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散”,既知呼吸進入處、中間經過處,乃至呼吸出口處,“心悉覺知,依隨不亂,而亦成就數法從一至十”,這就是從數法中成就隨門;其次,行者在數息時,“細心善巧”,使心緣念著數法及呼吸,“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刹那異念分別不生”,這就是從數法中成就止門;再次,行者在數息時,“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寂靜鑒照之心,觀照呼吸的生滅相,同時,“兼知身心刹那思想”及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如雲如影,空無自性”,沒有人我、法我。這就是在數法中成就息念巧慧觀門;再次,行者在數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同時亦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诳不實”,離開知覺想,這就是在數息中成就還門;再次,行者在數息時,不但不得能觀和所觀,以慧方便也不得無能觀和所觀。因爲本源的淨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的緣故。這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這就是數息中成就淨門。以上五門來莊嚴數息門,隨、止、觀、還、淨五個妙門也是如此。這樣六六叁十六,又名叁十六妙門。行者若能如此善巧修習六妙門,必能得到“種種深禅定智慧,入叁乘涅槃”。
4通別六妙門,所謂通別六妙門,是指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共同觀修數息一法時,因智慧不同,理解不同,因而所證涅境界也完全不同,隨、止、觀、還、淨等法門同樣如此。例如,凡夫鈍根者在修數息時,只知從一至十,使心安定,希望“用此入禅,受諸快樂”,這是在數息中産生魔業,因爲是貪著生死的緣故。其次,諸利根外道“見心猛盛”,因爲有了“見心”,在數息時,不但調心數息從一至十以求入禅定,還能分別現在“有息無息,亦有息亦無息,非有非無息”,還懂得“過去息”、“未來息”、“現在息”。對于心念也是如此,“隨心所見,計以爲實;謂他所說,悉爲妄語”。這種外道不懂呼吸的相,跟隨“妄見”,生分別心,這是“數息戲論”。以上兩種人,雖鈍、利不凡,但毫無分別,都將入叁界生死輪回。
至于聲聞人的數息相則不同,他們欲速出離叁界,以求進入涅,修數息以調其心,因此,“數息中不離四谛正觀”。至于怎樣在數息中去觀察四真谛呢?行者應知“息依身,身依心,叁事和合,名陰、界、入。陰、界、入者,即是苦”,若人貪著陰、界、入法,乃至有跟隨追逐見心,去分別陰、界、入法,即稱爲集。若能知“息”真性不生不滅,即能知苦不會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則五鈍使、五利使,各種煩惱的集結就寂然不起,這稱爲滅。知苦的正慧,能“道理無壅”,稱爲道,若能這樣“數息通達四谛”,則此人必定得聲聞道,斷盡舊業不造新業了。
其次,如何在數息中入緣覺道?行者追求自然的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在數息時即知數息之念,就是有支。“有緣取,取緣愛,愛緣受,受緣觸,觸緣六入,六入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行,行緣無明”。再觀此息念中之有,稱爲善的有爲業。有了善業因緣,必能感來世人天果報之受生,有了生因緣,必有老死憂悲苦惱,叁世因緣中生死輪轉不停。
但是,若能了知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死;生死都是不善思維心的活動所造成。若知無明本性本來是沒有的,是由妄想因緣和合而生;本來無所有之故,假名稱爲無明。無明尚且如此,了不可得,則應知行等諸法因緣,都是沒有根本的;既然沒有行等因緣,豈有現在數息法的實有存在?這時行者深知“數息屬因緣,空無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心如虛空,寂然不動”,豁然生無漏之心,遂成緣覺道。
至于如何稱爲菩薩數息相呢?行者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以愍念安樂無量衆生,爲此而修數息,要從此法門進入一切種智。當數息時,“知息非息,猶如幻化”,因此,息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這時,在數息中“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因此,不住生死。既無二十五有系縛,不證涅,則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無取舍心,入息中道”,這稱爲見到佛性,能得無生忍,安住在大涅槃常樂我淨中。譬如大水,能卷走一切,唯留下楊柳,因爲柳性柔軟。菩薩能安住在大乘大般涅槃,也因爲其心柔軟,這稱爲大乘行者在數息中入菩薩位。
以上只是略說數息妙門中,凡人、聖人、大乘、小乘,共同和不同之相。數息雖然相同,應了解差別之相,應知雖然衆人一起修持數息法門,但隨各人的果報而有差異。其他五門隨、止、觀、還、淨,每一妙門中凡人一聖人、大乘、小乘的共通和差別,也是如此。
