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相品》虛妄分別淺探
編輯:釋聖欽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是根據《辨中邊論·相品》的兩首偈頌,來探討虛妄分別之要義。首先概述《相品》之重要地位,及本品安立虛妄分別與空之要義;其次論述虛妄分別之性質,說明只有認識到虛妄分別非有非無之特質,方能建立起世出世間之染淨因果;接著通過虛妄與叁性關系的分別論述,勾勒出吾人所處之現象界與真實世界的整體的輪廓,說明虛妄分別之二取性永無所有、畢竟是空;現象界本就存在于真實界之中,真實界即蘊涵在現象界裏,也就是虛妄分別與圓成實空性二者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令吾人認識到空性的真理,其實就存在于一切諸法當中,離吾人並不遙遠。由此說明通達本品依虛妄分別爲中心,所建立起的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觀對吾人修學佛法、悟入諸法實相、轉染成淨之重大意義。
關鍵詞:虛妄分別二取空叁性
作者簡介:釋聖欽,閩南佛學院2005屆研究生。
《辨中邊論》是唯識宗的重要依據論典之一,由偈頌和長行兩部分組成,分別由彌勒菩薩和世親菩薩所造。作爲初期大乘瑜伽論典,本論首要關心的即是中道實相的問題,故本論乃是一部遍遣邊見邪執、彰顯圓滿唯識中道義理的寶典。即其主旨就是要清楚劃分中道與邊見,以開顯唯識之中道觀。此外,亦有談論到依循中道之修行以及所證之果等問題,告訴吾人,修行和證果必以正確地掌握中道的義理爲基礎,故明確地開顯唯識中道觀就是本論的旨趣。
而要想對本論的唯識中道觀達到明確的理解,必須得把握住論中的幾個核心概念,也就是虛妄分別、二取、空等。因此,本文將就其中最關鍵的概念——虛妄分別作一淺探。因爲在本論《相品》中,論主是以虛妄分別爲中心,廣論虛妄分別和空性的概念,並由虛妄分別和空性二者的關系建構出叁性思想,從而建立起了圓滿的唯識中道觀;又通過對本論的學習可知,二取可以說就是代表著現象世界,即世間;空也可以說就是代表著超越的清淨世界,即出世間。而虛妄分別就是聯系著兩方面的關鍵紐帶,故深入探討虛妄分別對吾人能達到處中修學轉染成淨具有重大意義。一、本論《相品》地位及其重要性
(一)《相品》大意
本論《相品》共有二十二個偈頌,主要是依叁性來辨明一切有爲與無爲、雜染與清淨的諸法的體相。初十一頌是辨虛妄分別,依九相诠妄以立染,顯虛妄分別之有。如釋論說:“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叁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後十一頌辨圓成實,依五門诠空以立淨,顯有所知空性。如頌說:“諸相、及異門,義、差別成立;應知二空性,略說唯由此。"染淨相是一切相的根本所依,故本品所闡之虛妄唯識相的依他起與真實的空性,對吾人正觀諸法實相、了境不謬、依中道觀起行等皆具有重大意義,故本論將《相品》居于首位辨別,並且本品也是整個《辨中邊論》中最關鍵的一品,在本論中地位極其重要。
(二)本品安立虛妄分別及空的重要性
本品所安立虛妄分別可謂具有重大意義,即論主借用虛妄分別的概念爲唯識立義,從而建構起了唯識總的思想體系。論中極力強調虛妄分別是有的,亦爲後人認定唯識學派就是有宗之旗幟,奠定了功不可沒的基礎。而其空性的設立,乃論主爲瑜伽行派的中道思想作鋪墊,是爲有宗的有作平衡調和的作用,讓有宗不至于落入執有之邊見,期能走向中道之路,此亦是空性在唯識思想上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初期瑜伽大乘不共法的重要資料。
(叁)本品第二、叁頌的重要地位
又本論所辨的中道義理貫徹于全論的各品之中,但最扼要而重點辨明的即是《相品》中的第二、叁頌。頌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頌文雖然只有八句,照世親菩薩論中所釋,此兩頌是顯示虛妄分別的有相、無相兩方面,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其指出了現象世界的本質,以及將空、二取和虛妄分別關聯起來,由此不單可令吾人見到虛妄分別本身的意義,更可知道它在世間和出世間的作用和所處的重要位置。
又此二頌已對本論所诠辨的中道義理作了透徹地辨明,而且成爲後期法相宗諸論師們闡述中道義理的原則性的根據。故這兩個頌文,在法相唯識學的典籍中和法相唯識學的理論體系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若學人能通過論文的精神把握此二頌的意義,即可把握住本論所辨中邊之義理。
二、虛妄分別之性質
(一)虛妄分別與識的關系
