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P8

  ..续本文上一页括是准确的。方回称其《夏日草堂作》诗“句句有味”,“实亦清丽”100。胡震亨赏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峻”101。尽管这些评论难免包含着评论者自己的癖好,因而可能存在溢美之辞,但却也能反映出齐己诗的风格特征。

  五、寒山诗和道世、良价、文偃、居遁的偈颂

  唐代“诗僧”中产生了灵一、护国、清江、法振、皎然、灵澈、贯休、齐己等众多很有成就的诗人,但是,如果就其在后世影响的广泛而言,我以为实应首推寒山诗和道世、良价、文偃、居遁的偈颂。

  (一)寒山诗

  寒山,世称寒山子,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定为武则天天授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具体可定为691-793年”。102关于寒山的生平,《太平广记》、《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以及《天台山志》、《天台方外志》、《台州府志》、《寒山寺志》等多种方志中都有不少记载,但据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说,“关于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比较可靠的只有两件,都是宋以前的记载”。这两件材料,一件是《续藏经》所载五代时风穴延沼诗作中的寒山诗句;另一件是《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的记载103。据寒山诗的内容和后人的研究,寒山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691-743年,即武则天天授二年至唐玄宗天宝初年。这是寒山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基本上在长安度过。时值开元盛世,寒山也和大多数官宦出身的年轻人一样,好剑书游猎,博览经史、文武兼修;而又热衷功名、三番五次地应举,却一事无成,弄得穷困潦倒。第二个阶段,约为743-775年,即唐玄宗天宝初年至代宗大历初年。这是寒山来台州始丰县(后改为唐兴县,在今浙江天台西北)过亦农亦隐生活的时期。他的诗中有“琴书自相随”和“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之句,可见其生活是愉快的。第三个阶段,约为790-793年,即唐代宗大历初至德宗贞元初。此时的寒山因亲朋寥落,妻亡子散而皈依佛门。但与一般佛教僧侣不同,他不仅彻底破除了对色身的羁绊,而且在哭笑叫骂中追求本我自性的真面目:他独自一人,时而在石头上涂诗,时而在山林中读书,时而在寒岩上打坐,一直到死104。《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天台山封干师传》附《寒山传》说,寒山最后为避太守闾丘胤的谒问而退入岩缝,“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神秘地消失了。

  寒山诗《全唐诗》收录311首,《全唐诗续补遗》卷二补录其杂诗1首,《全唐诗续拾》卷十四再补2首,合计314首。也有学者认为寒山佚诗较可信的实为4首,则寒山诗合计应为315首105。寒山的这些诗作,从内容来看,一般认为可分为两种情况四个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悟道成道之前的作品,一种是悟道成道之后的作品。悟道成道之前的作品为一部分,悟道成道之后的作品可分为三部分:“一为深奥的玄境诗”和“若干对世俗讽喻的劝世诗”;“一为透过玄悟而具体显发出来的咏物抒情诗”;“再则有介于此二者之间,理趣与情趣互见的”诗作106。

  寒山悟道成道之前的诗作,基本上属于自叙身世之作。如他写自己漫游、应试以及隐居的生活云:

  出生三十年,当(或曰应作“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舍,入塞红尘起。

  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

  ,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渌水千里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

  第一首诗写自己青年时曾漫游江南、塞北;第二首诗写自己五次应试落榜而甚感惭愧;第三首诗则写自己到江南隐居之后对“咸京”弟兄的思念。但悟道得道之后的寒山,生活与思想境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已参透生活的变幻,进入到另一天地: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据估计,寒山的此类诗在其现存作品中约占到三分之一。寒山悟道之后,其诗或为深奥禅境的抒写,或为讽谕劝世之作,如:

  碧涧清泉水,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涧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自古多少圣,叮咛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认,置功唯受困。不知清净心,便是法王印。

  寒山的这类诗多运用禅典禅语,极富玄妙禅境,在中国禅学史和中国诗歌史上均有其重要地位。寒山诗有时又表现为透过玄悟而具体显发出来的咏物抒情诗,如:

  岁去换愁年,春来物色鲜。山花笑渌水,岩岫舞青烟。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

  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游戏不觉暮,屡见狂风起。浪捧鸳鸯儿,波摇 子。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

