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P2

  ..续本文上一页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得息为外,不得息为内,息从意生。念、息合为一数,息至尽数为一亦非一,意在外息未尽故。譬如数钱,意在五数为一也。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故先数入也。17经中还指出,入息和出息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入息出息所以异者,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为痛痒阴,入息为识阴”。若入息、出息与守意三者合而为一,则:“入息者为不受罪,出息者为除罪,守意者为离罪”;“入息者为受因缘,出息者为到因缘,守意者为不离因缘”。18智者认为坐禅时,首先应当调息:

  当求静处结跏,平身正直,纵任身体,散诞四肢,布置骨解,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缓带,转侧调遣:以左手置右手上,大指才令相诣,纵放颊车,小小开口,四五过长吐气;次渐平头,徐徐闭目,勿令眼敛太急,常使笼笼,然后用息也。19

  智者还指出,数入息和出息,均可治坐禅中的病患:

  若因重触,成地大病,偏用出息治之;若发轻触,成风病,偏用入息治之。若发冷触,成水病,偏用出息治之;若发热触,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余亦如是。若得调和正等,随意而用。此用常所数息,非作别息也。20

  至于修数息所能达到的境界,诸经所说不一。《大安般守意经》认为“数息为四意止”。21所谓四意止即:身念息、念痛痒、念意息出入、念法因缘。经中指出:由于数息故,能达到“自观身观他人身止淫,不乱意止余意;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止恚;自观意观他人意止痴;自观法观他人法得道。一是名四意止”。22《杂阿含经》认为数息观“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八解脱满足”。23也就是说《大安般守意经》中只说到“数能生四禅”,《杂阿含经》中只说数能得“四念处、七觉支、八解脱”等;但智者却认为,数息门虽是六妙门的第一阶段,但坚持修习,能产生很大的效果:数息“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直至进入非想非非想定。若行者觉知这不是涅,继续修持,便能证得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涅,至少达到阿罗汉的境界。这就表明智者把修六妙门的起点定得很高,希望修学者坚定信心,刻苦修持,为攀登高级的禅定境界奠定思想基础。

  (二)随门

  何谓随?随即随息,即依呼吸而使心不乱。《解脱道论》称为“随逐”,称“随逐者摄算,以念无间,逐出入息,此谓随逐”。24是说“随逐”的状态是融合了“算”(数息)的过程,便不用计数,行者几乎忘记了气息的出入,而进入一种无间无念的境界。《大安般守意经》中则称为“相随”:“相随者,识别善法从是得道,当与根随。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也。”25即是说,由于行者在修数息时,去除了“息垢”(贪淫、嗔恚、愚痴),得到了“善法”进入修“随”时,“五阴六入”皆已摆脱,一心不乱,与意相随,进入了清静的境界。

  “随”与“守意”的关系极其密切,《大安般守意经》中说:“佛何以教人数息守意报?有四因缘:一者用不欲痛(忧苦)故;二者用避乱意故;三者用闭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26就是说,在修持随息时,无思无念的守意,能够排除忧苦,避免心意混乱,远离生死因缘,进入涅之道。

  修随息应当是在数息进入到一定的成熟时机。《大安般守意经》中指出:“息有三:一为杂息;二为净息;三为道息。不行道,是为杂息,数至十息不乱,是为净息;已得道,是为道息也。”27杂息是指修持者初坐时,思想杂乱,尚未镇定之时;净息是指修持乾能安心静虑,缓缓数到十息,而心不散乱,修持者已懂得涅槃正道,逐渐进入定境。得到道息也是进修随息的最佳时机,在修随息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许多妨道的故障,该经中指出对治之法:

  坐数息忽念他事失息意,是为念校计相;骨节尽痛,不能久坐,是为食多相;身重意朦胧,但欲睡眠,是为疲极相;四面坐不得一息,是为罪地相。以知罪当经行,若读经文坐,意不习罪,亦祸消也。28

  修持者之所以杂念丛生,骨节疼痛,睡意朦胧,或感呼吸阻塞。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心意不诚而得的一种罪业。这时,修持者可改为专心一意,诵读经文,以消罪业。经中还指出:“道人行道,当念本。何等为本?谓心、意、识是为本,是三事皆不见,已生使灭,本意不复生,得是意为道。”29就是说心、意、识三者若能从根本上控制住,使之“已生便灭”,最后做到“本意不复生”,这才是修随息所要达到的最佳境界。

  智者对于修随息所能达到的境界,有着独特的看法:

  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破非想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时,观有想处如痈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今佛弟子观行破折,义如前说,是故深观弃舍。云何为观弃舍?不著非想,能得涅。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他认为随息不只是做到“本意不复生”,而是要求达到“出生十六特胜”。关于“十六特胜”的内容细目、顺序、解释,诸经论有不同的说法。据《成实论》卷十四所载,“十六特胜”是:1念息短(心若粗杂散乱,则在呼吸短促的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识分明的呼吸);2念息长(观心微细,而呼吸亦长);3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气息遍满全身的观想);4除身行(除去身体的行为,使心安静,并消除粗杂的气息);5觉喜(即心得到欢喜);6觉乐(身体得到安乐);7觉心行(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祸);8除心行(即灭贪心,除粗杂之受);9觉心(觉知心之不沉浮);10令心喜(心沉则令之根振起生喜);11令心摄(心浮则将其摄于归静);12令心解脱(舍离心之沉浮而解脱);13无常行(知心寂静,一切无常);14断行(知无常而断烦恼);15离行(断烦恼,生厌离心);16灭行(厌离而得一切之灭)。而智者在《法界次第》中则作: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身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这里,智者基本上采用了《法界次第》的说法,但将第十六观弃舍改为破非想惑,这是智者在实践修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体会,这里有必要加以阐释。

  所谓“非想惑”,是指修持者进入四禅非想非非想定时所产生之惑。非想非非想天,是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故称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天之定心,是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修持者在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令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这也就是《首楞严经》卷九所说:“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是名非想非非想处。”30智者指出:修习随时应当“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所以他将“观弃舍”改为“破非想惑”,认为“不著非想,能得涅”,从而将修随息的要求,推向了一个较高深的境界。

  (三)止门

  所谓修止,是指远离邪念,使心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如何修止?《六妙门》中未作解释,但智者在《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中都作过详细的介绍。这里且举《童蒙止观》中的说法:

  修止自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止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31

  显然,智者在上述三种“止”中,一、二两种是根据旧经论中的说法。如《大安般守意经》中说:“止有四:一为数止,二为相随止,三为鼻头止,四为息心止。止者,谓五乐六入当制之也。”32这里说的四种止,实际上可归结为两种,即系缘守境止和制心止。该经还认为,系缘鼻端时应当做到:“入息至尽鼻头止,谓恶不复入至鼻头止;出鼻至尽著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著鼻头。”息心止应当做到:“但念著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著鼻头。”息心止应当做到:“但念著鼻头,五阴因缘不复念,罪恶意灭亦不喘息,是为止也。”33智者认为这些做法“皆是事相”,可以做,但不是修止的最终目的。例如他还指出:“止心丹心,则气息调和”;“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34智者认为,修止是学佛的初级阶段,应当特别重视“体真止”的作用,它是从理性上去认识“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的道理,使心不执著,最终达到止心息念,趋于涅。但若行者心如猿马,虽用“体真止”的观法,而仍不能止。则可用“涅槃空寂”的道理使心止息。他说: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止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振兴未对,识本不生。观生如是,观灭亦…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