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P2

  ..續本文上一頁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是七意及余事屬外也。得息爲外,不得息爲內,息從意生。念、息合爲一數,息至盡數爲一亦非一,意在外息未盡故。譬如數錢,意在五數爲一也。數息所以先數入者,外有七惡,內有叁惡,用少不能勝多,故先數入也。17經中還指出,入息和出息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入息出息所以異者,出息爲生死陰,入息爲思想陰。有時出息爲痛癢陰,入息爲識陰”。若入息、出息與守意叁者合而爲一,則:“入息者爲不受罪,出息者爲除罪,守意者爲離罪”;“入息者爲受因緣,出息者爲到因緣,守意者爲不離因緣”。18智者認爲坐禅時,首先應當調息:

  當求靜處結跏,平身正直,縱任身體,散誕四肢,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緩帶,轉側調遣:以左手置右手上,大指才令相詣,縱放頰車,小小開口,四五過長吐氣;次漸平頭,徐徐閉目,勿令眼斂太急,常使籠籠,然後用息也。19

  智者還指出,數入息和出息,均可治坐禅中的病患:

  若因重觸,成地大病,偏用出息治之;若發輕觸,成風病,偏用入息治之。若發冷觸,成水病,偏用出息治之;若發熱觸,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余亦如是。若得調和正等,隨意而用。此用常所數息,非作別息也。20

  至于修數息所能達到的境界,諸經所說不一。《大安般守意經》認爲“數息爲四意止”。21所謂四意止即:身念息、念痛癢、念意息出入、念法因緣。經中指出:由于數息故,能達到“自觀身觀他人身止淫,不亂意止余意;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止恚;自觀意觀他人意止癡;自觀法觀他人法得道。一是名四意止”。22《雜阿含經》認爲數息觀“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八解脫滿足”。23也就是說《大安般守意經》中只說到“數能生四禅”,《雜阿含經》中只說數能得“四念處、七覺支、八解脫”等;但智者卻認爲,數息門雖是六妙門的第一階段,但堅持修習,能産生很大的效果:數息“能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直至進入非想非非想定。若行者覺知這不是涅,繼續修持,便能證得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涅,至少達到阿羅漢的境界。這就表明智者把修六妙門的起點定得很高,希望修學者堅定信心,刻苦修持,爲攀登高級的禅定境界奠定思想基礎。

  (二)隨門

  何謂隨?隨即隨息,即依呼吸而使心不亂。《解脫道論》稱爲“隨逐”,稱“隨逐者攝算,以念無間,逐出入息,此謂隨逐”。24是說“隨逐”的狀態是融合了“算”(數息)的過程,便不用計數,行者幾乎忘記了氣息的出入,而進入一種無間無念的境界。《大安般守意經》中則稱爲“相隨”:“相隨者,識別善法從是得道,當與根隨。亦謂不隨五陰六入,息與意相隨也。”25即是說,由于行者在修數息時,去除了“息垢”(貪淫、嗔恚、愚癡),得到了“善法”進入修“隨”時,“五陰六入”皆已擺脫,一心不亂,與意相隨,進入了清靜的境界。

  “隨”與“守意”的關系極其密切,《大安般守意經》中說:“佛何以教人數息守意報?有四因緣:一者用不欲痛(憂苦)故;二者用避亂意故;叁者用閉因緣,不欲與生死會故;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26就是說,在修持隨息時,無思無念的守意,能夠排除憂苦,避免心意混亂,遠離生死因緣,進入涅之道。

  修隨息應當是在數息進入到一定的成熟時機。《大安般守意經》中指出:“息有叁:一爲雜息;二爲淨息;叁爲道息。不行道,是爲雜息,數至十息不亂,是爲淨息;已得道,是爲道息也。”27雜息是指修持者初坐時,思想雜亂,尚未鎮定之時;淨息是指修持乾能安心靜慮,緩緩數到十息,而心不散亂,修持者已懂得涅槃正道,逐漸進入定境。得到道息也是進修隨息的最佳時機,在修隨息的過程中,往往産生許多妨道的故障,該經中指出對治之法:

  坐數息忽念他事失息意,是爲念校計相;骨節盡痛,不能久坐,是爲食多相;身重意朦胧,但欲睡眠,是爲疲極相;四面坐不得一息,是爲罪地相。以知罪當經行,若讀經文坐,意不習罪,亦禍消也。28

