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P5

  ..续本文上一页不实的,“我今不见不觉,应观照了”,有此念后即不执著于止,而起用观法来分别。

  “观”分修观和证观:修观是行者在定心中,用智慧来分别,观微细呼吸的出入相如空中的风。人体“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变化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没有人我和法我,定也无所依赖;证观是在这样观时觉得气息从遍身毛孔出入,“心开眼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这时心生悲喜,能“得四念处”,破四种颠倒(无常常倒,苦为乐倒,无我我倒,不净净倒)。观相既发生,心住在观的境上,分别加以破除折服,但觉意流动,不是真实的道。这时应当“舍观修还”。

  “还”也分修还和证还:修还是知观是从心而生,若是随入折服于外境,就不会回到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从何而生

  是从观心生,还是从非观心生?若是从观心生,既已有观,但实在不是如此。为什么呢?在数、随、止三法中还没有观法。若是从不观心生,不观心是从寂灭心所生,还是从不寂灭心所生?若是不寂灭心所生,即有二心并存。若是寂灭法所生,寂灭法已凋落,不能生观。现在观心,若说是寂灭心也是不寂灭心所生,乃至非寂灭非不寂灭心所生都不可得。智者指出:“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灭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道源之要也。”这称为修还;证还是心慧开发是不加功力的,任运自然能破除折服。“返本还源,是名证还”。既然已证还相,行者当知若要离开境智而归到无境智,不为境智所缚,不堕空、有二边,则当“舍还门,安心净道”。

  “净”也分修净和证净:修净是知道色是清净的,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执著我相)垢,是名修净”。总之,要做到心如本来的清净那样,没有能修与所修,没有净与不净,这就是修净;证净是按照以上方法修持,心胸豁然与智慧相应,得到无碍方便,自然开发出三昧正定,而心无所依。智者指出,证净法亦有二种:“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三乘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也就是说,证净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相似证,行者已能通达二十五方便,达到世第一法;二是用真实证,行者已能以善法智忍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并能断除有顶地第九品惑之最后无碍道(即无间道)。所谓五方便,即二十五方便,为天台家观心修行方法的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56相似无漏道,即世第一法,此法厌恶有漏,趣向无漏,邻近见道,故称相似无漏;所谓苦法忍,即苦法智忍。在见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属于无间道。修道所断之惑,在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无间道亦各有九品。其中,断除有顶地第九品惑之最后无间道,称为金刚喻定。无间道通于有漏、无漏,但唯有顶之断惑属于无漏。57从以上分析来看,这一部分从数至净,“次第相生”,其境界步步深入,不属于不定止观,而是属于渐次止观。

  (二)包括随便宜六妙门、随对治六妙门、相摄六妙门、通别六妙门、旋转六妙门。是以不定止观的禅法为主题。这一部分,目的是揭示《六妙门》中的四种行相,使行者了解发禅不定的原因,非属过去修行所缘的善根,而在于当前不同的修行法门。分述如下:

  1随便宜六妙门,此门是教导行者要想得到较深的禅定智慧乃至实相涅槃,在初学时要安定心必须用善巧的方法。什么是善巧呢?就是“于六妙门法,悉知悉学,调伏真心,随心所便,可以常用”。数、随、止、观、还、净六法学后,又经数次反复学习,行者会知道哪些法最适合自己便宜运用。智者说:

  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拣次第。如是安心时,若觉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当专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坐,心散暗塞,当更随便转用余门。安即为善,可以长轨。

  也就是说六门中随便利而应用,不一定限在次第的步骤上。主要是考虑哪一法门用得安息调和,心安静有光明感,这样,就自始至终用这种法门。

  当然,行者若心安隐,还应有所证的境界。什么是所证呢?就是身体保持安住在粗层次或细层次,或欲界未到地定,或初禅定等种种禅定境,“若心住不进,当随定深浅,修六妙门开发”。如行者初步得持身法及粗细的安住方法,往过数日数月而不感进步,则应当细心用数息法。若用数息法无进步,就要有随息法……这样,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找准自己适用的法门。也就是说,行者在此过程中所运用的法门,是深浅不定的。

  同时,在坐禅进行之中,若内境或外境起了魔障,也应在六妙法门中随取一法,一一试用除却之。若能除去魔障,这一法就是良药。智者认为:“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门,悉得差(愈)也。”但行者应当善于思考,唯取其意,不可妄为。

  2对治六妙门,此门专谈知病识药,智者认为病因有三障:“一者报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动散乱,障界入也;二者烦恼障,即三毒十使等诸烦恼也;三者业障,即是过去现在所起障道恶业,于未受报中间能障圣道也。”

