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是生活于未受到社会影响的“乐土”。李益在《送贾
秘校东归寄振上人》诗结尾说:“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将他比作江淹,将他的诗比作以靡丽著称的汤惠休之诗,应该说是有根据的。
灵澈,《宋高僧传》卷第十五有传,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言之亦颇详。今合二书而观之,可知灵澈之生平大略56。灵澈元和十一年(816)卒,享年七十一岁,则应生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会稽人,本姓汤氏,号灵澈,字澄源。早岁出家,但仍从严维学诗。严维卒,至吴兴从释皎然清昼游学讲艺,皎然将他介绍与包佶、李纾等当地文坛名流,声誉转盛。贞元年间,西游京师名振天下。但却遭到诬陷得罪,流放汀洲。不久,遇赦回原籍。元和十一年终于宣州开元寺。《 溪诗话》卷二云:“灵澈有“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世传以为口实,凡语有及抽簪,即以此讥之。余谓矫饰罔人,固不足论,若出于至诚,时对知己,一吐心胸,何害?……其刚劲之操不少屈,所素守定故也。”57灵澈遭诬陷流放,不知是否因此类诗作被人传为口实之故。史无明文,姑录以备考。
灵澈因与严维、皎然、包佶、李纾早有交往,故诗名早着。据《唐诗纪事》卷七十一所录,当时文士如柳宗元、刘禹锡、权德舆、权载之、刘长卿、张祜、吕温等均与他有诗唱和。陶静灵澈不仅以诗闻名,其义学亦颇有成就。《宋高僧传》本传说:“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着有《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
灵澈的义学受业于会稽云门寺僧神邕。神邕本为天台五祖玄朗的弟子、六祖湛然的同门师兄弟。因神邕又曾就玄俨学四分律,获得律学造诣,故灵澈受其影响,兼通律学,并写出了《律宗引源》二十一卷。另外,据权德舆《酬灵澈上人以诗代书见寄》诗中“莲花出水地无尘,中有南宗了义人”等句,灵澈似亦深解禅理,故被权“看作是南宗学人”。58灵澈的诗中亦有同时涉及天台、律学、禅宗之语,如《初到汀州》云:“禅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送道虔上人游方》云:“律仪通外学,诗思入云关”。《天姥岑望天台山》云:“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此中亦可窥其义学之域。
《全唐诗》卷八百十收灵澈诗十六首,残句一,无与重出者。《全唐诗补编》补收其诗《云门寺》59和《谪汀州》名句:“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两者相加也不到十八篇。灵澈诗从整体上看,亦显出当时僧诗的一般特点,内容多酬对赠答,全属山寺风光,注意景物的精雕细刻和字句的锤炼。如为刘禹锡所称道的“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等。权德舆称“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
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尽”。60但其诗不乏“清苦”之气。倒是《听莺歌》一诗透出某种生气:
新莺傍檐晓更悲,孤音清冷啭素枝。口边血出语未尽,岂是怨恨人不知?不食枯桑葚,不衔苦李花。偶然弄枢机,婉转凌烟霞。众雏飞鸣何局促,自觇游蜂啄枯木。玄猿何事朝夜啼,白鹭长在汀洲宿。黑雕黄鹤岂不高,金笼玉钩伤羽毛。三江七泽去不得,风烟日暮生波涛。飞去来,莫上高城头,莫下空园里。城头鸱鸟拾膻腥,空园燕雀争泥滓。愿当结舌含白云,五月六月一声不可闻。
这首诗可视为以莺自喻的比体诗。从诗的内容看,应是灵澈流放汀州以后所作。诗中的怨愤和“愿当结舌合白云,五月六月一声不可闻”的应世之策,也许算不得佛教中的高级境界,却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也是一种抗争。这在唐代僧诗和整个大历诗坛都是难能可贵的。
四、皎然、贯休和齐己
《唐才子传》卷三在述道人灵一事迹之后“论”曰:
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猷、惠休、宝月之俦,驰骋文苑,沈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不为寡矣。厥后丧乱,兵革相寻,缁素亦已狼籍,罕有入其流者。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佳句纵横,不废禅定,岩穴相迩,更唱迭酬,苦于三峡猿,清同九皋鹤,不其伟与!与夫迷津畏途,埋玉世虑,蓄愤于心,发在篇咏者,未可同年而论矣。然道或浅深,价有轻重,未能悉采,其乔松于灌莽,野鹤于群鸡者,有灵一、灵彻(澈)、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产秀,共出一时,已为实录。其或虽以多而寡称,或着少而增价者,如惟审、护国、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广宣、无本、修睦、无闷、太易、景云、法振、栖白、隐峦、处默、卿云、栖一、淡交、良义、若虚、云表、昙域、子兰、僧鸾、怀楚、惠标、可朋、怀浦、慕幽、善生、亚齐、尚颜、栖蟾、理莹、归乍、玄宝、惠侃、法宣、文秀、僧侃、清尚、智暹、沧浩、不特等四十五人,名既隐僻,事且微冥,今不复喋喋云尔。61
