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相品》虚妄分别浅探(释圣钦)▪P3

  ..续本文上一页颂曰:“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此论及颂即是在解释虚妄分别与三相的关系。如前已说明了虚妄分别是有非空,以此非空的虚妄分别为根本,即可具摄遍计、依他、圆成三种自相(性)。

  (一)虚妄分别摄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本身是依他起相,是妄识所显现的见分、相分。如果把虚妄分别相作为一种境界去认识,执著于我,执著于法,虚妄分别就成为遍计所执相了。因为遍计所执性,并无其体,若要谈其依止处,也只能说是在能遍计上,也就是说吾人平时所用的概念,或者是所执著的东西,也只不过是吾人心理作用之结果。摄物归心,此遍计所执性也是以依他起为性,或者说是以虚妄分别为体的,如《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云:“云何遍计所执自性?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6〕因此说虚妄分别亦摄遍计所执性。

  (二)虚妄分别摄依他起:从虚妄分别相的现象自身,即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在没有介入凡夫认识的前提下,就是依他起性。又如《摄大乘论》卷二中云:“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7〕由此故知依他起自性,就是缘生唯识。其本身即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两者体一,故说虚妄分别摄依他起。

  (三)虚妄分别摄圆成实:空性没有离开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所以空性要透过依他起的似能取、似所取相去认识。认识空性的关键在哪里?在依他起的似能取及所取的境界上不起遍计所执,即不起能执、所执,当下便是空性的呈现了。又如《摄大乘论》卷二中云:“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8〕若圆成实在有漏位,虽是虚妄分别依他起性上的真实相,然此时有遍计所执自性之所覆蔽,实相真如不得彰显,故名“在缠真如"。若圆成实在无漏位,此时无有遍计所执之所覆蔽,虚妄分别依他起性上的真实相出缠而得彰显,故名“出缠真如"。出缠真如的圆成实不仅指二空真如,同时也包括“净分依他"在内。所以虚妄分别亦摄圆成实。

  由此可见,三性都未离开虚妄分别。遍计所执相是依虚妄分别的见、相分而生起的妄执,依他起相是虚妄分别现象的本身,圆成实相是隐藏在虚妄分别相背后的最高真实,也就是空性。

  从此吾人亦可了知,一切法皆是唯识所变,皆非离识显现,皆是以能分别心为其体性;故颂说“虚妄分别有"。实际上着重在不离识的色心等法都是有的,约摄境从心和唯约染分依他起说的。虚妄分别上本无二取实性,但凡夫的有漏心不能认识此义,于虚妄分别上妄执有对立的二取实体,因此构成遍计所执性,成为增益见,是为有执边。周遍计度的心既于一切法起了遍计所执性,就不能如实地见到依他起的如幻相,也就不能见到二取空所显的空性圆成实了。有为的依他起性,无为的圆成实性,都是实有的,但由于无明烦恼熏习随逐的虚妄分别心上不知不见,构成了于本有事理损减为“无"的损减见,是为空执边。执空执有,俱为边见,堕此邪途,即不能获得修解脱行,证大菩提的清净正见。故本论为了遣除堕于二边的执见使边执者弃舍偏执、树立中道正见,则以虚妄分别有为中心依三性来显了中边义理,辨明正善与邪恶。令吾人如实知有知无,不堕二边,而善入唯识中道。

  以上主要是根据《辨中边论·相品》的两首偈颂去探讨虚妄分别的意义,包括虚妄分别的有相,即它本身的存在性,以及无相,即无能所二取的实在性。此外,更透过虚妄分别与空、二取和三性的关系,整理出现象界与真实界的存在关系——即虚妄分别之二取性永无所有,毕竟是空;现象界本就存在于真实界之中,真实界即蕴涵在现象界里,也就是虚妄分别与空(圆成实性)如手心手背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由此也告诉吾人——空性(圆成实)的真理就存在于一切诸法当中,离吾人并不遥远。故通达本品依虚妄分别所建立起的三性染净因果义理,可以激励吾人积极断恶修善,以期转染成净。再者,依本品虚妄分别为中心所建立起的三性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观修学,也可以令吾人树立起正知正见,断除吾人无始以来的无明颠倒,即执有执空、偏有偏空之迷梦,从而悟入诸法实相,得大涅。

  参考文献:

  1、《真理与谬论》

  2、《解深密经》

  3、《瑜伽师地论》

  4、《吕贗佛学论著选集》

  5、《辨中边论述记》

  6、《摄大乘论讲记》

  〔1〕《大正藏》第31册,第46页上。

  〔2〕《大正藏》第30册,第488页下。

  〔3〕同上,第489页上。

  〔4〕《大正藏》第16册,第688页下。

  〔5〕《辨中边论述记》卷上《辨相品》第10页,1933年三时学会校刊本。

  〔6〕《大正藏》第30册,第703页。

  〔7〕《大正藏》第31册,第139页。

  〔8〕《大正藏》第31册,第139页。

  

《《辨中边论·相品》虚妄分别浅探(释圣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