  所谓报障,即是目前进入了不善的粗乱散乱的有障碍的境界;所谓烦恼障,即是三毒(贪、嗔、痴)、十使(贪、嗔、痴、慢、疑五钝使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利使)等烦恼;所谓业障,即是在过去与现在所起的障道的恶业,在未受报的时间中会障碍圣道的修持。修持者在坐禅中若有这三类障发生,就应当善于辨别其相,分别予以对治和除灭。

  至于对治的方法,智者认为,对治“报障”可分三种:一、若“浮动明利,攀缘诸境,心散纵横,如猿猴得树,难可制录”,行者应当用“数门”,调心数息,以对治之;二、若坐禅时其心“亦昏亦散”,行者则应当用“随门”,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以对治之;三、若坐禅时,觉“心急气粗,心散流动”,则应当用“止门”,“宽身放息,别心凝寂,止诸忆虑”,以对治之。

  对治“烦恼障”,也可分为三种:一、若坐禅中,贪欲烦恼障起,行者当用观心门中的九想、初背舍、二胜处等为对治;二、若坐禅中恚烦恼障起,行者当用观心门中的慈悲喜舍等为对治;三,若坐禅中愚痴邪见烦恼障起,行者当用还门,反照十二因缘,破析心源,还归本性为对治。

  对治“业障”也可分为三种:一、坐禅中若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这是黑暗业障起,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方便净应身佛三十二相清净光明为对治;二、坐禅中若忽起恶念,“思维贪欲”,这是过去罪业之所作,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报身佛一切种智圆净常乐功德为对治;三、坐禅中若有种种诸恶境界相现,以至“逼迫身心”,这是过去、今世所造恶业障发,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法身本净,不生不灭,本性清净为对治。

  智者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提出也可用“坏法道”与“不坏法道”二种办法以对治无漏道的做法。他说:

  坏法道者,即是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三,若发真无漏,即成坏法阿罗汉也。二、不坏法道,即是背舍、胜处、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等三昧,具足此禅,发真无漏,成不坏法大阿罗汉也。58

  他说的“坏法道”,也就是指的用“助观”法,从反面观想来对治贪欲等障;而“不坏法道”则是用“正观”法,从正面修持来彻底对治贪欲等障。接着,他作了具体的解释:“名坏法观者,行人心厌六欲,犹如怨贼,故修九想以为对治。作此观时,虽破坏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种正念,恐怖即除,既贪欲心薄,又无怖畏。尔时欲断三界结使,即应正修十想。十想成就,即便杀诸结贼,成阿罗汉。是人既灭坏欲界身相,不能具足三界观练熏修,三明八解,故名坏法也。”59至于“不坏法阿罗汉”,智者把它归纳为“观、练、熏、修”四个方面:(1)观禅,指明白观照对象之禅,即观不净等境,以破淫欲等念;(2)练禅,指将观禅境界再作进一步之锻炼净化之禅,即以无漏禅炼诸有漏禅犹如炼金;(3)熏禅,指将前一境界更作进一步熏习纯熟,悉皆通利,转变自在;(4)修禅,即将前面的境界再作进一步修治,而增长其功德,即超入超出顺道自在之禅。智者将“不坏法道”中的六种禅定具体归入于观、练、熏、修四法之中。他说:“今分此六种法门、即为四意:谓观、练、熏、修。一者,背舍及胜处、一切处,此三门并属观禅。故《摩诃衍》云:“背舍是初行,胜处是中行,一切处是后行,悉为对治破根本味禅中无明贪著及净法爱也”;二者,九次第定即是练禅;三者,师子奋迅三昧即是熏禅;四者,超越三昧即是修禅。”60然后,分别作了阐释。因为观、练、熏、修为出世间禅的最高境界,又称顶禅。通过这四方面的正观修习,对治之法自然达到最显著的效果。

  3相摄六妙门,所谓相摄,即是六妙门互相摄取。摄取的方法可分二种:一、六门自体相摄;二、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什么是自体相摄呢。如修持在修六门时,可以任意自己摄取随、止、观、还、净等五门。为什么呢?如修持者善于调心数息之时,当体即是数息门,心依随呼吸而数,又摄了随门。因数而制心,停止攀缘之念,即摄了止门。能分别知道心数法,于息了了分别,即摄观门。若心动散,攀援五欲,知道都是虚诳的。心不受执著,将心还归于数息中,即摄还门。摄心数息时,没有五盖及诸粗烦恼污染,身心寂然,即摄净门,行者应当知道在数息中即包含六门。同样,随、止、观、还、净,每一门都摄六门,因此,共有六六三十六妙门。

  至于如何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呢?行者在最初调心数息时,即应“从一至十,心不分…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