  鸟语情不堪,其时卧草

  。樱桃红烁烁,杨柳正毵毵。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碧潭。谁知出尘俗,驭上寒山南。

  寒山的这些诗是“证得宇宙万有只是一个全我,一切圆满自足”。故其应景接物、抒情写意,“一切都与行云流水一样流畅:日丽中天一样有热有力;月印千江一样宁谧高妙,集真善美圣发而为诗,这诗已无天上人间之别”。107寒山诗又或为理趣与情趣互见之作。如: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高高孤顶山,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故有论者认为,寒山的这类诗“深入禅之意境,吟此一曲歌,歌罢不知今夕何夕……是乃真禅也”,“较之唐代其它诗人对禅之体味,更进一层矣”108。

  从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来看,寒山诗一改以往“僧诗”多用五言律以写应答酬对内容的旧习,而以自由的形式叙生平、抒真情、谈禅理。这些作品语言通俗浅近而饶有余味。近代研究者多将其视为白话文学或俗文学的代表,显然是不够的。有研究者指出,在寒山现存的310首诗中,有69首押平声韵,单句诗平仄基本协调,对仗工整,其中完全符合粘对规则的有54首109。可见,寒山诗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白话文学或俗文学作品。寒山诗艺术形式与风格上的独特风貌,必须也只能到佛教特别是禅宗中寻找原因:“寒山诗,特别是那些最能代表寒山特色的寒山诗,大幅度地改变了传统诗歌的写作方法,主要是使用类似偈颂、说理、训喻的方法”,直接表现了“自性自悟,无证无修的禅思想”。110从某种意义上讲,寒山其人其诗,可以说是唐诗由初盛唐走向中晚唐的桥梁,又是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庙堂文学”与“山林文学”结合的成功范例。

  寒山诗在宋代曾广泛流布,“并且对宋诗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寒山诗在宋代的知音不少111。至近代更受到重视,以至有人视其为中国新诗的出路之一 112。而在日本和美国特别为其学界和青年知识阶层“披头士”(The Beat Generation)所欢迎113。

  与寒山同时的诗僧,还有拾得和丰干二人,但其诗作数量既少,成就也远不及寒山,故此不论。与寒山诗影响和水平均相当的,则是王梵志诗,只是王氏之名既不见于僧传,其人其诗也更为复杂,是否应列入僧诗历来存在争论,故此亦不予讨论。

  (二)道世、良价、文偃、居遁的偈颂

  唐代诗僧中还有一部分以偈颂创作著名者,其中现存作品最多的为道世、良价、文偃、居遁等四人。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避唐太宗讳以字行。《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师西明寺道世传》云: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生且渥润,渐而聪敏,俄厌众沙,思参救义。二亲钟爱,遏绝其请,久而遂心,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法苑株林》,总一百篇,勒成十

  ,始从《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检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总章元年毕轴。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此文行之天下。又着《善恶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

  道世的著述虽多,但今天仍存世的只有《法苑株林》一百卷及《诸经要集》二十卷。《全唐诗》无道世诗,《全唐诗续拾》卷四补录道世《颂六十三首》。道世的这些“颂”,除“

  骥资鞭策,兰蕙伫熏风”一首录自《诸经要集》之外,其余均出自《法苑珠林》。道世的这些“颂”,历代都不将其视为诗,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这些“颂”原本不是先拟定诗题而作的“诗”,而是为了一部书中的某篇某部内容而作的;二是因为这些“颂”既是为了一部书中的某篇某部的内容而作,那么这些作品是否具有独立性就颇存疑问。例如,我国古典小说中常常夹杂着许多诗词,但通常并不将这些作品独立出来,视为小说作者的诗词创作。

  也许是由于道世生活在初唐时期114,禅门“文字禅”与“看话头"的禅风——这种禅法善于“绕路说禅”、采用偈颂、诗歌等形式谈禅尚未广泛流传。115道世的这些“颂”还带有佛经中“颂”体的某些特征,如它重在叙说佛理、均附于散文体经文(契经、长颂)之末,用以咏赞散文的内容或引申该内容所蕴含的佛理。这就与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的形式十分相似,显示出明显的摹拟佛典的痕迹。从风格上看,成熟的禅门偈…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