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括是准確的。方回稱其《夏日草堂作》詩“句句有味”,“實亦清麗”100。胡震亨賞其詩“清潤平淡,亦複高遠冷峻”101。盡管這些評論難免包含著評論者自己的癖好,因而可能存在溢美之辭,但卻也能反映出齊己詩的風格特征。
五、寒山詩和道世、良價、文偃、居遁的偈頌
唐代“詩僧”中産生了靈一、護國、清江、法振、皎然、靈澈、貫休、齊己等衆多很有成就的詩人,但是,如果就其在後世影響的廣泛而言,我以爲實應首推寒山詩和道世、良價、文偃、居遁的偈頌。
(一)寒山詩
寒山,世稱寒山子,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定爲武則天天授年間至德宗貞元年間。具體可定爲691-793年”。102關于寒山的生平,《太平廣記》、《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以及《天臺山志》、《天臺方外志》、《臺州府志》、《寒山寺志》等多種方志中都有不少記載,但據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說,“關于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比較可靠的只有兩件,都是宋以前的記載”。這兩件材料,一件是《續藏經》所載五代時風穴延沼詩作中的寒山詩句;另一件是《太平廣記》引《仙傳拾遺》的記載103。據寒山詩的內容和後人的研究,寒山的生平,大致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約爲691-743年,即武則天天授二年至唐玄宗天寶初年。這是寒山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基本上在長安度過。時值開元盛世,寒山也和大多數官宦出身的年輕人一樣,好劍書遊獵,博覽經史、文武兼修;而又熱衷功名、叁番五次地應舉,卻一事無成,弄得窮困潦倒。第二個階段,約爲743-775年,即唐玄宗天寶初年至代宗大曆初年。這是寒山來臺州始豐縣(後改爲唐興縣,在今浙江天臺西北)過亦農亦隱生活的時期。他的詩中有“琴書自相隨”和“投辇從賢婦,巾車有孝兒”之句,可見其生活是愉快的。第叁個階段,約爲790-793年,即唐代宗大曆初至德宗貞元初。此時的寒山因親朋寥落,妻亡子散而皈依佛門。但與一般佛教僧侶不同,他不僅徹底破除了對色身的羁絆,而且在哭笑叫罵中追求本我自性的真面目:他獨自一人,時而在石頭上塗詩,時而在山林中讀書,時而在寒岩上打坐,一直到死104。《宋高僧傳》卷十九《唐天臺山封幹師傳》附《寒山傳》說,寒山最後爲避太守闾丘胤的谒問而退入岩縫,“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迹”,神秘地消失了。
寒山詩《全唐詩》收錄311首,《全唐詩續補遺》卷二補錄其雜詩1首,《全唐詩續拾》卷十四再補2首,合計314首。也有學者認爲寒山佚詩較可信的實爲4首,則寒山詩合計應爲315首105。寒山的這些詩作,從內容來看,一般認爲可分爲兩種情況四個部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悟道成道之前的作品,一種是悟道成道之後的作品。悟道成道之前的作品爲一部分,悟道成道之後的作品可分爲叁部分:“一爲深奧的玄境詩”和“若幹對世俗諷喻的勸世詩”;“一爲透過玄悟而具體顯發出來的詠物抒情詩”;“再則有介于此二者之間,理趣與情趣互見的”詩作106。
寒山悟道成道之前的詩作,基本上屬于自敘身世之作。如他寫自己漫遊、應試以及隱居的生活雲:
出生叁十年,當(或曰應作“嘗”)遊千萬裏。行江青草舍,入塞紅塵起。
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叁十余,曾經四五選。囊裏無青
,箧中有黃絹。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
去年春鳥鳴,此時思弟兄。今年秋菊爛,此時思發生。渌水千裏咽,黃雲四面平。哀哉百年內,腸斷憶鹹京。
第一首詩寫自己青年時曾漫遊江南、塞北;第二首詩寫自己五次應試落榜而甚感慚愧;第叁首詩則寫自己到江南隱居之後對“鹹京”弟兄的思念。但悟道得道之後的寒山,生活與思想境界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已參透生活的變幻,進入到另一天地: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挂心頭。閑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據估計,寒山的此類詩在其現存作品中約占到叁分之一。寒山悟道之後,其詩或爲深奧禅境的抒寫,或爲諷谕勸世之作,如:
碧澗清泉水,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澗間。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閑。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自古多少聖,叮咛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真佛不肯認,置功唯受困。不知清淨心,便是法王印。
寒山的這類詩多運用禅典禅語,極富玄妙禅境,在中國禅學史和中國詩歌史上均有其重要地位。寒山詩有時又表現爲透過玄悟而具體顯發出來的詠物抒情詩,如:
