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實的,“我今不見不覺,應觀照了”,有此念後即不執著于止,而起用觀法來分別。
“觀”分修觀和證觀:修觀是行者在定心中,用智慧來分別,觀微細呼吸的出入相如空中的風。人體“皮肉筋骨叁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變化無常,刹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沒有人我和法我,定也無所依賴;證觀是在這樣觀時覺得氣息從遍身毛孔出入,“心開眼明,徹見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這時心生悲喜,能“得四念處”,破四種顛倒(無常常倒,苦爲樂倒,無我我倒,不淨淨倒)。觀相既發生,心住在觀的境上,分別加以破除折服,但覺意流動,不是真實的道。這時應當“舍觀修還”。
“還”也分修還和證還:修還是知觀是從心而生,若是隨入折服于外境,就不會回到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從何而生
是從觀心生,還是從非觀心生?若是從觀心生,既已有觀,但實在不是如此。爲什麼呢?在數、隨、止叁法中還沒有觀法。若是從不觀心生,不觀心是從寂滅心所生,還是從不寂滅心所生?若是不寂滅心所生,即有二心並存。若是寂滅法所生,寂滅法已凋落,不能生觀。現在觀心,若說是寂滅心也是不寂滅心所生,乃至非寂滅非不寂滅心所生都不可得。智者指出:“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滅,不滅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道源之要也。”這稱爲修還;證還是心慧開發是不加功力的,任運自然能破除折服。“返本還源,是名證還”。既然已證還相,行者當知若要離開境智而歸到無境智,不爲境智所縛,不墮空、有二邊,則當“舍還門,安心淨道”。
“淨”也分修淨和證淨:修淨是知道色是清淨的,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執著我相)垢,是名修淨”。總之,要做到心如本來的清淨那樣,沒有能修與所修,沒有淨與不淨,這就是修淨;證淨是按照以上方法修持,心胸豁然與智慧相應,得到無礙方便,自然開發出叁昧正定,而心無所依。智者指出,證淨法亦有二種:“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叁乘真無漏慧發也。叁界垢盡,故名證淨。”也就是說,證淨有兩種方法:一是用相似證,行者已能通達二十五方便,達到世第一法;二是用真實證,行者已能以善法智忍觀欲界之苦谛,斷苦谛所迷之煩惱,並能斷除有頂地第九品惑之最後無礙道(即無間道)。所謂五方便,即二十五方便,爲天臺家觀心修行方法的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56相似無漏道,即世第一法,此法厭惡有漏,趣向無漏,鄰近見道,故稱相似無漏;所謂苦法忍,即苦法智忍。在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于無間道。修道所斷之惑,在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無間道亦各有九品。其中,斷除有頂地第九品惑之最後無間道,稱爲金剛喻定。無間道通于有漏、無漏,但唯有頂之斷惑屬于無漏。57從以上分析來看,這一部分從數至淨,“次第相生”,其境界步步深入,不屬于不定止觀,而是屬于漸次止觀。
(二)包括隨便宜六妙門、隨對治六妙門、相攝六妙門、通別六妙門、旋轉六妙門。是以不定止觀的禅法爲主題。這一部分,目的是揭示《六妙門》中的四種行相,使行者了解發禅不定的原因,非屬過去修行所緣的善根,而在于當前不同的修行法門。分述如下:
1隨便宜六妙門,此門是教導行者要想得到較深的禅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在初學時要安定心必須用善巧的方法。什麼是善巧呢?就是“于六妙門法,悉知悉學,調伏真心,隨心所便,可以常用”。數、隨、止、觀、還、淨六法學後,又經數次反複學習,行者會知道哪些法最適合自己便宜運用。智者說:
若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用,不揀次第。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坐,心散暗塞,當更隨便轉用余門。安即爲善,可以長軌。
也就是說六門中隨便利而應用,不一定限在次第的步驟上。主要是考慮哪一法門用得安息調和,心安靜有光明感,這樣,就自始至終用這種法門。
當然,行者若心安隱,還應有所證的境界。什麼是所證呢?就是身體保持安住在粗層次或細層次,或欲界未到地定,或初禅定等種種禅定境,“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如行者初步得持身法及粗細的安住方法,往過數日數月而不感進步,則應當細心用數息法。若用數息法無進步,就要有隨息法……這樣,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找准自己適用的法門。也就是說,行者在此過程中所運用的法門,是深淺不定的。
同時,在坐禅進行之中,若內境或外境起了魔障,也應在六妙法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除卻之。若能除去魔障,這一法就是良藥。智者認爲:“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愈)也。”但行者應當善于思考,唯取其意,不可妄爲。
