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并能懂得四谛、十二因缘中的辗转关系,即: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从而悟出中道正观,脱离生死,进入涅槃境界。
当然,以上乃是“修还”最终能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通过“修还”和“证还”才能逐步实现。所谓“修还”,即是知观是从心而生,若是折服于外境,就是不懂得“返本还源”之道。应当反观,此观心从何而生?是从观心生,还是从非观心生?“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灭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达到“境、智双亡”,这才是道源之要。所谓“证还”,就是要做到“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返本还源”。也就是达到身心自由自在、物我双忘的境界。
(六)净门
《大安般守意经》中解释说:“净弃结者,为弃意三恶。”44也就是说,修“净”门要从思想上彻底断除恶的念头。经中还认为:修净门可着重以修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意断”(即四正勤),即时时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经中说:“四意断谓常念道。善念生便恶念断故,为断恶道念。善念止便恶念生故,为不断也。四意断者,意自不欲向恶是为断,亦谓不念为断也。”45
显然,这样的解释还是没有完全阐明净门的崇高境界。智者在《法界次第初门》中对于净门所达到的境界,作了更为精辟的阐析:
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46
智者认为,净是指“心无所依,妄波不起”,修还门时虽能破颠倒的妄心,但真明未发,故心智尚有秽浊状态。而到了净门,真明开发,心已“不住不著,沁然清净”,能断三界烦恼,证得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在《六妙门》中,智者进一步阐述修净门能得到的果位:
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中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若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当得。净为妙门,意在此也。47
就是说,修至净门,二乘(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自性禅。若是菩萨,就能进入铁轮位(十信门),得九种大禅。这九种大禅据《*轮次第初门》记载:1自性禅,观心之自性,一切诸法,莫非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2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3难禅,指难行之禅。有三种:第一难禅,久习禅定,于诸三昧得心自在,而为哀愍成熟众生,舍第一禅之乐而生欲界;第二难禅,依禅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第三难禅,依禅得无上菩提;4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之意;5善人禅,摄一切善法,大善根之众生所修;6一切行禅,意指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7除烦恼禅,若修此禅,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8此世他世乐禅,修此禅定,能令众生得现世、未来二世之乐;9清净净禅,依此禅定,开发烦恼惑业悉断灭,可得大菩提清净之果,故名清净;“净”字重复,乃表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清净净禅又分十种:一是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污染禅;二出世间清净净禅;三方便清净净禅;四得根本清净净禅;五得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六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48智者在《法华玄义》中还指出:
九大禅,皆是法界。一切趣禅,造境即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二乘尚不知其名,况证其定!前根本观禅如乳,练禅如酪,熏禅如生酥,修禅如熟酥,九大禅如醍醐,醍醐为妙也。49
也就是说,九种大禅是诸禅中最胜者,只有菩萨才能修得这种殊妙境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智者的六妙门学说及其修持方法,虽以《大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解脱道论》等经典为基础,但在主体和本质上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做法。这一切是对安般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妙门》可说是天台一家在旧说基础上的新创。陶静 三、《六妙门》与三种止观
天台止观的种类,据章安灌顶(561—632年)《摩诃止观》序分说:“天台传南岳(慧思)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也就是说,智者关于三种止观的主要理论思想,是从慧思那里得来的。50所谓渐次止观,是从解起行,由浅入深,犹如登梯次第,依行相得,以悟入实相。不定止观,是不分别阶位,前渐后顿,更前更后,互浅互深,或事或理,真俗互更的观法。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是圆顿极理,异于渐次、不定,为绐终不二,从初发心时就融即绝待之中道实相。近代学者往往认为《六妙门》一书即是阐说“不定止观”,如:《佛学辞典》(宽忍编)中说:“不定止观,天台宗创立三种止观之一,又作不定观。智者依之说《六妙门》第一卷。”又如《天台教学史》(慧岳法师撰)在谈到智者的不定止观时说:“不定止观,或称《六妙门》。”则将《六妙门》作为不定止观的别称。
然而,仔细研究《六妙门》,不难发觉其既谈渐次止观,又谈不定止观,也谈圆顿止观。只不过对于不定止观的阐说有所侧重。《六妙门》内容共分十章,唐代湛然大师(711—782年)在《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中说:“此十章(指《六妙门》)中,前六通大小,及以漏、无漏;从第七去,独菩萨法。又前七约事,观心唯理。又前八属“偏”(别教偏圆),第九唯“圆”。又前九约修,第十约证,文兼事、理。”所以他归纳说:“《六妙门》中,正明不定,旁亦具二(渐次、圆顿)。”同样,湛然对智者其他二部阐述止观的著作,也有同样的评述。他称《次第禅门》:“正明次第,旁亦具二(不定、圆顿);文虽未终,亦有其意。”又称“今圆顿(《摩诃止观》)亦兼余二(渐次、不定)”。也就是说,智者三部阐说三种止观的著作,都是有“正说”和“旁说”,虽有侧重,并非单一,任何单一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正如章安所告诫的:“虽有三文,无得执文,而自留害。”51
日本著名的天台学者安藤俊雄,对于《六妙门》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所著的《天台学》中,认为《六妙门》实际上包含有三种止观,他将第一章历别和第十章证相除外,而将其余八章划分为三种止观: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乃以渐次止观而约六妙门解说;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六妙门为互发,第七说示旋转六妙门,在于阐示不定止观;再如第八观心六妙门及第九圆观六妙门两者,即在解说圆顿止观。52
他认为,《六妙门》中,互发与旋转虽然不同,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发六妙门悉是凡夫与二乘所共的禅法,但相对旋转六妙门,以唯独菩萨所行故,乍见之下,易认六妙门所开示的中心,在于旋转而非互发。然则,要知互发六妙门,既具使凡夫二乘向上以臻于菩萨位的特殊利益在,自不宜分别两者孰优孰劣,而应采两者皆视为不定止观所不可或缺的中心禅法才是。53
也就是说,《六妙门》中具有渐次、不定和圆顿三种止观,而不定止观则是其阐说的主体。他还认为:智者的三种止观思想,是“经慧文与慧思,再依据《大品般若经》及《大智度论》之教示”,才“整然确立”的;54并认为:“衡诸智于初期金陵讲说时代,已有三种止观的构思,彰彰明甚”。55总之,三种止观思想一直贯穿在智者的述作中,且愈来愈趋成熟。
笔者认为,安藤氏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语焉不详,且难免有疏陋之处。为了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六妙门》所介绍三种止观的情况,特详释如下:
《六妙门》共十章: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第十证相六妙门。
除了第一章是为配对诸禅,第十章是阐释证果以外,其他八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部分:
(一)次第相生六妙门,这是指数、随、止、观、还、净次第相生,作为入道的阶梯,以修成三乘的无漏智慧。这一部分阐释的是渐次止观。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各分修、证两种以“数”为例。智者说:
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数息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就是说,从调和气息开始,慢慢地从一至十,摄心数下去,直到气息微小,心已入定,自证没有再数息的必要,于是,“放数修随”。
“随”分修随和证随:修随是“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处于非常放松、自由的状态,无思无虑,“心住息缘,无分散意”;证随是“心既微细,安静不乱”,只感到气息遍身出入,“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这时,自感随门亦为粗,心厌欲离,此时应当“舍随修止”。
“止”分修止和证止:修止指行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证止是修持到一定时间,“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已经牢固,能达到“任运不动”。这时,行者应这样想:我今所达到的三昧,虽是无为寂静,安隐快乐,但无智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还应当想:“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是虚诳…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