辛文房将灵一、灵澈、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视为唐代诗僧中成就之最者。灵一、灵澈二人我们于上节已论之。清塞,即周贺,字南卿。《唐诗纪事》卷七十六云:“师东洛人,姓周氏。少从浮图,法名清塞,遇姚合而返初,易名贺。初与贾长江、无可齐名。贺《哭柏严师》云:“林径西风急,林枝讲杪余……”时岛亦有诗云:“苔覆石床新,师曾过几春。……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时谓相侔云。”清塞因还俗较早,历代多不以诗僧目之。《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皆只有周贺诗而无清塞诗,故此存而不论 62。无可,范阳人,俗姓贾,是“苦吟”诗人贾岛的从弟,诗风诗名皆与贾岛同。
他的《客中闻从兄岛游蒲绛因寄》云:“遥遥行李心,苍野入寒深。吟待黄河雪,眠听绛郡砧。差期逢缺月,访信出空林。何处孤灯下,只闻嘹唳禽。”《吊从兄岛》诗云:“尽日叹沉沦,孤高碣石人。诗名从盖代,谪官竟终身。蜀集重编否?巴仪薄葬新。青门临旧卷,欲见永无因。”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姚合《送无可往越州》诗曰:“清晨相访门前立,麻履方袍一少年。懒读经文求作佛,愿攻诗句觅成仙。”写的是少年时的无可;李洞《赠可上人》诗云:“寺前和鹤倚香格,月吐秋光到思鞷。将法传来穿泱膅,把诗吟去入嵌岩。模糊疏卷烟岚滴,狼藉衣裳瀑布缄。不断清风牙底嚼,无因内殿得名衔。”这则是写的成年的“苦吟”诗人无可。无可诗的内容多属酬答之作,风格清苦,讲究文字的锤炼,仿佛是有意在模仿贾岛,自己的特色并不突出。
虚中,《唐诗纪事》卷七十五云:“虚中,宜春人也。游潇湘山水,与齐己、尚颜、栖蟾为诗友,住湘西粟城寺。潭州乌氏子希振侍中好事,每出迎,纳于诗阁。虚中好烧火,烟昏彩翠,去后,又复粉饰。”63《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八收虚中诗十四首又十二句,《全唐诗补编》(中)补收虚中诗一首又六句。今共得虚中存诗十五首十八句。虚中的这些作品,从完篇到残句,一律为五言;完篇皆是五律;为酬对赠答之作,即杨升庵所谓“其诗不过五言,更无古体”,“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彼之视诗道也狭矣”,亦无甚特色。
在后人推崇的唐代诗僧灵一、灵澈、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中,历来认为较有成就且留存作品最多的,当推皎然、齐己、贯休三人。
(一)皎然
皎然,吴兴人,俗姓谢,字昼或清昼,一般认为他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十世孙64。《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云:“释皎然,字昼,姓谢氏,长城人也。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展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即“守真”——引者)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极微矣。文章隽丽,时号为释门伟器哉!”但从现有史料来看,皎然不仅是一位诗僧,而且也是一位对佛理禅义有很深了悟的义学僧。《宋高僧传》将他置于“杂科声德”篇,可能因为他并无义学著作传世,而自唐以来多重其诗名之故。但实际上皎然对佛理的理解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因而其经历也可依其思想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其中年谒禅祖之前。此时是皎然自幼年到成熟的时期。年青时,皎然的思想有一个由儒道入释、由入世到出世的过程65。他正式出家的时间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不久66。“登戒坛于灵隐戒坛守直(即守真)律师”,与清江为同门。但此时的皎然在佛学和文学两方面都已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不肯专守一家之学。他在留心于篇什、吟咏情性之外,“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对于佛学,他于律学之外,又“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这似乎也是守真门风67。
第二阶段,是其中年谒禅祖至贞元五年(789)会前御史中丞李洪之前。此时的皎然因谒诸禅祖而开始习禅。但由于他本律学出身,故其禅法不脱于律行。《宋高僧传》本传载:“贞元初,于溪东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道之意,而自诲之曰”云云,并且准备从此搁笔。即福琳《唐湖州杼山皎然传》所谓“欲屏息诗道”。68正在此时,他遇见了李洪,他的思想进入了另一个层次。
第三阶段,是皎然一生的后期阶段。此时皎然的思想已达到了“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法无所著,触境皆知”的境界69,诗风亦为之一变70,一直到去世。
皎然的著作,今可知的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文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诗议》一卷。《全唐诗》收皎然诗七卷486首,《全唐诗补编》共补诗五首并颜真卿《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中的诗五句。二者合计得诗478首并二句。清编《全唐诗·集部·别集类》编有皎然诗集《杼山集》,其中仅《五言遥酬袁使君高暮春行县报德寺见怀》一诗不见于清编《全唐诗》,其它…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