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六妙法門》研究
編輯:朱封鳌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六妙法門》是隋智者大師(538—598年)撰述的關于天臺宗修持方面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智者在《六妙法門》中既采納了經典中的思想,又加上自己的看法,從而大大發展了天臺獨特的止觀理論。但因內容精要,對于《六妙法門》的思想淵源略而未談,修證方法亦甚爲簡略,初學者無從入門。本文認爲《六妙法門》的淵源來自印度的《達摩多羅尼經》、《大安般守意經》、《禅秘法要經》、《修行道地經》、《解脫道論》等,闡析了《六妙法門》的修證方法,認爲其中包涵著天臺漸次、不定、圓頓叁種止觀思想(但對不定止觀的闡說有所側重),傳統上把《六妙法門》單純作爲不定止觀的說法是不全面的。
關鍵詞:淵源 修證 漸次 不定 圓頓
作者簡介:朱封鳌,1938年生,浙江省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辦公室主任。
《六妙法門》(以下簡稱《六妙門》)是智者大師在金陵瓦官寺宣講(一說爲大臣毛喜作)的一部關于天臺修持方面的重要論著。智者認爲,入涅有六種門徑(六種禅觀),即《六妙門》。它不僅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徑”,而且能“萬行開發”,直至“降魔成道”。然而,由于他在正文中對《六妙門》的修持方法闡釋過于簡略,致使大多數的修學者未能窺其堂奧。對于《六妙門》在天臺止觀中的地位,自唐以來佛學界的看法也並不相同。筆者特對《六妙門》的淵源、《六妙門》的具體修持方法,以及《六妙門》中是否僅談不定止觀等叁個方面,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六妙門》的淵源
智者所說的釋迦當初“跏趺坐草,內思安般”,終于“萬行開發,降魔成道”,也就是追溯到《六妙門》的淵源。安般,梵語安那般那(ānāpāna),又作阿那波那、阿那阿波耶,原爲印度古老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āna,原爲遣來之意,借指入息(吸);apāna,原爲遣去之意,借指出息(呼)。安那般那,即數息觀。這是一種以數入息、出息使心入定的方式。《俱舍論》中曾作解釋:“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1
關于安般的修持,《達摩多羅禅經·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2《禅秘要法經》卷中、3《修行道地經》卷五、4《解脫道論》卷七、5《大安般守意經》6等經典都曾闡述過,但修持的目的和方法各不相同。例如《禅秘要法經》認爲修念安般,主要是爲了對治“貪淫多者”,經中說:
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或叁數四隨,或四數五隨,或五數六隨,或七數八隨,或八數九隨,或九數十隨。終而複始,隨息往返,至十複舍數而止。爾時心意恬靜無爲,自見身皮,猶如練囊,不見身骨,不知心處。7
接著,作身不淨觀,並“谛觀諸法苦、空、無常、無我因緣”。“于小罪中應生殷重慚愧忏悔,乃至小罪慎勿覆藏”,最後達到“觀色雜穢,隨惡不淨,猶如幻惑,無有暫停,永離色染,不爲色縛”。8經文中雖未明確談到止、觀,但已有止、觀的涵義,即:見色應當心意恬靜(止),作不淨觀(觀)。因此,這種安般的作用較爲局限,思想境界並不高。
在阿羅漢優波底沙的《解脫道論》中,對于安般義理和行法的闡釋,已經遠遠超過了《達摩多羅禅經》。 它把修念安般行行具體分爲算、隨逐、安置、隨觀四個方面:
複次,先師說四種修念安般,所謂算、隨逐、安置、隨觀。問:“雲何名算?”答曰:“初坐禅人,從初出息,乃至入息,從一至十,過十不算。複說從一至五,過五不算,不令意誤。是時當算,乃至離算。從入出息事念住此,謂名算;隨逐者攝算,以念無間逐出入息此謂隨逐;名安置者,或鼻端,或于唇,是入出息所觸處,于彼作風相(想),令念住,此謂安置;名隨觀者,由觸自在,當隨觀相,于此所起喜樂等法,應當隨觀,此謂隨觀。彼算爲覺滅,令得出離覺。隨逐者,爲滅粗覺,于出處息。作念無間安置,爲斷于亂,作不動想。隨觀者,爲受持想,爲知勝法。9
這裏說的算即數;隨逐即隨;安置即止;隨觀即觀。論中還對四種安般的定義作了闡述。算(數)的辦法,除了從一至十外,也可從一到五;隨逐(隨)的辦法與後世相似;安置(止)的辦法,不是止于心,而是止于鼻端或唇間,作風想;隨觀(觀)的辦法,是由觸(指身根所觸的境、觸覺對象)自在,或喜或樂,而不爲愁苦所惱。
《解脫道論》中還指出,修念安般,可以達到“滿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再通過修四念處,達至“滿七菩提分”,最後達到解脫。10其思想境界比起《禅秘要法經》所說固然要高得多,其中包涵的佛教義理也要豐富得多,但還是不夠全面,只談到數、隨、止、觀,並認爲觀是修持的終極。
