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空寂之理,其心自止。《起信論》雲:“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處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35
他認爲,特別是對初學坐禅之人,心不容易“止”,但又不能強迫自己“止”,若“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只有對世間萬物的實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使“止心”達到預期的效果。智者認爲,將修止作爲“妙門”,是因爲行者徹底止心,則能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即産生“五輪禅”。他說:
止爲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禅:一者,地輪叁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叁昧,即是種種諸禅定善根發也;叁者虛空輪叁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叁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叁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叁界結使,永盡無余,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止爲妙門,意在此也。
五輪禅是指行者由于修禅定所得的五種功德,據智者在《釋禅波羅蜜法門》卷叁中解釋:這五種法門是借物立名,說明行者已惱下地的亂心,次第轉至無學的極果,故通稱爲輪。具體解釋是:1地輪叁昧,行者于“止”之中,若證得“未到地”之定,忽然湛心,自覺身、心之相皆空,泯然入定,而定法持心不動;猶如地之具有住持不動、出生萬物二種作用,故稱地輪叁昧。2水輪叁昧,行者在地輪中若發諸禅種種之功德,定水潤心,自覺心中善根增長,身心濡軟,折伏高慢之心,心隨善法;猶如水之具有潤漬生長、體性柔軟二種作用,故稱水輪叁昧。3風輪叁昧,行者若因禅定,發相似智慧,無礙方便,得方便道,能發啓種種出世善根,功德生長,亦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猶如風之具有遊空無礙、鼓動萬物、能破壞叁種作用,故稱風輪叁昧。若二乘人得此叁昧,即是五方便相,似無漏解脫;若菩薩得之,即入鐵輪十信位。4金沙輪叁昧,金比喻真,沙比喻無著。5金剛輪叁昧,又作清淨禅,即第九之克礙道。譬如金剛,體堅用利,能摧碎諸物而不爲妄惑所侵,能斷滅一切結使,成就阿羅漢。若在菩薩心,即爲金剛般若,可破除無明細惑,證得一切種智,菩薩依之可得大菩提果。
從上可知,五輪禅是隨止功夫的深入而産生的不同功德。得地輪叁昧,是得身、心皆空的真相,能泯然入定;得水輪叁昧,是得善根增長,折伏高慢之心;得風輪叁昧,是發相似慧,産生種種出世善根,摧破一切諸見煩惱;得金沙輪叁昧,發見思真慧,無染無著,得羅漢果,近菩薩位;得金剛輪叁昧,則能摧破一切妄惑,斷一切結使,得菩薩果,破無明細惑,得一切種智。修止能得這五種大功德,是智者通過長期修證的一種新理解、新發現。
智者還認爲,光是“息諸緣虛,不念數隨,凝寂其心”還不夠,還應當“證止”。行者應當想到:“今此叁昧,雖複無爲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還應當想到:“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觀照了。”也就是說,行者若只是停留在止的階段,雖得到寂靜、安隱等快樂,但無智慧不能參透生死。這種枯寂的定,還是屬于陰、界、入法的和合,是虛诳不實的,只有用觀照的辦法,求得真實的智慧,才能進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四)觀門
修持觀門是指明晰地觀照對象。如何修觀?《六妙門》中並未談及,在《大安般守意經》中,只是提出“觀五陰”以“斷惡念道”的說法:
第四,觀者,觀息敗時與觀身體異息,見因緣生,無因緣滅也。心意受相者,謂意欲有所得,心計因緣會當複滅,便斷所欲不複向,是爲心意受相也。以識因緣爲俱相觀者,謂識知五陰因緣,出息亦觀,入息亦觀,觀者,謂觀五陰,是爲俱觀;亦應意意相觀,爲兩因緣,在內斷惡念道也。36
經中還指出:“從數息至淨,外意斷惡因緣,是爲二意。”爲什麼呢?因爲薄地凡夫,都有好惡之心。亦即所謂“痛癢,外惡物爲外痛;內可意爲內癢,內不可意爲內痛。在內爲內法,在外因緣爲外法。亦謂目爲內,色爲外;耳爲內,聲爲外;鼻爲內,香爲外;口爲內,味爲外;心爲內,念爲外。見好細滑意欲得是爲癢,見粗惡意不用是爲痛,俱隨罪也”。37因此,見內外痛癢,都應當修觀。至于具體如何修觀,《大安般守意經》中並未細說。智者在《童蒙止觀》中有較明確的說法:
修觀有二種:一者,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嗔恚、界分別觀對治著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此不分別;二者,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前後之文,多談此理,請自詳之。如經偈中說: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38
