有差异。其他五门随、止、观、还、净,每一妙门中凡人一圣人、大乘、小乘的共通和差别,也是如此。
5旋转六妙门,以上所说的对治、相摄、通别等六妙门,都是共行,是菩萨与凡夫、二乘都能修持证得的。而旋转六妙门,却唯有菩萨才能修持证得,为什么呢?前者是修从假入空观61,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与菩萨共有的法;而后者是从入空入假观,62修的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是不与声闻、辟支佛共通的。至于如何在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陀罗尼而出生一切诸行的功德相呢?即要求行者在修数息法时,应当“发大誓愿,怜愍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有了这种大愿,就当明白所数之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呼吸当体是空的,不是呼吸灭了才空,息性本身就空,于是了知“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都是如此。因息是空的,所以是非真亦非假,非世间亦非出世间。寻求呼吸时不得呼吸和非呼吸,但成就着呼吸的意念,而所成就呼吸的意念是“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行,但亦能分别幻化所作的事相,了知呼吸也是这样。虽知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从一至十,了了分明”,心中能深深分别如幻的息相。因为有无性如同幻息的缘故,所以有无性的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为什么呢?无明造成颠倒,因为不知息必理空的缘故。虚妄计著有息,“即生人、法执著,广起爱见诸行”,这称为世间法。因为执著有息的缘故,即有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世间苦乐之果。应知息虽是空,亦能造成世间善恶因果及二十五有等诸生死事。
其次,息相在空时,虽无出世间相,但亦非不因息而分别出世间法。为什么呢?因为不知息相空,则无明不能除尽,在世间会造业。知道息是空无所有的,则没有无明妄执,因而一切诸结烦恼无所生出,这称为“出世间因”。因诸结烦恼灭故,得以出离后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这称为“出世间果”。能出离世间颠倒因果之法,称为“出世间法”。在出世间的真正法中,亦有因果。知道息空的正智慧,是出世间的因;妄想执著息中人相、我相等无明颠倒的苦果得以灭故,是出世间果。因此知道行者“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及出世间,亦能分别世间及出世间。
智者指出:行者在观息性空时,应当“不得四谛,而亦通达四谛”。为什么呢?如上所说,世间果即是苦谛,世间因即是集谛,出世间果即是灭谛,出世间因即是道谛。因此行者在观息相时,虽不见四谛,而能了了分别四谛。在“了息性空”时,“不见十二因缘,而亦通达十二因缘”。因为,过去的息性是空无所有的,因妄念而见有息,因此生出种种颠倒分别,引起诸烦恼,称为无明。有了无明的因缘,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造成忧悲苦恼等“轮转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若知息是空寂的,即破除无明,无明若消失,则十二因缘都消灭了。行者能做到“了息非息”,虽不会产生十二因缘,但是却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
同时,行者若能“了息无性”,既能“不见有息”,更能“于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行者要破除悭蔽的恶法,就应修四种布施波罗蜜:(1)“知息空非我,离息亦无我”。也就是说,懂得息是空而无我相,离开息亦无我相。我既然没有,聚了财物又有何用?这样悭财之心也就停止了,这是布施财物之波罗蜜;(2)“知息无性,息等诸法不名为身,离息等法亦无别身”,息既无性,离开息等法亦没有别的身。这样“知身非身”,就能破悭的执著,具足成就舍身之波罗蜜;(3)“了息性空,不见即息是命,离息亦无有命”,这样就破除了悭命之心,即能具足舍命的布施波罗蜜;(4)“行者若达性空,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为了破除众生种种妄心横计,因迷惑而执著诸法,故虽有说法,而实无说无示。这样,“虽行法施,不执法施”,无恩于人,而有利于一切。好像大地、虚空、日月那样,能利益于世间,而无心于物,不求恩报。知道息性空,就会具足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以及般若波罗蜜,并一一推广旋转诸波罗蜜相。以上只是略说数息门中修旋转陀罗尼,“所行无碍方便”,若入此门,仅说数息调心,即有很多义理;何况还有随、止、观、还、净,以及种种诸禅、智慧神通、四辩、力无所畏、诸地行愿、一切种智等无尽功德,旋转分别,其义理是无穷无尽的。
总之,以上随便宜、随对治、相摄、通别四种六妙门,都是修从假入空观得一切智而已;但旋转六妙门则是修从空入假观,是在六妙门能观世间及出世间假有之余,并起旋转出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一切诸行功德相。也就是说,以上四种六妙门,悉是互发六妙门,是凡夫与二乘所共的禅法,但旋转六妙门则是唯菩萨所行。不过,互发六妙门,也具有促使凡夫二乘上进,臻于菩萨位的作用。所以总的来说,旋转和互发都属于不定止观的中心禅法。陶静3、包括观心六妙门、圆观六妙门。这一部分是阐说纯圆独妙的圆顿止观。
观心六妙门,这一法门是为大根性的人所修持,这种大根性者,“善识法要,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所谓诸法之源,即是众生的心。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知心源不可得,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