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是生活于未受到社會影響的“樂土”。李益在《送賈
秘校東歸寄振上人》詩結尾說:“爲向東州故人道,江淹已擬惠休詩”,將他比作江淹,將他的詩比作以靡麗著稱的湯惠休之詩,應該說是有根據的。
靈澈,《宋高僧傳》卷第十五有傳,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言之亦頗詳。今合二書而觀之,可知靈澈之生平大略56。靈澈元和十一年(816)卒,享年七十一歲,則應生于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會稽人,本姓湯氏,號靈澈,字澄源。早歲出家,但仍從嚴維學詩。嚴維卒,至吳興從釋皎然清晝遊學講藝,皎然將他介紹與包佶、李纾等當地文壇名流,聲譽轉盛。貞元年間,西遊京師名振天下。但卻遭到誣陷得罪,流放汀洲。不久,遇赦回原籍。元和十一年終于宣州開元寺。《 溪詩話》卷二雲:“靈澈有“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世傳以爲口實,凡語有及抽簪,即以此譏之。余謂矯飾罔人,固不足論,若出于至誠,時對知己,一吐心胸,何害?……其剛勁之操不少屈,所素守定故也。”57靈澈遭誣陷流放,不知是否因此類詩作被人傳爲口實之故。史無明文,姑錄以備考。
靈澈因與嚴維、皎然、包佶、李纾早有交往,故詩名早著。據《唐詩紀事》卷七十一所錄,當時文士如柳宗元、劉禹錫、權德輿、權載之、劉長卿、張祜、呂溫等均與他有詩唱和。陶靜靈澈不僅以詩聞名,其義學亦頗有成就。《宋高僧傳》本傳說:“澈公秉心立節,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無慚安、遠。複著有《律宗引源》二十一卷,爲缁流所歸。至于玄言道理,應接靡滯;風月之間,亦足以助君子之高興也。”
靈澈的義學受業于會稽雲門寺僧神邕。神邕本爲天臺五祖玄朗的弟子、六祖湛然的同門師兄弟。因神邕又曾就玄俨學四分律,獲得律學造詣,故靈澈受其影響,兼通律學,並寫出了《律宗引源》二十一卷。另外,據權德輿《酬靈澈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中“蓮花出水地無塵,中有南宗了義人”等句,靈澈似亦深解禅理,故被權“看作是南宗學人”。58靈澈的詩中亦有同時涉及天臺、律學、禅宗之語,如《初到汀州》雲:“禅室白雲去,故山明月秋”。《送道虔上人遊方》雲:“律儀通外學,詩思入雲關”。《天姥岑望天臺山》雲:“天臺衆峰外,華頂當寒空”。此中亦可窺其義學之域。
《全唐詩》卷八百十收靈澈詩十六首,殘句一,無與重出者。《全唐詩補編》補收其詩《雲門寺》59和《谪汀州》名句:“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兩者相加也不到十八篇。靈澈詩從整體上看,亦顯出當時僧詩的一般特點,內容多酬對贈答,全屬山寺風光,注意景物的精雕細刻和字句的錘煉。如爲劉禹錫所稱道的“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青蠅爲吊客,黃犬寄家書”等。權德輿稱“上人心冥空無而迹寄文字”,“
沿鏡中,靜得佳句,然後深入空寂,萬慮洗盡”。60但其詩不乏“清苦”之氣。倒是《聽莺歌》一詩透出某種生氣:
新莺傍檐曉更悲,孤音清冷啭素枝。口邊血出語未盡,豈是怨恨人不知?不食枯桑葚,不銜苦李花。偶然弄樞機,婉轉淩煙霞。衆雛飛鳴何局促,自觇遊蜂啄枯木。玄猿何事朝夜啼,白鹭長在汀洲宿。黑雕黃鶴豈不高,金籠玉鈎傷羽毛。叁江七澤去不得,風煙日暮生波濤。飛去來,莫上高城頭,莫下空園裏。城頭鸱鳥拾膻腥,空園燕雀爭泥滓。願當結舌含白雲,五月六月一聲不可聞。
這首詩可視爲以莺自喻的比體詩。從詩的內容看,應是靈澈流放汀州以後所作。詩中的怨憤和“願當結舌合白雲,五月六月一聲不可聞”的應世之策,也許算不得佛教中的高級境界,卻是詩人發自內心的聲音,也是一種抗爭。這在唐代僧詩和整個大曆詩壇都是難能可貴的。
四、皎然、貫休和齊己
《唐才子傳》卷叁在述道人靈一事迹之後“論”曰:
自齊梁以來,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猷、惠休、寶月之俦,馳騁文苑,沈淫藻思,奇章偉什,绮錯星陳,不爲寡矣。厥後喪亂,兵革相尋,缁素亦已狼籍,罕有入其流者。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風再作……佳句縱橫,不廢禅定,岩穴相迩,更唱疊酬,苦于叁峽猿,清同九臯鶴,不其偉與!與夫迷津畏途,埋玉世慮,蓄憤于心,發在篇詠者,未可同年而論矣。然道或淺深,價有輕重,未能悉采,其喬松于灌莽,野鶴于群雞者,有靈一、靈徹(澈)、皎然、清塞、無可、虛中、齊己、貫休八人,皆東南産秀,共出一時,已爲實錄。其或雖以多而寡稱,或著少而增價者,如惟審、護國、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廣宣、無本、修睦、無悶、太易、景雲、法振、棲白、隱巒、處默、卿雲、棲一、淡交、良義、若虛、雲表、昙域、子蘭、僧鸾、懷楚、惠標、可朋、懷浦、慕幽、善生、亞齊、尚顔、棲蟾、理瑩、歸乍、玄寶、惠侃、法宣、文秀、僧侃、清尚、智暹、滄浩、不特等四十五人,名既隱僻,事且微冥,今不複喋喋雲爾。61
