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相品》虚妄分别浅探(释圣钦)

  《辨中边论·相品》虚妄分别浅探

  编辑:释圣钦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根据《辨中边论·相品》的两首偈颂,来探讨虚妄分别之要义。首先概述《相品》之重要地位,及本品安立虚妄分别与空之要义;其次论述虚妄分别之性质,说明只有认识到虚妄分别非有非无之特质,方能建立起世出世间之染净因果;接着通过虚妄与三性关系的分别论述,勾勒出吾人所处之现象界与真实世界的整体的轮廓,说明虚妄分别之二取性永无所有、毕竟是空;现象界本就存在于真实界之中,真实界即蕴涵在现象界里,也就是虚妄分别与圆成实空性二者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令吾人认识到空性的真理,其实就存在于一切诸法当中,离吾人并不遥远。由此说明通达本品依虚妄分别为中心,所建立起的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观对吾人修学佛法、悟入诸法实相、转染成净之重大意义。

  关键词:虚妄分别二取空三性

  作者简介:释圣钦,闽南佛学院2005届研究生。

  《辨中边论》是唯识宗的重要依据论典之一,由偈颂和长行两部分组成,分别由弥勒菩萨和世亲菩萨所造。作为初期大乘瑜伽论典,本论首要关心的即是中道实相的问题,故本论乃是一部遍遣边见邪执、彰显圆满唯识中道义理的宝典。即其主旨就是要清楚划分中道与边见,以开显唯识之中道观。此外,亦有谈论到依循中道之修行以及所证之果等问题,告诉吾人,修行和证果必以正确地掌握中道的义理为基础,故明确地开显唯识中道观就是本论的旨趣。

  而要想对本论的唯识中道观达到明确的理解,必须得把握住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也就是虚妄分别、二取、空等。因此,本文将就其中最关键的概念——虚妄分别作一浅探。因为在本论《相品》中,论主是以虚妄分别为中心,广论虚妄分别和空性的概念,并由虚妄分别和空性二者的关系建构出三性思想,从而建立起了圆满的唯识中道观;又通过对本论的学习可知,二取可以说就是代表着现象世界,即世间;空也可以说就是代表着超越的清净世界,即出世间。而虚妄分别就是联系着两方面的关键纽带,故深入探讨虚妄分别对吾人能达到处中修学转染成净具有重大意义。一、本论《相品》地位及其重要性

  (一)《相品》大意

  本论《相品》共有二十二个偈颂,主要是依三性来辨明一切有为与无为、杂染与清净的诸法的体相。初十一颂是辨虚妄分别,依九相诠妄以立染,显虚妄分别之有。如释论说:“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后十一颂辨圆成实,依五门诠空以立净,显有所知空性。如颂说:“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染净相是一切相的根本所依,故本品所阐之虚妄唯识相的依他起与真实的空性,对吾人正观诸法实相、了境不谬、依中道观起行等皆具有重大意义,故本论将《相品》居于首位辨别,并且本品也是整个《辨中边论》中最关键的一品,在本论中地位极其重要。

  (二)本品安立虚妄分别及空的重要性

  本品所安立虚妄分别可谓具有重大意义,即论主借用虚妄分别的概念为唯识立义,从而建构起了唯识总的思想体系。论中极力强调虚妄分别是有的,亦为后人认定唯识学派就是有宗之旗帜,奠定了功不可没的基础。而其空性的设立,乃论主为瑜伽行派的中道思想作铺垫,是为有宗的有作平衡调和的作用,让有宗不至于落入执有之边见,期能走向中道之路,此亦是空性在唯识思想上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初期瑜伽大乘不共法的重要资料。

  (三)本品第二、三颂的重要地位

  又本论所辨的中道义理贯彻于全论的各品之中,但最扼要而重点辨明的即是《相品》中的第二、三颂。颂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颂文虽然只有八句,照世亲菩萨论中所释,此两颂是显示虚妄分别的有相、无相两方面,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其指出了现象世界的本质,以及将空、二取和虚妄分别关联起来,由此不单可令吾人见到虚妄分别本身的意义,更可知道它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作用和所处的重要位置。

  又此二颂已对本论所诠辨的中道义理作了透彻地辨明,而且成为后期法相宗诸论师们阐述中道义理的原则性的根据。故这两个颂文,在法相唯识学的典籍中和法相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若学人能通过论文的精神把握此二颂的意义,即可把握住本论所辨中边之义理。

