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

  编辑:朱封鳌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六妙法门》是隋智者大师(538—598年)撰述的关于天台宗修持方面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智者在《六妙法门》中既采纳了经典中的思想,又加上自己的看法,从而大大发展了天台独特的止观理论。但因内容精要,对于《六妙法门》的思想渊源略而未谈,修证方法亦甚为简略,初学者无从入门。本文认为《六妙法门》的渊源来自印度的《达摩多罗尼经》、《大安般守意经》、《禅秘法要经》、《修行道地经》、《解脱道论》等,阐析了《六妙法门》的修证方法,认为其中包涵着天台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思想(但对不定止观的阐说有所侧重),传统上把《六妙法门》单纯作为不定止观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渊源 修证 渐次 不定 圆顿

  作者简介:朱封鳌,1938年生,浙江省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办公室主任。

  《六妙法门》(以下简称《六妙门》)是智者大师在金陵瓦官寺宣讲(一说为大臣毛喜作)的一部关于天台修持方面的重要论著。智者认为,入涅有六种门径(六种禅观),即《六妙门》。它不仅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而且能“万行开发”,直至“降魔成道”。然而,由于他在正文中对《六妙门》的修持方法阐释过于简略,致使大多数的修学者未能窥其堂奥。对于《六妙门》在天台止观中的地位,自唐以来佛学界的看法也并不相同。笔者特对《六妙门》的渊源、《六妙门》的具体修持方法,以及《六妙门》中是否仅谈不定止观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六妙门》的渊源

  智者所说的释迦当初“跏趺坐草,内思安般”,终于“万行开发,降魔成道”,也就是追溯到《六妙门》的渊源。安般,梵语安那般那(ānāpāna),又作阿那波那、阿那阿波耶,原为印度古老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āna,原为遣来之意,借指入息(吸);apāna,原为遣去之意,借指出息(呼)。安那般那,即数息观。这是一种以数入息、出息使心入定的方式。《俱舍论》中曾作解释:“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1

  关于安般的修持,《达摩多罗禅经·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2《禅秘要法经》卷中、3《修行道地经》卷五、4《解脱道论》卷七、5《大安般守意经》6等经典都曾阐述过,但修持的目的和方法各不相同。例如《禅秘要法经》认为修念安般,主要是为了对治“贪淫多者”,经中说:

  住意在脐中,或在腰中,随息出入,一数二随,或三数四随,或四数五随,或五数六随,或七数八随,或八数九随,或九数十随。终而复始,随息往返,至十复舍数而止。尔时心意恬静无为,自见身皮,犹如练囊,不见身骨,不知心处。7

  接着,作身不净观,并“谛观诸法苦、空、无常、无我因缘”。“于小罪中应生殷重惭愧忏悔,乃至小罪慎勿覆藏”,最后达到“观色杂秽,随恶不净,犹如幻惑,无有暂停,永离色染,不为色缚”。8经文中虽未明确谈到止、观,但已有止、观的涵义,即:见色应当心意恬静(止),作不净观(观)。因此,这种安般的作用较为局限,思想境界并不高。

  在阿罗汉优波底沙的《解脱道论》中,对于安般义理和行法的阐释,已经远远超过了《达摩多罗禅经》。 它把修念安般行行具体分为算、随逐、安置、随观四个方面:

  复次,先师说四种修念安般,所谓算、随逐、安置、随观。问:“云何名算?”答曰:“初坐禅人,从初出息,乃至入息,从一至十,过十不算。复说从一至五,过五不算,不令意误。是时当算,乃至离算。从入出息事念住此,谓名算;随逐者摄算,以念无间逐出入息此谓随逐;名安置者,或鼻端,或于唇,是入出息所触处,于彼作风相(想),令念住,此谓安置;名随观者,由触自在,当随观相,于此所起喜乐等法,应当随观,此谓随观。彼算为觉灭,令得出离觉。随逐者,为灭粗觉,于出处息。作念无间安置,为断于乱,作不动想。随观者,为受持想,为知胜法。9

  这里说的算即数;随逐即随;安置即止;随观即观。论中还对四种安般的定义作了阐述。算(数)的办法,除了从一至十外,也可从一到五;随逐(随)的办法与后世相似;安置(止)的办法,不是止于心,而是止于鼻端或唇间,作风想;随观(观)的办法,是由触(指身根所触的境、触觉对象)自在,或喜或乐,而不为愁苦所恼。

  《解脱道论》中还指出,修念安般,可以达到“满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再通过修四念处,达至“满七菩提分”,最后达到解脱。10其思想境界比起《禅秘要法经》所说固然要高得多,其中包涵的佛教义理也要丰富得多,但还是不够全面,只谈到数、随、止、观,并认为观是修持的终极。

