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頌對于語言的運用自然透脫、生動活潑、清通簡要,或兼而有之;有時還吟風弄月、風流倜傥。但道世的這些“頌”大多寫得比較拘謹,詩味顯得不足。只有少數“頌”較接近于詩,如《法苑珠林》卷七九《河海部》之頌雲:
玄言始開闡,雲霧上升天。垂下布,駛雲遍山園。百草俱滋茂,五谷皆熟田。自非慈福力,豈感樂豐年?
這裏,詩人將江海的形成與功德一一詠遍,但最後則將豐年之“樂”歸結爲“慈福力”,顯示出其作爲一個宗教徒的“頌”詩特色。但即使是此類並不十分出色的作品,在道世的整個“頌”詩中也只占很小的比例。
良價,《宋高僧傳》卷十二《唐洪州洞山良價傳》雲:
釋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孺從師于五泄山寺,年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遊方,見南泉禅師,深領玄契。續造雲岩,疑滯頓寢。大中末于斯豐山大行禅法,後盛化豫章南安洞山,即今筠州也。以鹹通十年已醜叁月……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六十叁,法臘四十二。
谥禅師曰悟本,塔號慧覺矣。
良價是南禅曹洞宗的開山祖師,《宋高僧傳》的記載似嫌簡略,不過後來禅宗的傳燈錄如《景德傳燈錄》、《禅林僧寶傳》、《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五家語錄》等,都收集了不少關于良價的資料,使我們能基本了解良價的生平和思想。
良價既是禅宗一派的創始人,自然以其禅學聞名,而不以詩立身。《全唐詩》無良價詩,《全唐詩續拾》卷叁十一據各種禅宗史料共補錄良價詩叁十六首。良價的這些作品中只有《新豐吟》《寶鏡叁昧歌》《心丹訣》幾篇以“歌”、“吟”、“訣”爲題者,其余皆以“頌”或“偈”名篇116。可見,他的詩和道世的相似,也基本上是偈頌體。
當然,良價的偈頌體詩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均與道世的“頌”有很大差別,有其自己的特點:
首先,良價的偈頌與其生平和禅學密切相關,而道世的“頌”乃另有頌詠對象,即其書中“長行”之內容。從良價現存偈頌來看,其內容大致可分爲兩類。一類是與其生平有關的,如《自誡》、《辭北堂頌二首》、《後寄北堂頌》、《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悟道偈》、《呈雲岩偈》、《答仰山頌》、《臨寂示頌》等。據史料及後人研究,良價是一位深具儒學素養的禅師,他既承認和崇尚儒家“天覆地載”一套教誨,又認識到存在著更具理論深度的佛理。因此,他的出家以及在此期創作的這些偈頌:“既是理性的、智慧的、又飽含著感性的、感情的因子”。117如《辭北堂頌二首》:
未了心源渡數春,翻嗟浮世漫逡巡。幾人得道空門裏,獨我淹留在世塵。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岩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常爲鄰。免幹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圓中真。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良價的另一類偈頌,是較純粹的宣揚其教理宗義的頌,包括《綱要頌》(“頌”亦作“偈”)、《五位君臣頌》、《功勳五位頌》、《王子(五位)頌》等。這些頌,有時也稱“偈”或“偈頌”,反映的是曹洞宗偏正回互、理事圓融的思想。如《五位君臣頌》雲:
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眼。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所謂“五位”,表示理(空)與事(色)之間可能存在的五種關系”,而“以君臣關系作譬喻,或即用以解釋君臣關系,就叫“君臣五位”。”118“君”“正”代表體、空、理、心性、絕對等,“偏”“臣”指用、色、事、相對等。《五燈會元》卷十叁《曹山本寂禅師》有雲:
師因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智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爲正位,臣爲偏位。君向臣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僧問:“如何是君”?師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曰:“如何是臣”?師曰:“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
如果說“偏正五位”是“就法而論事理之回互”的話,那麼,“君臣五位”、“功勳五位”、“王子五位”等,則主要是就修行上的淺深的五個關系或階段而言,可系統顯示佛教思想的不同層面、不同境界119。
