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P4

  ..續本文上一頁、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並能懂得四谛、十二因緣中的輾轉關系,即: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從而悟出中道正觀,脫離生死,進入涅槃境界。

  當然,以上乃是“修還”最終能達到的目的,這個目的是要通過“修還”和“證還”才能逐步實現。所謂“修還”,即是知觀是從心而生,若是折服于外境,就是不懂得“返本還源”之道。應當反觀,此觀心從何而生?是從觀心生,還是從非觀心生?“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滅,不滅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達到“境、智雙亡”,這才是道源之要。所謂“證還”,就是要做到“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返本還源”。也就是達到身心自由自在、物我雙忘的境界。

  (六)淨門

  《大安般守意經》中解釋說:“淨棄結者,爲棄意叁惡。”44也就是說,修“淨”門要從思想上徹底斷除惡的念頭。經中還認爲:修淨門可著重以修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意斷”(即四正勤),即時時精勤于斷惡生善之四種修行品目。經中說:“四意斷謂常念道。善念生便惡念斷故,爲斷惡道念。善念止便惡念生故,爲不斷也。四意斷者,意自不欲向惡是爲斷,亦謂不念爲斷也。”45

  顯然,這樣的解釋還是沒有完全闡明淨門的崇高境界。智者在《法界次第初門》中對于淨門所達到的境界,作了更爲精辟的闡析:

  淨門,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爲淨。行者修還之時,雖能破觀之倒,若真明未發,而住無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穢濁覺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淨,因此真明開發,即斷叁界結使,證叁乘道。故雲:其清淨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以淨爲門,意在此也。46

  智者認爲,淨是指“心無所依,妄波不起”,修還門時雖能破顛倒的妄心,但真明未發,故心智尚有穢濁狀態。而到了淨門,真明開發,心已“不住不著,沁然清淨”,能斷叁界煩惱,證得聲聞、緣覺、菩薩的境界。在《六妙門》中,智者進一步闡述修淨門能得到的果位:

  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中大禅:所謂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菩薩若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淨爲妙門,意在此也。47

  就是說,修至淨門,二乘(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自性禅。若是菩薩,就能進入鐵輪位(十信門),得九種大禅。這九種大禅據《*輪次第初門》記載:1自性禅,觀心之自性,一切諸法,莫非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2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3難禅,指難行之禅。有叁種:第一難禅,久習禅定,于諸叁昧得心自在,而爲哀愍成熟衆生,舍第一禅之樂而生欲界;第二難禅,依禅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叁昧;第叁難禅,依禅得無上菩提;4一切門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門出之意;5善人禅,攝一切善法,大善根之衆生所修;6一切行禅,意指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7除煩惱禅,若修此禅,能除滅衆生種種苦惱;8此世他世樂禅,修此禅定,能令衆生得現世、未來二世之樂;9清淨淨禅,依此禅定,開發煩惱惑業悉斷滅,可得大菩提清淨之果,故名清淨;“淨”字重複,乃表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清淨淨禅又分十種:一是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汙染禅;二出世間清淨淨禅;叁方便清淨淨禅;四得根本清淨淨禅;五得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六住起力清淨淨禅;七舍複入力清淨淨禅;八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九離一切見清淨淨禅;十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48智者在《法華玄義》中還指出:

  九大禅,皆是法界。一切趣禅,造境即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二乘尚不知其名,況證其定!前根本觀禅如乳,練禅如酪,熏禅如生酥,修禅如熟酥,九大禅如醍醐,醍醐爲妙也。49

  也就是說,九種大禅是諸禅中最勝者,只有菩薩才能修得這種殊妙境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智者的六妙門學說及其修持方法,雖以《大安般守意經》、《修行道地經》、《解脫道論》等經典爲基礎,但在主體和本質上有著獨特的理解和做法。這一切是對安般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六妙門》可說是天臺一家在舊說基礎上的新創。陶靜 叁、《六妙門》與叁種止觀

  天臺止觀的種類,據章安灌頂(561—632年)《摩诃止觀》序分說:“天臺傳南嶽(慧思)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也就是說,智者關于叁種止觀的主要理論思想,是從慧思那裏得來的。50所謂漸次止觀,是從解起行,由淺入深,猶如登梯次第,依行相得,以悟入實相。不定止觀,是不分別階位,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真俗互更的觀法。圓頓止觀,即摩诃止觀,是圓頓極理,異于漸次、不定,爲绐終不二,從初發心時就融即絕待之中道實相。近代學者往往認爲《六妙門》一書即是闡說“不定止觀”,如:《佛學辭典》(寬忍編)中說:“不定止觀,天臺宗創立叁種止觀之一,又作不定觀。智者依之說《六妙門》第一卷。”又如《天臺教學史》(慧嶽法師撰)在談到智者的不定止觀時說:“不定止觀,或稱《六妙門》。”則將《六妙門》作爲不定止觀的別稱。