在上述二種觀法中,智者最強調的是正觀,其最高境界是觀不思議境。他在《摩诃止觀》中說:
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陰一切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衆生一切衆生,一切衆生一衆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國土,一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曆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若使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谛。如是遍曆一切法,無非不思議叁谛雲雲。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曆一切法亦如是。39
以上只是坐禅時的觀想。但學道者也生活在塵俗之中,不可能不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則修心有間斷,煩惱觸處而起,不能與佛法相應。因此,智者又提出了“曆緣對境修止觀”的做法。所謂曆緣修止觀,即在行、住、坐、臥、作、語六種處處修習止觀;所謂對境修止觀,即在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六種境中時時修習止觀。這樣,修學者才能真正做到“視一心,出入禅定”,成爲“解慧心寂然,叁界無倫匹”大智大覺的解脫者。智者還認爲,光是觀照到肉體四大的虛诳不實以及“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還不夠,還應當“證觀”,即是達到:“心眼開明,徹見(身內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刹那變易”。這時,才能“得四念處”,真正做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徹底破除“四顛倒”,即:“無常常倒(把無常世事看作常),苦爲樂倒(把苦的人生誤爲快樂),無我我倒(把無我看作有我),不淨淨倒(把肉體的不淨看作清淨)。”能夠證觀,心住在觀境上,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就達到了“證觀”。不過,這時仍屬于“覺念流動”,不屬于真實的“道”,因此,還應舍觀修還。
(五)還門
《大安般守意經》對“還”的解釋是:“還者,爲意不複起惡。惡者,是爲不還也。”40也就是說,進入還門,斷滅“痛癢”,思想上斷滅惡的念頭,于是不再受五陰之苦,經中說:
出息入息受五陰相者,謂意邪念疾轉正以生覺斷,爲受五陰相。言受者,謂受不受相也。以受五陰相,知起何所,滅何所。滅者爲受十二因緣人,從十二因緣生,亦從十二因緣死。不念者,爲不念五陰也。知起何所,滅何所,謂善惡因緣起便複滅,亦謂身亦謂氣生滅,念便生,不念便死,意與身同等,是爲斷生死道。41
《修行道地經》中則將“還”與“淨”連在一起,認爲“還淨”,是爲了製約“數息”與“止觀”,使修學者永遠處于安般狀態中,經中說:
其修行者,已成于觀,當複還淨。如守門者坐于門上,觀出入人,皆識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于是頌曰:譬如守門者,坐觀出入人。在一處不動,皆察知人數。當一心數息,觀其出入意。修行亦如是,數息立還淨。42
直到智者,才對“還門”的義理和功能,作了明確的闡釋,他在《法界次第初門》中說:還門,轉心反照,名之爲還。行者雖修觀照,而真明未發。若計有我能觀析破于顛倒,則計我之惑,還附觀而生,同于外道。故雲是諸外道計著,觀空智慧,不得解脫。若覺此患,即當轉心反照能觀之心。若知能觀之心虛诳無實,即附觀執我之倒自亡。因是無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還爲門。43
就是說,學者在修觀照時,因真明未發,産生我執等顛倒之心。爲了破除我執,應當轉心反照能觀之心,看清“能觀之心虛诳無實”後,則“我執”之心自然斷滅,無漏之智,自然産生。爲了強調“還爲妙門”的作用,智者在《六妙門》中稱:修學此門者能“出生空、無相、無作,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
所謂“空、無相、無作”,又稱“叁解脫”,這是解脫到涅的叁種法門。是指依無漏之空、無相、無作(一作無願)等叁叁昧而入。此叁昧猶如門戶之能入解脫,故稱叁解脫門。即:1空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由因緣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達,則于諸法而得自在。2無相門,又稱無想門。謂既知一切法空,乃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即離差別相而得自在。3無作(無願)門,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于叁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
修學者在得叁解脫的同時,還能得叁十七種道品,即: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天臺《六妙法門》研究(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