辛文房將靈一、靈澈、皎然、清塞、無可、虛中、齊己、貫休八人,視爲唐代詩僧中成就之最者。靈一、靈澈二人我們于上節已論之。清塞,即周賀,字南卿。《唐詩紀事》卷七十六雲:“師東洛人,姓周氏。少從浮圖,法名清塞,遇姚合而返初,易名賀。初與賈長江、無可齊名。賀《哭柏嚴師》雲:“林徑西風急,林枝講杪余……”時島亦有詩雲:“苔覆石床新,師曾過幾春。……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時謂相侔雲。”清塞因還俗較早,曆代多不以詩僧目之。《全唐詩》、《全唐詩補編》皆只有周賀詩而無清塞詩,故此存而不論 62。無可,範陽人,俗姓賈,是“苦吟”詩人賈島的從弟,詩風詩名皆與賈島同。
他的《客中聞從兄島遊蒲绛因寄》雲:“遙遙行李心,蒼野入寒深。吟待黃河雪,眠聽绛郡砧。差期逢缺月,訪信出空林。何處孤燈下,只聞嘹唳禽。”《吊從兄島》詩雲:“盡日歎沈淪,孤高碣石人。詩名從蓋代,谪官竟終身。蜀集重編否?巴儀薄葬新。青門臨舊卷,欲見永無因。”充滿了深切的同情。姚合《送無可往越州》詩曰:“清晨相訪門前立,麻履方袍一少年。懶讀經文求作佛,願攻詩句覓成仙。”寫的是少年時的無可;李洞《贈可上人》詩雲:“寺前和鶴倚香格,月吐秋光到思鞷。將法傳來穿泱膅,把詩吟去入嵌岩。模糊疏卷煙岚滴,狼藉衣裳瀑布緘。不斷清風牙底嚼,無因內殿得名銜。”這則是寫的成年的“苦吟”詩人無可。無可詩的內容多屬酬答之作,風格清苦,講究文字的錘煉,仿佛是有意在模仿賈島,自己的特色並不突出。
虛中,《唐詩紀事》卷七十五雲:“虛中,宜春人也。遊潇湘山水,與齊己、尚顔、棲蟾爲詩友,住湘西粟城寺。潭州烏氏子希振侍中好事,每出迎,納于詩閣。虛中好燒火,煙昏彩翠,去後,又複粉飾。”63《全唐詩》卷八百四十八收虛中詩十四首又十二句,《全唐詩補編》(中)補收虛中詩一首又六句。今共得虛中存詩十五首十八句。虛中的這些作品,從完篇到殘句,一律爲五言;完篇皆是五律;爲酬對贈答之作,即楊升庵所謂“其詩不過五言,更無古體”,“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彼之視詩道也狹矣”,亦無甚特色。
在後人推崇的唐代詩僧靈一、靈澈、皎然、清塞、無可、虛中、齊己、貫休八人中,曆來認爲較有成就且留存作品最多的,當推皎然、齊己、貫休叁人。
(一)皎然
皎然,吳興人,俗姓謝,字晝或清晝,一般認爲他是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十世孫64。《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雲:“釋皎然,字晝,姓謝氏,長城人也。康樂侯十世孫也。幼負展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羁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即“守真”——引者)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極微矣。文章隽麗,時號爲釋門偉器哉!”但從現有史料來看,皎然不僅是一位詩僧,而且也是一位對佛理禅義有很深了悟的義學僧。《宋高僧傳》將他置于“雜科聲德”篇,可能因爲他並無義學著作傳世,而自唐以來多重其詩名之故。但實際上皎然對佛理的理解有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因而其經曆也可依其思想發展劃分爲叁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其中年谒禅祖之前。此時是皎然自幼年到成熟的時期。年青時,皎然的思想有一個由儒道入釋、由入世到出世的過程65。他正式出家的時間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後不久66。“登戒壇于靈隱戒壇守直(即守真)律師”,與清江爲同門。但此時的皎然在佛學和文學兩方面都已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即不肯專守一家之學。他在留心于篇什、吟詠情性之外,“並進子史經書,各臻其極”;對于佛學,他于律學之外,又“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這似乎也是守真門風67。
第二階段,是其中年谒禅祖至貞元五年(789)會前禦史中丞李洪之前。此時的皎然因谒諸禅祖而開始習禅。但由于他本律學出身,故其禅法不脫于律行。《宋高僧傳》本傳載:“貞元初,于溪東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禅道之意,而自誨之曰”雲雲,並且准備從此擱筆。即福琳《唐湖州杼山皎然傳》所謂“欲屏息詩道”。68正在此時,他遇見了李洪,他的思想進入了另一個層次。
第叁階段,是皎然一生的後期階段。此時皎然的思想已達到了“佛不遠人,即心而證;法無所著,觸境皆知”的境界69,詩風亦爲之一變70,一直到去世。
皎然的著作,今可知的有《儒釋交遊傳》及《內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文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叁卷、《詩議》一卷。《全唐詩》收皎然詩七卷486首,《全唐詩補編》共補詩五首並顔真卿《竹山連句題潘氏書堂》中的詩五句。二者合計得詩478首並二句。清編《全唐詩·集部·別集類》編有皎然詩集《杼山集》,其中僅《五言遙酬袁使君高暮春行縣報德寺見懷》一詩不見于清編《全唐詩》,其它…
《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高華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