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嚴經》中的“阿賴耶識”說
編輯:牛宏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大乘密嚴經》屬于大乘瑜伽系的經典之一,此經尤其對“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關系做了十分個性的闡述,提出阿賴耶識“性恒明潔”的思想和“藏即阿賴耶識”的說法,在唯識學說中別局一格。本文依照《大乘密嚴經》中各品的論述,對有關“阿賴耶識”的思想觀點做了一番梳理和分析,總結其思想特性的表現及其影響。
關 鍵 詞:《大乘密嚴經》 阿賴耶識 如來藏
作者簡介:四川大學2002級宗教學博士研究生。
《大乘密嚴經》,又稱《密嚴經》或《厚嚴經》。大致可判定爲3-4世紀開始在印度流傳,中國唐代有兩位譯師先後將其譯成漢本:一爲地婆诃羅;一爲不空(705-774)。兩個譯本,內容大部分相同。不空譯本爲五字偈言體,譯經語言較爲通暢,頗符漢語習慣;然地婆本似乎較爲流行,唐代著名高僧法藏(643-712)依地婆本作了注疏(現今流傳的法藏疏本缺卷一、卷二)。此經的藏譯本,名爲《聖厚密莊嚴說大乘的經》,共四卷九品,末尾不全,是由印度論師姿納迷紮、希蘭陀羅菩提和西藏譯師智軍由梵譯藏,現存于德格版的《藏文大藏經》中1。
《大乘密嚴經》屬于大乘瑜伽系的經典之一,此經論述獨具特色,尤其對“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關系做出了十分個性的闡述,在唯識學說中別局一格。《大乘密嚴經》的地婆譯本共分爲十卷八品(不空譯本品名與之大致相同),本文依照《大乘密嚴經》中各品的論述,特別對有關“阿賴耶識”的思想觀點做一番梳理和分析,旨在能淺顯勾勒出《大乘密嚴經》中“阿賴耶識”說的思想特性,以冀方家指正。
一、辨察各品中有關“阿賴耶識”的論述
1、密嚴會品(密嚴道場品)中的“如來”法性
此是首品,也稱序品。品中首先介紹了密嚴佛國的殊勝和佛與諸菩薩問答的場景,其中,以金剛藏菩薩向佛請問佛覺的第一義境的問答作爲全品的核心議題,佛在解答中表述出了十分重要的“如來常性”的思想,由此而修習,終入密嚴佛國境界。那麼,本品的“如來藏”思想是如何展開及論述的呢?
金剛藏菩薩向佛請問:“世尊,佛菩提者,是何句義?所覺是何?請說第一義境,示法性佛。”2對“第一義境”的追問,意味著是有關對佛性本體的真理思考,由此也表明了此經的主題意旨。佛對此問的解答,是以對“如來”(即指佛體)的論述展開的,首先佛反問:“爲色是如來耶?異色是如來乎?”而在蘊、界、處內外遍尋不見後,以智定意,審谛觀察,得出:“如來者,常法身故”。點出如來具有“常”的本性,是此經的一個基本觀點,但此一“常”性,並非我們一般意義所認識的真常性,且看以下的論述,佛又指出“如來非蘊,亦不異蘊,非依蘊,非不依蘊,非生非滅,非智非不智,非根非境”。此處是用中觀破兩邊的思維方法,來反證如來的本性,在詳細予以論證後,更進一步提出:“如來常住恒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界,亦名法界”。由如來的“常”性,指出如來與如來藏、涅槃、法界間的同一關系,此又爲對如來“常”性思想的延伸。
如來既出世,又不出世間,無法把握,而重要的是應把握此性常住,此性即爲法住性,也稱法尼夜摩性。尼夜摩是指“後有諸惡,此皆離故。又此叁昧,能決定除後有諸惡,以如是義,名尼夜摩”。此法性遠離諸惡,並在定中能決定除去後有諸惡,隱含說明此法性是本具的、清淨的,有決定除惡的能動性和作用。
最後指出諸菩薩(若)開顯如來,……(就能)資用如來廣大威德,……(就能)而恒依止密嚴佛國。……(此如來)譬如空月,影遍衆水。……(若)如來變化事畢,住于真身晦而不現。此如來性既是菩薩修行的要道,又喻其含普遍性和同一性,並具有隱藏的特性等。接下來在本品佛所說的偈言中更是對如來法性,予以詳實的闡明。
總之,在本品中雖沒有看到對阿賴耶識的直接論述,但對如來法性的解證,奠定了本經的思想基調,爲以下諸品中暗合阿賴耶識思想的微妙關系打下了基礎。
2、妙身生品(入密嚴微妙身生品)中的“阿賴耶識性恒明潔”
此品以如來藏菩薩與諸菩薩討論如何獲得密嚴妙身境界爲主要內容。如來藏菩薩爲此修行提出了叁個步驟,即:“先應決了諸分別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諸分別;一切世間是分別見,見世間體,即于所緣而得叁昧。”在此以“決了諸分別境是心之相”來“舍諸分別”,從而“見世間體”,那麼如何 “決了諸分別境是心之相”,是一個必然要闡明的問題。此中逐步提出了阿賴耶識的概念和體性。
本品在談到“意與意識,及余諸識相續而轉”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阿賴耶識在于世間,亦複如是。無始習氣,猶如瀑流,爲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恒無斷絕。”此處是全經首次提出“阿賴耶識”,似乎是作爲一常用概念來應用,此旨在說明阿賴耶識與諸識都是“恒無斷絕”的,並與習氣、境界相關連,以瀑流、浪、風來比喻習氣、境界、諸識間的微妙關系。