歲去換愁年,春來物色鮮。山花笑渌水,岩岫舞青煙。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朋遊情未已,徹夜不能眠。
相喚采芙蓉,可憐清江裏。遊戲不覺暮,屢見狂風起。浪捧鴛鴦兒,波搖 子。此時居舟楫,浩蕩情無已。
鳥語情不堪,其時臥草
。櫻桃紅爍爍,楊柳正毵毵。旭日銜青嶂,晴雲洗碧潭。誰知出塵俗,馭上寒山南。
寒山的這些詩是“證得宇宙萬有只是一個全我,一切圓滿自足”。故其應景接物、抒情寫意,“一切都與行雲流水一樣流暢:日麗中天一樣有熱有力;月印千江一樣甯谧高妙,集真善美聖發而爲詩,這詩已無天上人間之別”。107寒山詩又或爲理趣與情趣互見之作。如: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溪長石磊磊,澗闊草蒙蒙。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高高孤頂山,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禅。
故有論者認爲,寒山的這類詩“深入禅之意境,吟此一曲歌,歌罷不知今夕何夕……是乃真禅也”,“較之唐代其它詩人對禅之體味,更進一層矣”108。
從藝術形式和風格方面來看,寒山詩一改以往“僧詩”多用五言律以寫應答酬對內容的舊習,而以自由的形式敘生平、抒真情、談禅理。這些作品語言通俗淺近而饒有余味。近代研究者多將其視爲白話文學或俗文學的代表,顯然是不夠的。有研究者指出,在寒山現存的310首詩中,有69首押平聲韻,單句詩平仄基本協調,對仗工整,其中完全符合粘對規則的有54首109。可見,寒山詩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白話文學或俗文學作品。寒山詩藝術形式與風格上的獨特風貌,必須也只能到佛教特別是禅宗中尋找原因:“寒山詩,特別是那些最能代表寒山特色的寒山詩,大幅度地改變了傳統詩歌的寫作方法,主要是使用類似偈頌、說理、訓喻的方法”,直接表現了“自性自悟,無證無修的禅思想”。110從某種意義上講,寒山其人其詩,可以說是唐詩由初盛唐走向中晚唐的橋梁,又是中國“雅文學”與“俗文學”、“廟堂文學”與“山林文學”結合的成功範例。
寒山詩在宋代曾廣泛流布,“並且對宋詩的發展産生過一定的影響”,寒山詩在宋代的知音不少111。至近代更受到重視,以至有人視其爲中國新詩的出路之一 112。而在日本和美國特別爲其學界和青年知識階層“披頭士”(The Beat Generation)所歡迎113。
與寒山同時的詩僧,還有拾得和豐幹二人,但其詩作數量既少,成就也遠不及寒山,故此不論。與寒山詩影響和水平均相當的,則是王梵志詩,只是王氏之名既不見于僧傳,其人其詩也更爲複雜,是否應列入僧詩曆來存在爭論,故此亦不予討論。
(二)道世、良價、文偃、居遁的偈頌
唐代詩僧中還有一部分以偈頌創作著名者,其中現存作品最多的爲道世、良價、文偃、居遁等四人。
道世,俗姓韓,字玄恽,伊阙人,避唐太宗諱以字行。《宋高僧傳》卷四《唐京師西明寺道世傳》雲:
釋道世,字玄恽,姓韓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爲京兆人焉。生且渥潤,漸而聰敏,俄厭衆沙,思參救義。二親鍾愛,遏絕其請,久而遂心,時年十二,于青龍寺出家……以爲古今綿代,製作多人,雖雅趣佳辭,無足于傳記。由是搴文囿之菁華,嗅大義之瞻蔔,以類編錄,號《法苑株林》,總一百篇,勒成十
,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前,各序別論,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檢括所知,如提綱焉,如舉領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總章元年畢軸。蘭臺郎李俨爲之都序。此文行之天下。又著《善惡報》及《信福論》共二十叁卷、《大小乘禅觀》及《大乘觀》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叁卷,十部都一百五十叁卷。世頗多著述,未測其終。
道世的著述雖多,但今天仍存世的只有《法苑株林》一百卷及《諸經要集》二十卷。《全唐詩》無道世詩,《全唐詩續拾》卷四補錄道世《頌六十叁首》。道世的這些“頌”,除“
骥資鞭策,蘭蕙伫熏風”一首錄自《諸經要集》之外,其余均出自《法苑珠林》。道世的這些“頌”,曆代都不將其視爲詩,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因爲這些“頌”原本不是先擬定詩題而作的“詩”,而是爲了一部書中的某篇某部內容而作的;二是因爲這些“頌”既是爲了一部書中的某篇某部的內容而作,那麼這些作品是否具有獨立性就頗存疑問。例如,我國古典小說中常常夾雜著許多詩詞,但通常並不將這些作品獨立出來,視爲小說作者的詩詞創作。
也許是由于道世生活在初唐時期114,禅門“文字禅”與“看話頭"的禅風——這種禅法善于“繞路說禅”、采用偈頌、詩歌等形式談禅尚未廣泛流傳。115道世的這些“頌”還帶有佛經中“頌”體的某些特征,如它重在敘說佛理、均附于散文體經文(契經、長頌)之末,用以詠贊散文的內容或引申該內容所蘊含的佛理。這就與佛經中的“應頌”或“重頌”的形式十分相似,顯示出明顯的摹擬佛典的痕迹。從風格上看,成熟的禅門偈…
《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高華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