從形式上來看,良價的偈頌已不再是佛典中的一種附屬文體,而是一種獨立的詩體。它的內容與任何契經或長行均無關系,是作者就日常經曆之事或所悟之理而發的吟詠。又由于作者堅持了一種原則,避免道破語中真意,反對直截了當的解釋,于是不能不用曲折的方法,即所謂繞路說禅的方法,使語帶玄昧,意義很費揣摩。另外,又由于得到《莊子》的啓發,良價的有些偈頌,如《五位君臣頌》“都講叁句,看成是叁關,用以試人、教人”120。良價所采用的這種形式和臨濟宗的“叁玄叁要”相類似,對後世禅師的“叁句”偈頌有重要影響。可以說良價的偈頌已是較純粹的中國佛教哲理詩。
文偃,俗姓張,浙江嘉興人,唐懿宗鹹通四年(864)生,卒于南漢隱帝幹佑二年(949)。文偃出于雪峰義存門下,但“其法系實屬百丈懷海”121。《五燈會元》卷十五“雪峰存禅師法嗣”《雲門文偃禅師》雲: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禅師,嘉興人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敏質生知,慧解天縱。及長,落發禀具于毗陵壇,侍澄數年,探窮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師次日上雪峰,峰才見便曰:“因甚麼到與麼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溫研積稔,密以宗印授焉。
文偃後又“出嶺,遍谒諸方”。最後領衆開雲門建寺,創立雲門宗。《全唐詩》無文偃詩,《全唐詩續拾》卷五十補錄其詩叁十首。這些詩中,除二十八首偈頌外,還有引自明人焦
《焦氏易林》卷八的《北邙行》詩一首。詩中悲歎人生“日月相催若流矢,貧富賢愚盡如此”的宿命,表達了“安得同遊常樂鄉,縱經劫火無生死”的願望。其勸人皈依佛教以超生死的旨趣是很明確的。
文偃傳世的偈頌有《十二時偈》、《宗脈頌》及《偈頌》十六首。《十二時偈》與良價的《君臣五位頌》、《功勳五位頌》相似,內容是用“繞路說禅”的方式,表現了雲門禅修行裏程中的不同層次或不同境界。如《半夜子偈》雲:
半夜子,命似懸絲猶未許。因緣契會刹那間,了了分明無一氣。
開始修禅時,“命如懸絲”,煩惱猶重,不可能契會因緣,故修禅者雖目標明確,仍無一絲生氣。直到最後時刻,即到了“人定亥”時方修到功德圓滿:
人定亥,莫把叁乘相匹配。要知此意現真宗,密密心心超叁昧。
此時,經過長久修練,習禅者已契會“真宗”,超越“叁乘”,達到了最高禅境。文偃的《宗脈頌》把“西天二十八祖”和中土十六祖都頌遍了,但又說“如有玄中客,但除入我山”。實際是把雲門宗看成當時的禅源。《偈頌》十六首應非一時所作,而是其平日示徒的禅機禅語。如其七雲:
玩古松高雲不齊,鴻
鶴抱幾年棲。剖
同時殊有異,羽張騰漢碧宵低。
文偃從眼前的“現量”說起,“古松”、“雲鶴”,當指“宗源”;“同時”、“有異”,在各人悟性不同;“羽張騰漢碧宵低”,既是對諸“利根”上器的贊賞,也可以看成其對門徒的希望。又如其十六首雲:
雲門顧鑒笑嘻嘻,擬議遭渠顧鑒咦。任是張良多智巧,到頭于是也難施。
據文偃的門人,朗州的德山緣密記載,雲門有“叁句語”:即“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122。“涵蓋乾坤”一句,緣密以頌解釋說:“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觀,頭頭總不傷。”這是要說明理事之間的關系。後兩句則重在揭示他的教化方法或者說他要求門人運用的思維方法,即不要被紛繁的現象或難題所迷惑,要明察秋毫,只求真理。文偃上面的《偈頌》第十六首,亦表達了類似的禅理。
從總體上看,文偃的偈頌雖仍很晦澀,但已較良價的《五位君臣頌》之類明快易懂。
居遁,俗姓郭,臨川南城人,屬洞山良價法嗣。《宋高僧傳》卷十叁《梁撫州疏山光仁傳》附《居遁傳》雲,十四歲出家,(後梁末帝)龍德叁年(923)九月十叁日歸寂123,“出世近四十余年”。124據此上推,居遁當生于唐懿宗鹹通十年(869)。《五燈會元》卷十叁“洞山良價禅師法嗣”《龍牙居遁禅師》說他早年參翠微,臨濟問“祖師意”時皆被打,後遇洞山“始悟厥旨,服勤八稔”。
《全唐詩》無居遁詩,《全唐詩續拾》卷四十八從宋釋子升、如佑編的《禅門諸祖師偈頌》中錄入其《偈頌》九十五首,又從《禅林僧寶傳》卷九《龍牙居遁禅師》中補錄一首,共得居遁《偈頌》九十六首。
居遁《偈頌》前有題名“南嶽齊己撰”的《序》,其言曰:
禅門所傳偈頌,自二十八祖止于六祖,已降則亡,厥後諸方老宿亦多爲之,蓋以吟暢玄旨也。非格外之學,莫將以名句擬議矣。洎鹹通初,有新豐、白崖二大師所作,多流散于禅林,雖體同于詩,厥旨非詩也。述者見之而爲撫掌乎!近有升龍牙之門者,編集師集,乞余序之。龍牙之嗣新豐也,凡托象寄妙,必含大意,猶夫骊含蚌胎,糑耀波底,誠捧玩味,但覺神慮澄蕩,如遊寥廓,皆不若文字之狀矣。且曰:魯仲尼與溫伯雪子,揚眉瞬目,何妨方語哉!乃爲之序雲耳。
作此《序》之齊己,活動于南唐…
《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高華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