接下來本品進一步論證十分重要的阿賴耶識的體性思想,提出“阿賴耶識雖與能熏(指末那識),及諸心法,乃至一切染淨種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潔”。說阿賴耶識性恒明潔,爲何呢?接下來就說:“如來種姓,應知亦然。定不定別,體常清淨”,是由于如來體常清淨。並比喻爲“如海常住,波潮轉移”,因此阿賴耶識亦複如是,最後總結爲“諸地漸修,下中上別,舍諸雜染,而得明現”。此處用印度傳統非常嚴謹的宗、因、喻、合、結五作支因明法來論證阿賴耶識的體性——性恒明潔,點出了阿賴耶識和如來常性的關系,做了巧妙的結合和論證,成爲本經十分鮮明突出的阿賴耶識清淨的思想觀點。
在提出了阿賴耶識的概念和體性的思想後,諸菩薩問難佛法的討論逐步推向了核心問題——衆菩薩請問金剛藏,“願爲我說一切世間若幹色像,誰之所作?如何而作?爲誰惑亂?爲有住耶?”這一系列問題直接牽涉到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誰爲第一性的關鍵所在,“善爲演說諸法心相”的金剛藏菩薩,直接回答說:“世間衆色像,不從能作生,……亦複非無有,能持世間因,所謂阿賴耶,第八丈夫識。”能持世間因者,是阿賴耶識。但阿賴耶識實際上是非能做所做,非有亦非無,是內智之所證,與諸世間是非一非異的關系,用中觀破二邊的辯證法,來敘述阿賴耶識和衆色相間的關系。但此處是用藏識的名稱來論述的,如:“藏識持于世,猶如線貫珠”、“藏識與諸界,共力無不成”、“藏識亦如是,不離自他身”、“藏識亦如是,蘊藏諸習氣”、“藏識住于身,攝藏諸種子”、“藏識亦複然,衆境之所依”。此處用藏識旨在表現出與世間的能持、共力、不離等關系以及所具有的蘊藏、攝藏、所依等功能,所以我們說此處的藏識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只不過用藏識的名稱來強調了阿賴耶識攝藏的功能和用途。
通過層層的論述,最後點明本品的旨意是在于了解通達“是心之境界,普遍于叁有”以及“久修觀心者,而能善通達,內外諸世間,一切唯心現”的中心思想,表明了鮮明的唯識思想。此處的“心”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的代名稱。本品是在論述如何獲得密嚴妙身的討論中,提出了通達阿賴耶識的體性和證得“一切爲心現”是關鍵步驟,並進一步從多方面以藏識的名稱來論述阿賴耶識的功能和作用。
3、胎生品(胎藏生品)中的“調心”
本品主要講胎生的劣弱之身來對比上品中的密嚴妙身,並簡明扼要指出由胎生身轉爲密嚴妙身的修行路徑和方法。首先說明胎生身的所因成法是屬于輪回諸趣,而生密嚴妙身是永得解脫生死險趣的;其次,在如何轉爲密嚴妙身中共說出叁法:一智者通過聞、思、修,離諸分別,而來住此密嚴佛國;二若能了達無明愛業,悉滅無余,斯人即生密嚴佛土;叁若欲生于密嚴佛國,常當住此真實叁昧。此真實叁昧是指在住叁昧中“善調其心,離能所取”。總之,本品在對比胎身與妙身的區別並指出轉化之徑時,著重強調“調心”的重要性,顯出其鮮明的唯識色彩。
4、顯示自作品(自作境界品)中的“根本心”
關于本品主旨,法藏大師在疏中說:“何故此品來者?上明妙生,及以胎生,可欣可厭。如是二法,唯一心作,離心無法。欲現唯識甚深道理,故此文來”3。此品是要顯示唯識的甚深道理,甚深者在何?此品開宗便明:“天主,心有八種,或複有九,與無明俱爲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爲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在主張萬物唯心現的基礎上,強調根本心堅固不動,便是本品唯識思想中的甚深道理。
如何解釋根本心的由來呢?本品依然是援引了序品中的如來法性思想來論述。如講到“天主,世界因緣,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壞滅,從于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緣起。唯有如來,離諸因緣”。先指明世界皆因緣起,接著話題下陡然拿出如來一例是超脫因緣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講了如來的特性後,點出“天主,密嚴佛土,是諸如來解脫之處,從智定得”。原來如來的藏身之處在密嚴佛土之中,因此,密嚴中人“無有眷屬生死之患,其心不爲諸業習氣所染著”,而密嚴佛土也是“轉依識,超分別心,非諸妄情所行之境”。在此點明了超業力和轉識的修行命題。
在獲取根本心的具體修行指導中,本品多處宣講“一切凡夫迷于世間,爲業非業,我今當說業非業義,令諸定者獲于安樂”。對于業見,要求修行之人采取的是“定者應觀察,世間唯積聚,若業若非業,于此勿思維”的超然態度。而且認爲“業性甚微隱,密嚴者能見,修行觀行人,不…
《《大乘密嚴經》中的“阿賴耶識”說(牛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