2對治六妙門,此門專談知病識藥,智者認爲病因有叁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動散亂,障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叁毒十使等諸煩惱也;叁者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于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
所謂報障,即是目前進入了不善的粗亂散亂的有障礙的境界;所謂煩惱障,即是叁毒(貪、嗔、癡)、十使(貪、嗔、癡、慢、疑五鈍使及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利使)等煩惱;所謂業障,即是在過去與現在所起的障道的惡業,在未受報的時間中會障礙聖道的修持。修持者在坐禅中若有這叁類障發生,就應當善于辨別其相,分別予以對治和除滅。
至于對治的方法,智者認爲,對治“報障”可分叁種:一、若“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製錄”,行者應當用“數門”,調心數息,以對治之;二、若坐禅時其心“亦昏亦散”,行者則應當用“隨門”,調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分散意”,以對治之;叁、若坐禅時,覺“心急氣粗,心散流動”,則應當用“止門”,“寬身放息,別心凝寂,止諸憶慮”,以對治之。
對治“煩惱障”,也可分爲叁種:一、若坐禅中,貪欲煩惱障起,行者當用觀心門中的九想、初背舍、二勝處等爲對治;二、若坐禅中恚煩惱障起,行者當用觀心門中的慈悲喜舍等爲對治;叁,若坐禅中愚癡邪見煩惱障起,行者當用還門,反照十二因緣,破析心源,還歸本性爲對治。
對治“業障”也可分爲叁種:一、坐禅中若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這是黑暗業障起,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佛叁十二相清淨光明爲對治;二、坐禅中若忽起惡念,“思維貪欲”,這是過去罪業之所作,行者當用淨門中念報身佛一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爲對治;叁、坐禅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以至“逼迫身心”,這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障發,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法身本淨,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爲對治。
智者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提出也可用“壞法道”與“不壞法道”二種辦法以對治無漏道的做法。他說:
壞法道者,即是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叁,若發真無漏,即成壞法阿羅漢也。二、不壞法道,即是背舍、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等叁昧,具足此禅,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也。58
他說的“壞法道”,也就是指的用“助觀”法,從反面觀想來對治貪欲等障;而“不壞法道”則是用“正觀”法,從正面修持來徹底對治貪欲等障。接著,他作了具體的解釋:“名壞法觀者,行人心厭六欲,猶如怨賊,故修九想以爲對治。作此觀時,雖破壞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種正念,恐怖即除,既貪欲心薄,又無怖畏。爾時欲斷叁界結使,即應正修十想。十想成就,即便殺諸結賊,成阿羅漢。是人既滅壞欲界身相,不能具足叁界觀練熏修,叁明八解,故名壞法也。”59至于“不壞法阿羅漢”,智者把它歸納爲“觀、練、熏、修”四個方面:(1)觀禅,指明白觀照對象之禅,即觀不淨等境,以破淫欲等念;(2)練禅,指將觀禅境界再作進一步之鍛煉淨化之禅,即以無漏禅煉諸有漏禅猶如煉金;(3)熏禅,指將前一境界更作進一步熏習純熟,悉皆通利,轉變自在;(4)修禅,即將前面的境界再作進一步修治,而增長其功德,即超入超出順道自在之禅。智者將“不壞法道”中的六種禅定具體歸入于觀、練、熏、修四法之中。他說:“今分此六種法門、即爲四意:謂觀、練、熏、修。一者,背舍及勝處、一切處,此叁門並屬觀禅。故《摩诃衍》雲:“背舍是初行,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後行,悉爲對治破根本味禅中無明貪著及淨法愛也”;二者,九次第定即是練禅;叁者,師子奮迅叁昧即是熏禅;四者,超越叁昧即是修禅。”60然後,分別作了闡釋。因爲觀、練、熏、修爲出世間禅的最高境界,又稱頂禅。通過這四方面的正觀修習,對治之法自然達到最顯著的效果。
3相攝六妙門,所謂相攝,即是六妙門互相攝取。攝取的方法可分二種:一、六門自體相攝;二、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什麼是自體相攝呢。如修持在修六門時,可以任意自己攝取隨、止、觀、還、淨等五門。爲什麼呢?如修持者善于調心數息之時,當體即是數息門,心依隨呼吸而數,又攝了隨門。因數而製心,停止攀緣之念,即攝了止門。能分別知道心數法,于息了了分別,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援五欲,知道都是虛诳的。心不受執著,將心還歸于數息中,即攝還門。攝心數息時,沒有五蓋及諸粗煩惱汙染,身心寂然,即攝淨門,行者應當知道在數息中即包含六門。同樣,隨、止、觀、還、淨,每一門都攝六門,因此,共有六六叁十六妙門。
至于如何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呢?行者在最初調心數息時,即應“從一至十,心不分…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