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P3

  ..续本文上一页然,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空寂之理,其心自止。《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处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35

  他认为,特别是对初学坐禅之人,心不容易“止”,但又不能强迫自己“止”,若“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只有对世间万物的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止心”达到预期的效果。智者认为,将修止作为“妙门”,是因为行者彻底止心,则能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即产生“五轮禅”。他说:

  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止为妙门,意在此也。

  五轮禅是指行者由于修禅定所得的五种功德,据智者在《释禅波罗蜜法门》卷三中解释:这五种法门是借物立名,说明行者已恼下地的乱心,次第转至无学的极果,故通称为轮。具体解释是:1地轮三昧,行者于“止”之中,若证得“未到地”之定,忽然湛心,自觉身、心之相皆空,泯然入定,而定法持心不动;犹如地之具有住持不动、出生万物二种作用,故称地轮三昧。2水轮三昧,行者在地轮中若发诸禅种种之功德,定水润心,自觉心中善根增长,身心濡软,折伏高慢之心,心随善法;犹如水之具有润渍生长、体性柔软二种作用,故称水轮三昧。3风轮三昧,行者若因禅定,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得方便道,能发启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亦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犹如风之具有游空无碍、鼓动万物、能破坏三种作用,故称风轮三昧。若二乘人得此三昧,即是五方便相,似无漏解脱;若菩萨得之,即入铁轮十信位。4金沙轮三昧,金比喻真,沙比喻无著。5金刚轮三昧,又作清净禅,即第九之克碍道。譬如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而不为妄惑所侵,能断灭一切结使,成就阿罗汉。若在菩萨心,即为金刚般若,可破除无明细惑,证得一切种智,菩萨依之可得大菩提果。

  从上可知,五轮禅是随止功夫的深入而产生的不同功德。得地轮三昧,是得身、心皆空的真相,能泯然入定;得水轮三昧,是得善根增长,折伏高慢之心;得风轮三昧,是发相似慧,产生种种出世善根,摧破一切诸见烦恼;得金沙轮三昧,发见思真慧,无染无著,得罗汉果,近菩萨位;得金刚轮三昧,则能摧破一切妄惑,断一切结使,得菩萨果,破无明细惑,得一切种智。修止能得这五种大功德,是智者通过长期修证的一种新理解、新发现。

  智者还认为,光是“息诸缘虚,不念数随,凝寂其心”还不够,还应当“证止”。行者应当想到:“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还应当想到:“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观照了。”也就是说,行者若只是停留在止的阶段,虽得到寂静、安隐等快乐,但无智慧不能参透生死。这种枯寂的定,还是属于阴、界、入法的和合,是虚诳不实的,只有用观照的办法,求得真实的智慧,才能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四)观门

  修持观门是指明晰地观照对象。如何修观?《六妙门》中并未谈及,在《大安般守意经》中,只是提出“观五阴”以“断恶念道”的说法:

  第四,观者,观息败时与观身体异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也。心意受相者,谓意欲有所得,心计因缘会当复灭,便断所欲不复向,是为心意受相也。以识因缘为俱相观者,谓识知五阴因缘,出息亦观,入息亦观,观者,谓观五阴,是为俱观;亦应意意相观,为两因缘,在内断恶念道也。36

  经中还指出:“从数息至净,外意断恶因缘,是为二意。”为什么呢?因为薄地凡夫,都有好恶之心。亦即所谓“痛痒,外恶物为外痛;内可意为内痒,内不可意为内痛。在内为内法,在外因缘为外法。亦谓目为内,色为外;耳为内,声为外;鼻为内,香为外;口为内,味为外;心为内,念为外。见好细滑意欲得是为痒,见粗恶意不用是为痛,俱随罪也”。37因此,见内外痛痒,都应当修观。至于具体如何修观,《大安般守意经》中并未细说。智者在《童蒙止观》中有较明确的说法:

  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界分别观对治著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38

  在上述二种观法中,智者最强调的是正观,其最高境界是观不思议境。他在《摩诃止观》中说:

  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若使性、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云云。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39

  以上只是坐禅时的观想。但学道者也生活在尘俗之中,不可能不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则修心有间断,烦恼触处而起,不能与佛法相应。因此,智者又提出了“历缘对境修止观”的做法。所谓历缘修止观,即在行、住、坐、卧、作、语六种处处修习止观;所谓对境修止观,即在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六种境中时时修习止观。这样,修学者才能真正做到“视一心,出入禅定”,成为“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大智大觉的解脱者。智者还认为,光是观照到肉体四大的虚诳不实以及“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还不够,还应当“证观”,即是达到:“心眼开明,彻见(身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这时,才能“得四念处”,真正做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彻底破除“四颠倒”,即:“无常常倒(把无常世事看作常),苦为乐倒(把苦的人生误为快乐),无我我倒(把无我看作有我),不净净倒(把肉体的不净看作清净)。”能够证观,心住在观境上,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就达到了“证观”。不过,这时仍属于“觉念流动”,不属于真实的“道”,因此,还应舍观修还。

  (五)还门

  《大安般守意经》对“还”的解释是:“还者,为意不复起恶。恶者,是为不还也。”40也就是说,进入还门,断灭“痛痒”,思想上断灭恶的念头,于是不再受五阴之苦,经中说:

  出息入息受五阴相者,谓意邪念疾转正以生觉断,为受五阴相。言受者,谓受不受相也。以受五阴相,知起何所,灭何所。灭者为受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生,亦从十二因缘死。不念者,为不念五阴也。知起何所,灭何所,谓善恶因缘起便复灭,亦谓身亦谓气生灭,念便生,不念便死,意与身同等,是为断生死道。41

  《修行道地经》中则将“还”与“净”连在一起,认为“还净”,是为了制约“数息”与“止观”,使修学者永远处于安般状态中,经中说:

  其修行者,已成于观,当复还净。如守门者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皆识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头,当观数息,知其出入。于是颂曰:譬如守门者,坐观出入人。在一处不动,皆察知人数。当一心数息,观其出入意。修行亦如是,数息立还净。42

  直到智者,才对“还门”的义理和功能,作了明确的阐释,他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还门,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43

  就是说,学者在修观照时,因真明未发,产生我执等颠倒之心。为了破除我执,应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看清“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后,则“我执”之心自然断灭,无漏之智,自然产生。为了强调“还为妙门”的作用,智者在《六妙门》中称:修学此门者能“出生空、无相、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

  所谓“空、无相、无作”,又称“三解脱”,这是解脱到涅的三种法门。是指依无漏之空、无相、无作(一作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即:1空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2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3无作(无愿)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修学者在得三解脱的同时,还能得三十七种道品,即: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