  二、虚妄分别之性质

  (一)虚妄分别与识的关系

  关于虚妄分别的性质,本论《相品》第八颂有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成唯识论》卷八中亦云:“有漏心等,不证实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别。”〔1〕由此可知,虚妄分别就是妄识,妄识的存在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心和心所。而心是了别总相,心所了别总相和别相。众所周知,唯识宗是以五位百法来归纳一切法,百法不离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和无为,此五位百法分别是识的自体、识的相应、识所变、识的分位和识的真实性。而这些又都属于虚妄分别的分位差别相,因此,虚妄分别可以说是摄尽一切诸法,将一切法高度概括为心和心所两种,以心为主,心所为辅。亦即是作为识的自性,站在唯识的立场,此虚妄也分别担负了宇宙一切法的缘起流转,亦即一切法之所以能够影现须依赖于虚妄分别。因此说,虚妄分别是本论描述心识的性质,并藉此交代世间万法的存在的根本命题。

  (二)虚妄分别有而非真

  1、虚妄分别有

  上文所云,虚妄分别就是妄识,那么虚妄分别的妄识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本论告诉我们“虚妄分别有"。也就是说,妄识作为缘起的现象是有的,妄识的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当妄识活动时,以见分和相分两种形态出现。见分是似能取,相分似所取。这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是有的,因为这能分别的妄识,虽然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依他起法,但有体有用,能分别取境,能生起计执,故说它是有。而此有漏的心心所法乃属于染分依他,如其显现生起,非真非实,故说它是虚;是颠倒错乱,故说它是妄;因此总说三界有漏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此虚妄分别虽是颠倒错乱、显现非真,但有其幻相体用,非如妄情所计虚妄分别的识上,能取的实我,及所取的实法如龟毛兔角体用俱无,故颂云“虚妄分别有"。

  2、依虚妄分别辨无相

  本论认为妄识以虚妄分别为性,其起分别时必须有所分别的对象(境)和能分别的识,两者和合,才能成其为分别,所以识有见、相两分。但是二分浑然一体,总唯是识,非离识有实镜为所取,亦非离镜有实识为能取,故论云二取是空。然而二取的空性即是识之本性,与实相互融而同是有法,唯有依识的似二分而妄执为实有的能、所取才是空无,故此论特为显示“于此二都无”。而吾人想要彻底了知二取空,还必须深达唯识无境与万法唯识之理,以令吾人通达二空之所由。

  (1)唯识无境:《辨中边论》颂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此颂显示境由识变,而能变境之识有三,即唯识宗所言之三能变:一是第八阿赖耶识,也就是根本识;二是第七末耶识;三是前六转识,也就是了别境识,第八阿赖耶识含藏诸法种子,即“功能差别"。在其活动时,由内可以变现似所取的自根身。有情之间,其身的扶根尘,亦可以互变。此识由外可以变现似所取的器界(大自然界),为有情所依。因此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主要是第八识所变。第七末耶识依第八识中自种即八识现行而生,又转过来,缘第八见分,此识恒与我痴等四烦恼相应,爱执第八识为自内我。而前六识生时,是依第八识所变的色境为本质,而随其所应各别变似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自所缘境。此六识了别境相极为粗显,与第八、第七两识了境微细有所不同,故特名了别境识。此即颂中“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之义。诸识所变的境相,是识相分,故似境而实非境,所以颂言:“此境实非有",即无实境为所取,故亦无实识为能取。如《成唯识论》云:“即无识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此正是显示颂中“境无故识无"之义。由此唯识无境的道理,可以令吾人更能深刻的了知能、所二取彻底是空之义理。

  (2)万法唯识:所谓万法唯识者,《瑜伽师地论·抉择分》说:“相由识生,亦由先分别起。"此显一切诸法,皆由内识分别执著所引生,同时也意味着由内因缘生一切法,而成万法唯识义。内因缘,也就是能生诸法的因缘皆不离识而有的如幻诸法,是非识外别有的实法。诸识以虚妄分别为性,有妄分别既有颠倒妄想执著,而又特别表现在第六、第七两识上。此二识缘识所变似境,又是与无明邪见等的烦恼相应时,便妄执为有实外境,即执有种种实我、实法。由于我法分别的熏习,即有二取习气。执境为实,而起惑造业,由业熏习,便有业习气。习气即种子,是升起一切现行法之因;现行诸法有助生的功用,是生起诸法的缘。由此内因缘力能生一切,而万法唯识之理即成。诸识之生,即以本识中自所熏种为因,余种所生之现法为缘而生。其所变境,亦是随一部分二取习气及某些现法为因为缘的势力而变现。从因缘生的法随因缘生灭,随因缘有无,随因缘变异,不但无实体,亦且无定相,何况法由内因缘生,即是以妄引妄、以幻生幻,而无一实法可得。故识由缘生,生空无性;境由识变,如幻无性,而实境,实识皆不可得。所以能、所二取毕竟是空。

  综上可知,通过识从缘生和境由识变可以说明一切有为法如幻非真,不是全无,亦非实有。也就是似二取即似我、似法的似外境,如水月、阳焰,有而非真;似二…

《《辨中边论·相品》虚妄分别浅探(释圣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