關于虛妄分別的性質,本論《相品》第八頌有雲:“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 《成唯識論》卷八中亦雲:“有漏心等,不證實故,一切皆名虛妄分別。”〔1〕由此可知,虛妄分別就是妄識,妄識的存在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心和心所。而心是了別總相,心所了別總相和別相。衆所周知,唯識宗是以五位百法來歸納一切法,百法不離識,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和無爲,此五位百法分別是識的自體、識的相應、識所變、識的分位和識的真實性。而這些又都屬于虛妄分別的分位差別相,因此,虛妄分別可以說是攝盡一切諸法,將一切法高度概括爲心和心所兩種,以心爲主,心所爲輔。亦即是作爲識的自性,站在唯識的立場,此虛妄也分別擔負了宇宙一切法的緣起流轉,亦即一切法之所以能夠影現須依賴于虛妄分別。因此說,虛妄分別是本論描述心識的性質,並藉此交代世間萬法的存在的根本命題。
(二)虛妄分別有而非真
1、虛妄分別有
上文所雲,虛妄分別就是妄識,那麼虛妄分別的妄識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呢?本論告訴我們“虛妄分別有"。也就是說,妄識作爲緣起的現象是有的,妄識的有又是如何表現的呢?當妄識活動時,以見分和相分兩種形態出現。見分是似能取,相分似所取。這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是有的,因爲這能分別的妄識,雖然是依因托緣而生起的依他起法,但有體有用,能分別取境,能生起計執,故說它是有。而此有漏的心心所法乃屬于染分依他,如其顯現生起,非真非實,故說它是虛;是顛倒錯亂,故說它是妄;因此總說叁界有漏心心所是虛妄分別。此虛妄分別雖是顛倒錯亂、顯現非真,但有其幻相體用,非如妄情所計虛妄分別的識上,能取的實我,及所取的實法如龜毛兔角體用俱無,故頌雲“虛妄分別有"。
2、依虛妄分別辨無相
本論認爲妄識以虛妄分別爲性,其起分別時必須有所分別的對象(境)和能分別的識,兩者和合,才能成其爲分別,所以識有見、相兩分。但是二分渾然一體,總唯是識,非離識有實鏡爲所取,亦非離鏡有實識爲能取,故論雲二取是空。然而二取的空性即是識之本性,與實相互融而同是有法,唯有依識的似二分而妄執爲實有的能、所取才是空無,故此論特爲顯示“于此二都無”。而吾人想要徹底了知二取空,還必須深達唯識無境與萬法唯識之理,以令吾人通達二空之所由。
(1)唯識無境:《辨中邊論》頌雲:“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此頌顯示境由識變,而能變境之識有叁,即唯識宗所言之叁能變:一是第八阿賴耶識,也就是根本識;二是第七末耶識;叁是前六轉識,也就是了別境識,第八阿賴耶識含藏諸法種子,即“功能差別"。在其活動時,由內可以變現似所取的自根身。有情之間,其身的扶根塵,亦可以互變。此識由外可以變現似所取的器界(大自然界),爲有情所依。因此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主要是第八識所變。第七末耶識依第八識中自種即八識現行而生,又轉過來,緣第八見分,此識恒與我癡等四煩惱相應,愛執第八識爲自內我。而前六識生時,是依第八識所變的色境爲本質,而隨其所應各別變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自所緣境。此六識了別境相極爲粗顯,與第八、第七兩識了境微細有所不同,故特名了別境識。此即頌中“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之義。諸識所變的境相,是識相分,故似境而實非境,所以頌言:“此境實非有",即無實境爲所取,故亦無實識爲能取。如《成唯識論》雲:“即無識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此正是顯示頌中“境無故識無"之義。由此唯識無境的道理,可以令吾人更能深刻的了知能、所二取徹底是空之義理。
(2)萬法唯識:所謂萬法唯識者,《瑜伽師地論·抉擇分》說:“相由識生,亦由先分別起。"此顯一切諸法,皆由內識分別執著所引生,同時也意味著由內因緣生一切法,而成萬法唯識義。內因緣,也就是能生諸法的因緣皆不離識而有的如幻諸法,是非識外別有的實法。諸識以虛妄分別爲性,有妄分別既有顛倒妄想執著,而又特別表現在第六、第七兩識上。此二識緣識所變似境,又是與無明邪見等的煩惱相應時,便妄執爲有實外境,即執有種種實我、實法。由于我法分別的熏習,即有二取習氣。執境爲實,而起惑造業,由業熏習,便有業習氣。習氣即種子,是升起一切現行法之因;現行諸法有助生的功用,是生起諸法的緣。由此內因緣力能生一切,而萬法唯識之理即成。諸識之生,即以本識中自所熏種爲因,余種所生之現法爲緣而生。其所變境,亦是隨一部分二取習氣及某些現法爲因爲緣的勢力而變現。從因緣生的法隨因緣生滅,隨因緣有無,隨因緣變異,不但無實體,亦且無定相,何況法由內因緣生,即是以妄引妄、以幻生幻,而無一實法可得。故識由緣生,生空無性;境由識變,如幻無性,而實境,實識皆不可得。所以能、所二取畢竟是空。
綜上可知,通過識從緣生和境由識變可以說明一切有爲法如幻非真,不是全無,亦非實有。也就是似二取即似我、似法的似外境,如水月、陽焰,有而非真;似二…
《《辨中邊論·相品》虛妄分別淺探(釋聖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