  最早、最全面谈安般修习义理的是《大安般守意经》,11经中将安般与守意连在一起,明确指出了安般的修习除了数息、相随、止、观外,还有还、净两个重要的阶段。其定义成为智者《六妙门》学说的真正渊源,经中解释安般守意的义理说:

  数息为四意止,相随为四意断,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为七觉意,净为八行也。得息不相随不为守意,得相随不止不为守意,得止不观不为守意,得观不还不为守意,得还不净不为守意,得净复净乃为守意也。

  已念息恶不生,复数者为共遮意,不随六衰故。得相随为欲离六衰行,止为欲却六衰行,观为欲数六衰行,还为欲不受六衰行,净为欲灭六衰,已灭尽便随道也。12

  经中明确指出,数、随、止、观、还、净六者均应和守意结合在一起,而且六者应当层层深入,逐渐提高其修证的档次,直到“得净复净”为止。经中说的六者均应与守意结合,这与智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经中指出修习六者最终只是为“欲灭六衰”,显然这还只是将它作为“对治”之道。而智者所强调的《六妙门》的修证则完全不同,它是通过六妙的修持,进入泥洹(涅),成就佛道。也就是说《大安般守意经》强调的是修界内之法;智者阐述的《六妙门》则是既采纳了经典中的思想,又加上自己的看法,从界内直到界外,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修持过程,从而大大发展了天台止观的独特理论。

  二、《六妙门》之修证方法探讨

  智者指出《六妙门》的“六”是指六种禅观: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妙”是指修持这六种禅观能进入“灭谛涅”的殊胜境界。这种涅“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因而称为“妙”;“门”是指门户。修持者运用这六种方法,就能通向涅绝妙的门户。当然,六者之间还有各种互相依存、互相互证的关系。这里,我们将各种有关经典的说法与智者关于《六妙门》的修证方法作一比较可以看出:智者是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完善,创立《六妙门》的殊胜修证理论的。

  (一)数门

  六妙门首先是从数息入手的。关于数息的方法,《修行道地经》卷五中说:

  何谓数息?若修行者坐于闲居无人之处,秉志不乱,数出处息,百使至十。从一至二,设心乱者,当复更数一二至九,是谓数息。行者如是,昼夜习数息,一月一年,至得十息,心不中乱。13

  这就是说,修数息观须择寂静之处,端坐止虑,每次从一开始,数到十为止,反复地数,不能使心散乱。若心散乱,应从头开始。这样一直数下去,自然进入定境。至于是数入息,还是数出息呢?《达摩多罗禅经》卷中《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有偈语道:“比丘安般念,杂想觉所乱。既乱心不悦,应当从数起: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息数。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慧者于入息,系者行数时,一入数为一,不杂数出息。专念不乱数,如是乃至十。”14就是说,修持者既可专数入息,也可专数出息,不过以数入息为常见(不可将出、入息兼数)。这样从一至十,“专念不乱数”,直至“舍彼十出息,从此得决定”的静寂境界。

  在数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数长”或“数短”的不正常情况。《修行道地经》卷五中说:

  何谓数长?值未有息而预数之。息未至鼻而谓言二,是谓数长。于是颂曰:尚未有所应,而数出入息。数一以为二,如是不成数。何谓数短?二息为一。于是颂曰:其息以至鼻,再还至于脐,以二息为一,是则为失数。何谓数息而知长?其修行者,从初数息随息迟疾而观察之,视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是谓息长。数息短者,亦复如是。于是颂曰:数息长则知,息还亦如是,省察设若此,是谓息长短。

  这是说,修持者由于情绪尚不稳定,坐禅数息时产生“息长”或“息短”的情况。所谓“息长”,是指尚未开始吸气,即预数“一”,气息未至鼻端即数“二”;所谓“息短”,是指将二次气息,合数为一。即气息从鼻端入,到脐部再从脐部返回鼻端,然后呼出,以二息为一息。《大安般守意经》说:“坐禅法,一不数二,二不数一。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15《修行道地经》中指出:“数息或长或短,是为二瑕。”16因为它颠倒次第,会影响修持。修持者应当掌握分寸,省察出入息的长短状况,防止出现这种偏差。

  《大安般守意经》中,还十分强调数息中内意与外意的关系,经中说:数息有三事:一者当坐行,二者见色当念非常不净,三者当晓恚嫉念过去也。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一息乱者是外意过,息从外入故。二者乱者是内意故,息从中出故。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嫉、、恚、疑是三意在内,杀、盗、…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