  然而,仔細研究《六妙門》,不難發覺其既談漸次止觀,又談不定止觀,也談圓頓止觀。只不過對于不定止觀的闡說有所側重。《六妙門》內容共分十章,唐代湛然大師(711—782年)在《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中說:“此十章(指《六妙門》)中,前六通大小,及以漏、無漏;從第七去,獨菩薩法。又前七約事,觀心唯理。又前八屬“偏”(別教偏圓),第九唯“圓”。又前九約修,第十約證,文兼事、理。”所以他歸納說:“《六妙門》中,正明不定,旁亦具二(漸次、圓頓)。”同樣,湛然對智者其他二部闡述止觀的著作,也有同樣的評述。他稱《次第禅門》:“正明次第,旁亦具二(不定、圓頓);文雖未終,亦有其意。”又稱“今圓頓(《摩诃止觀》)亦兼余二(漸次、不定)”。也就是說,智者叁部闡說叁種止觀的著作,都是有“正說”和“旁說”,雖有側重,並非單一,任何單一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正如章安所告誡的:“雖有叁文,無得執文,而自留害。”51

  日本著名的天臺學者安藤俊雄,對于《六妙門》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所著的《天臺學》中,認爲《六妙門》實際上包含有叁種止觀,他將第一章曆別和第十章證相除外,而將其余八章劃分爲叁種止觀: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乃以漸次止觀而約六妙門解說;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等六妙門爲互發,第七說示旋轉六妙門,在于闡示不定止觀;再如第八觀心六妙門及第九圓觀六妙門兩者,即在解說圓頓止觀。52

  他認爲,《六妙門》中,互發與旋轉雖然不同,但有著密切的關系:

  互發六妙門悉是凡夫與二乘所共的禅法,但相對旋轉六妙門,以唯獨菩薩所行故,乍見之下,易認六妙門所開示的中心,在于旋轉而非互發。然則,要知互發六妙門,既具使凡夫二乘向上以臻于菩薩位的特殊利益在,自不宜分別兩者孰優孰劣,而應采兩者皆視爲不定止觀所不可或缺的中心禅法才是。53

  也就是說,《六妙門》中具有漸次、不定和圓頓叁種止觀,而不定止觀則是其闡說的主體。他還認爲:智者的叁種止觀思想,是“經慧文與慧思,再依據《大品般若經》及《大智度論》之教示”,才“整然確立”的;54並認爲:“衡諸智于初期金陵講說時代,已有叁種止觀的構思,彰彰明甚”。55總之,叁種止觀思想一直貫穿在智者的述作中,且愈來愈趨成熟。

  筆者認爲,安藤氏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但語焉不詳,且難免有疏陋之處。爲了便于讀者全面了解《六妙門》所介紹叁種止觀的情況,特詳釋如下:

  《六妙門》共十章: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第叁隨便宜六妙門、第四隨對治六妙門、第五相攝六妙門、第六通別六妙門、第七旋轉六妙門、第八觀心六妙門、第九圓觀六妙門第十證相六妙門。

  除了第一章是爲配對諸禅,第十章是闡釋證果以外,其他八章大致可歸納爲叁個部分:

  (一)次第相生六妙門,這是指數、隨、止、觀、還、淨次第相生,作爲入道的階梯,以修成叁乘的無漏智慧。這一部分闡釋的是漸次止觀。次第相生六妙門中,各分修、證兩種以“數”爲例。智者說:

  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數息爲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就是說,從調和氣息開始,慢慢地從一至十,攝心數下去,直到氣息微小,心已入定,自證沒有再數息的必要,于是,“放數修隨”。

  “隨”分修隨和證隨:修隨是“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處于非常放松、自由的狀態,無思無慮,“心住息緣,無分散意”;證隨是“心既微細,安靜不亂”,只感到氣息遍身出入,“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這時,自感隨門亦爲粗,心厭欲離,此時應當“舍隨修止”。

  “止”分修止和證止:修止指行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證止是修持到一定時間,“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已經牢固,能達到“任運不動”。這時,行者應這樣想:我今所達到的叁昧,雖是無爲寂靜,安隱快樂,但無智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還應當想:“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是虛诳…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