最早、最全面談安般修習義理的是《大安般守意經》,11經中將安般與守意連在一起,明確指出了安般的修習除了數息、相隨、止、觀外,還有還、淨兩個重要的階段。其定義成爲智者《六妙門》學說的真正淵源,經中解釋安般守意的義理說:
數息爲四意止,相隨爲四意斷,止爲四神足念,觀爲五根五力,還爲七覺意,淨爲八行也。得息不相隨不爲守意,得相隨不止不爲守意,得止不觀不爲守意,得觀不還不爲守意,得還不淨不爲守意,得淨複淨乃爲守意也。
已念息惡不生,複數者爲共遮意,不隨六衰故。得相隨爲欲離六衰行,止爲欲卻六衰行,觀爲欲數六衰行,還爲欲不受六衰行,淨爲欲滅六衰,已滅盡便隨道也。12
經中明確指出,數、隨、止、觀、還、淨六者均應和守意結合在一起,而且六者應當層層深入,逐漸提高其修證的檔次,直到“得淨複淨”爲止。經中說的六者均應與守意結合,這與智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不過,經中指出修習六者最終只是爲“欲滅六衰”,顯然這還只是將它作爲“對治”之道。而智者所強調的《六妙門》的修證則完全不同,它是通過六妙的修持,進入泥洹(涅),成就佛道。也就是說《大安般守意經》強調的是修界內之法;智者闡述的《六妙門》則是既采納了經典中的思想,又加上自己的看法,從界內直到界外,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從凡夫到成佛的修持過程,從而大大發展了天臺止觀的獨特理論。
二、《六妙門》之修證方法探討
智者指出《六妙門》的“六”是指六種禅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妙”是指修持這六種禅觀能進入“滅谛涅”的殊勝境界。這種涅“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因而稱爲“妙”;“門”是指門戶。修持者運用這六種方法,就能通向涅絕妙的門戶。當然,六者之間還有各種互相依存、互相互證的關系。這裏,我們將各種有關經典的說法與智者關于《六妙門》的修證方法作一比較可以看出:智者是在總結前人學說的基礎上加以豐富完善,創立《六妙門》的殊勝修證理論的。
(一)數門
六妙門首先是從數息入手的。關于數息的方法,《修行道地經》卷五中說:
何謂數息?若修行者坐于閑居無人之處,秉志不亂,數出處息,百使至十。從一至二,設心亂者,當複更數一二至九,是謂數息。行者如是,晝夜習數息,一月一年,至得十息,心不中亂。13
這就是說,修數息觀須擇寂靜之處,端坐止慮,每次從一開始,數到十爲止,反複地數,不能使心散亂。若心散亂,應從頭開始。這樣一直數下去,自然進入定境。至于是數入息,還是數出息呢?《達摩多羅禅經》卷中《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有偈語道:“比丘安般念,雜想覺所亂。既亂心不悅,應當從數起:或從入息數,或從出息數。思亂覺觀想,由是究竟離。慧者于入息,系者行數時,一入數爲一,不雜數出息。專念不亂數,如是乃至十。”14就是說,修持者既可專數入息,也可專數出息,不過以數入息爲常見(不可將出、入息兼數)。這樣從一至十,“專念不亂數”,直至“舍彼十出息,從此得決定”的靜寂境界。
在數息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數長”或“數短”的不正常情況。《修行道地經》卷五中說:
何謂數長?值未有息而預數之。息未至鼻而謂言二,是謂數長。于是頌曰:尚未有所應,而數出入息。數一以爲二,如是不成數。何謂數短?二息爲一。于是頌曰:其息以至鼻,再還至于臍,以二息爲一,是則爲失數。何謂數息而知長?其修行者,從初數息隨息遲疾而觀察之,視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是謂息長。數息短者,亦複如是。于是頌曰:數息長則知,息還亦如是,省察設若此,是謂息長短。
這是說,修持者由于情緒尚不穩定,坐禅數息時産生“息長”或“息短”的情況。所謂“息長”,是指尚未開始吸氣,即預數“一”,氣息未至鼻端即數“二”;所謂“息短”,是指將二次氣息,合數爲一。即氣息從鼻端入,到臍部再從臍部返回鼻端,然後呼出,以二息爲一息。《大安般守意經》說:“坐禅法,一不數二,二不數一。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爲一數二,如是爲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爲二數一,如是爲不及精進。”15《修行道地經》中指出:“數息或長或短,是爲二瑕。”16因爲它顛倒次第,會影響修持。修持者應當掌握分寸,省察出入息的長短狀況,防止出現這種偏差。
《大安般守意經》中,還十分強調數息中內意與外意的關系,經中說:數息有叁事:一者當坐行,二者見色當念非常不淨,叁者當曉恚嫉念過去也。數息亂者,當識因緣所從起,當知是內意,一息亂者是外意過,息從外入故。二者亂者是內意故,息從中出故。叁、五、七、九屬外意,四、六、八、十屬內意,嫉、、恚、疑是叁意在內,殺、盜、…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