5旋轉六妙門,以上所說的對治、相攝、通別等六妙門,都是共行,是菩薩與凡夫、二乘都能修持證得的。而旋轉六妙門,卻唯有菩薩才能修持證得,爲什麼呢?前者是修從假入空觀61,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與菩薩共有的法;而後者是從入空入假觀,62修的是法眼道種智。法眼道種智是不與聲聞、辟支佛共通的。至于如何在數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陀羅尼而出生一切諸行的功德相呢?即要求行者在修數息法時,應當“發大誓願,憐愍衆生,雖知衆生畢竟空,而欲成就衆生,淨佛國土”。有了這種大願,就當明白所數之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呼吸當體是空的,不是呼吸滅了才空,息性本身就空,于是了知“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都是如此。因息是空的,所以是非真亦非假,非世間亦非出世間。尋求呼吸時不得呼吸和非呼吸,但成就著呼吸的意念,而所成就呼吸的意念是“如夢如幻,如響如化”,雖無實事可行,但亦能分別幻化所作的事相,了知呼吸也是這樣。雖知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從一至十,了了分明”,心中能深深分別如幻的息相。因爲有無性如同幻息的緣故,所以有無性的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爲什麼呢?無明造成顛倒,因爲不知息必理空的緣故。虛妄計著有息,“即生人、法執著,廣起愛見諸行”,這稱爲世間法。因爲執著有息的緣故,即有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世間苦樂之果。應知息雖是空,亦能造成世間善惡因果及二十五有等諸生死事。
其次,息相在空時,雖無出世間相,但亦非不因息而分別出世間法。爲什麼呢?因爲不知息相空,則無明不能除盡,在世間會造業。知道息是空無所有的,則沒有無明妄執,因而一切諸結煩惱無所生出,這稱爲“出世間因”。因諸結煩惱滅故,得以出離後世世間二十五有等果,這稱爲“出世間果”。能出離世間顛倒因果之法,稱爲“出世間法”。在出世間的真正法中,亦有因果。知道息空的正智慧,是出世間的因;妄想執著息中人相、我相等無明顛倒的苦果得以滅故,是出世間果。因此知道行者“觀息非息”,雖不得世間及出世間,亦能分別世間及出世間。
智者指出:行者在觀息性空時,應當“不得四谛,而亦通達四谛”。爲什麼呢?如上所說,世間果即是苦谛,世間因即是集谛,出世間果即是滅谛,出世間因即是道谛。因此行者在觀息相時,雖不見四谛,而能了了分別四谛。在“了息性空”時,“不見十二因緣,而亦通達十二因緣”。因爲,過去的息性是空無所有的,因妄念而見有息,因此生出種種顛倒分別,引起諸煩惱,稱爲無明。有了無明的因緣,則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造成憂悲苦惱等“輪轉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虛空無所有故”。若知息是空寂的,即破除無明,無明若消失,則十二因緣都消滅了。行者能做到“了息非息”,雖不會産生十二因緣,但是卻能了了通達十二因緣。
同時,行者若能“了息無性”,既能“不見有息”,更能“于息道中見有六蔽及六度法”。行者要破除悭蔽的惡法,就應修四種布施波羅蜜:(1)“知息空非我,離息亦無我”。也就是說,懂得息是空而無我相,離開息亦無我相。我既然沒有,聚了財物又有何用?這樣悭財之心也就停止了,這是布施財物之波羅蜜;(2)“知息無性,息等諸法不名爲身,離息等法亦無別身”,息既無性,離開息等法亦沒有別的身。這樣“知身非身”,就能破悭的執著,具足成就舍身之波羅蜜;(3)“了息性空,不見即息是命,離息亦無有命”,這樣就破除了悭命之心,即能具足舍命的布施波羅蜜;(4)“行者若達性空,即不見陰、入、界等諸法,亦不見世間出世間種種法相”。爲了破除衆生種種妄心橫計,因迷惑而執著諸法,故雖有說法,而實無說無示。這樣,“雖行法施,不執法施”,無恩于人,而有利于一切。好像大地、虛空、日月那樣,能利益于世間,而無心于物,不求恩報。知道息性空,就會具足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以及般若波羅蜜,並一一推廣旋轉諸波羅蜜相。以上只是略說數息門中修旋轉陀羅尼,“所行無礙方便”,若入此門,僅說數息調心,即有很多義理;何況還有隨、止、觀、還、淨,以及種種諸禅、智慧神通、四辯、力無所畏、諸地行願、一切種智等無盡功德,旋轉分別,其義理是無窮無盡的。
總之,以上隨便宜、隨對治、相攝、通別四種六妙門,都是修從假入空觀得一切智而已;但旋轉六妙門則是修從空入假觀,是在六妙門能觀世間及出世間假有之余,並起旋轉出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一切諸行功德相。也就是說,以上四種六妙門,悉是互發六妙門,是凡夫與二乘所共的禅法,但旋轉六妙門則是唯菩薩所行。不過,互發六妙門,也具有促使凡夫二乘上進,臻于菩薩位的作用。所以總的來說,旋轉和互發都屬于不定止觀的中心禅法。陶靜3、包括觀心六妙門、圓觀六妙門。這一部分是闡說純圓獨妙的圓頓止觀。
觀心六妙門,這一法門是爲大根性的人所修持,這種大根性者,“善識法要,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所謂諸法之源,即是衆生的心。一切萬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知心源不可得,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