  修持者之所以雜念叢生,骨節疼痛,睡意朦胧,或感呼吸阻塞。其根本原因則是由于心意不誠而得的一種罪業。這時,修持者可改爲專心一意,誦讀經文,以消罪業。經中還指出:“道人行道,當念本。何等爲本?謂心、意、識是爲本,是叁事皆不見,已生使滅,本意不複生,得是意爲道。”29就是說心、意、識叁者若能從根本上控製住,使之“已生便滅”,最後做到“本意不複生”,這才是修隨息所要達到的最佳境界。

  智者對于修隨息所能達到的境界,有著獨特的看法:

  隨爲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破非想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想處如癰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棄舍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舍之義。今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舍。雲何爲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隨爲妙門,意在此也。

  他認爲隨息不只是做到“本意不複生”,而是要求達到“出生十六特勝”。關于“十六特勝”的內容細目、順序、解釋,諸經論有不同的說法。據《成實論》卷十四所載,“十六特勝”是:1念息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在呼吸短促的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識分明的呼吸);2念息長(觀心微細,而呼吸亦長);3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全身的觀想);4除身行(除去身體的行爲,使心安靜,並消除粗雜的氣息);5覺喜(即心得到歡喜);6覺樂(身體得到安樂);7覺心行(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禍);8除心行(即滅貪心,除粗雜之受);9覺心(覺知心之不沈浮);10令心喜(心沈則令之根振起生喜);11令心攝(心浮則將其攝于歸靜);12令心解脫(舍離心之沈浮而解脫);13無常行(知心寂靜,一切無常);14斷行(知無常而斷煩惱);15離行(斷煩惱,生厭離心);16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而智者在《法界次第》中則作: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身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這裏,智者基本上采用了《法界次第》的說法,但將第十六觀棄舍改爲破非想惑,這是智者在實踐修持中極爲重要的一種體會,這裏有必要加以闡釋。

  所謂“非想惑”,是指修持者進入四禅非想非非想定時所産生之惑。非想非非想天,是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叁界九地之頂,故稱有頂天。非想非非想天之定心,是至極靜妙已無粗想,故稱非想;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修持者在無色界第叁之無所有處,除識處之想,令又除無想,共舍除想、無想、故稱非想非非想。這也就是《首楞嚴經》卷九所說:“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是名非想非非想處。”30智者指出:修習隨時應當“棄舍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舍之義”。所以他將“觀棄舍”改爲“破非想惑”,認爲“不著非想,能得涅”,從而將修隨息的要求,推向了一個較高深的境界。

  (叁)止門

  所謂修止,是指遠離邪念,使心集中在一個對象上。如何修止?《六妙門》中未作解釋,但智者在《童蒙止觀》和《摩诃止觀》中都作過詳細的介紹。這裏且舉《童蒙止觀》中的說法:

  修止自有叁種:一者,系緣守境止。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雲:“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二者,製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不令馳散故。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止心;”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叁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止息,故名爲止。如經中說雲:“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31

  顯然,智者在上述叁種“止”中,一、二兩種是根據舊經論中的說法。如《大安般守意經》中說:“止有四:一爲數止,二爲相隨止,叁爲鼻頭止,四爲息心止。止者,謂五樂六入當製之也。”32這裏說的四種止,實際上可歸結爲兩種,即系緣守境止和製心止。該經還認爲,系緣鼻端時應當做到:“入息至盡鼻頭止,謂惡不複入至鼻頭止;出鼻至盡著鼻頭,謂意不複離身行向惡故著鼻頭。”息心止應當做到:“但念著鼻頭,謂意不複離身行向惡故著鼻頭。”息心止應當做到:“但念著鼻頭,五陰因緣不複念,罪惡意滅亦不喘息,是爲止也。”33智者認爲這些做法“皆是事相”,可以做,但不是修止的最終目的。例如他還指出:“止心丹心,則氣息調和”;“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34智者認爲,修止是學佛的初級階段,應當特別重視“體真止”的作用,它是從理性上去認識“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的道理,使心不執著,最終達到止心息念,趨于涅。但若行者心如猿馬,雖用“體真止”的觀法,而仍不能止。則可用“涅槃空寂”的道理使心止息。他說:

  行者于初坐禅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止體真止,而妄念不息,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叁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刹那任運覺知念起。又觀此心念,以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振興未對,識本不生。觀生如是,觀滅亦…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