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其所縛”,密嚴修行者是不爲業力所縛的。最後,高倡修行者“智火燒業薪,當知亦如是”,流露出轉識成智的思想來。本品強調脫離業果輪回的密嚴之智爲根本自現,大大跳躍出輪回之說,而有超越之感。
5、分別觀行品(辨觀行品)中的“離覺念”
本品講對治“分別見”的具體修行之法,提出“谛觀”思想,強調以谛觀除欲而漸次獲得解脫。指出“以智慧谛觀察,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計見牛兔等。……作如是觀,住于漸除貪欲,從此而生清淨佛土,常遊妙定,至真解脫”。然而本品的獨特之處在于提出了:陶靜若諸定者,作是思惟:即于色聲等法,不生覺念。離覺念已,心得休息,泰然解脫,不受諸有。……此觀行者是大心者所行境界,仁應速發廣大之心。大心之人,疾得生于光明宮殿,離諸貪欲,成恚愚癡,乃至當詣密嚴佛土。
此處所講的“于聲念處修行,即可速往密嚴佛土”的提法,在唯識其它經典中似乎無此說法。但此經如此講,旨在頓悟法門,特意指出是大心者所行的境界。大心者實指大乘的修行法門,所以與小乘的聲念處觀念不同。
6、阿賴耶建立品(趣入阿賴耶品)中的“染淨依”
本品從密嚴佛土中所修成的殊勝身中來探求諸佛的體性,從而得出“諸仁者,內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識,惑亂而見。此中無我,亦無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識境界,依阿賴耶,如是分別”的中心命題。又進一步強調阿賴耶識的清淨體性,說“諸仁者,一切衆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于世,同于涅”,而這種清淨性猶如明月,現衆國土,不增不減。並用藏識的名稱來論述其性恒明潔而周遍于國,因爲藏識與諸識習氣,雖常而俱,不爲所雜。最後進一步提出“諸仁者,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是依”。阿賴耶識成爲染淨法的依止之處,此說爲後來的唯識學派所廣泛發揚。本品還提出“阿賴耶識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衆生無始時界”的說法,認爲阿賴耶識成爲衆生萬物之本所在。此種說法爲中觀派所極力反對,認爲如此會墮入我見之中。
7、自識境界品(我識境界品)中的“除我見”
本品主要是針對諸外道所持的“我見”,以唯識之理來破除。開頭提到“一切外道于阿賴耶所生,我見亦複如是。以彼惡獸,變種種形”,通過惡獸比喻我見雖種種,但本質爲惡。進而分析我執之念從何而來,說“不住于余,但住自識。計我之人,言我與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識生,本無有我”。在此明確講出,一切言我皆是意根境和合,是識所生,而根本上沒有我的存在。這裏的“識”當指萬物之本的阿賴耶識。因此,號召“諸觀行人,鹹于此識,淨除我見,……速入密嚴佛土”,顯示出了唯識說的修行功用。
8、阿賴耶微密品(阿賴耶即密嚴品)中的“藏即阿賴耶”
本品是末品,在此品中有一段對阿賴耶識的集中論述,更爲詳實、全面地解證了有關阿賴耶識的種種特性。略爲總結,約包含了以下幾種:
真常性:如談到“諸仁者,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爲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鮮明提到阿賴耶識具有“恒生死而不斷不滅”的真常性,這個論點與前品中所論說的阿賴耶識“性恒明潔”的特性大有關系,在此也進一步首尾呼應地進行了論述,提到“阿賴耶識亦複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爲諸菩薩大人所重”。
二取相性:如談到“諸仁者,阿賴耶識有能取和所取兩種相,生如蛇有二頭,所樂同住”。說阿賴耶識同時具有此二種相狀的特性,便能夠既變現萬物,又爲諸境所取。
變顯萬物性:如談到“諸仁者,阿賴耶識,變似衆境,彌于世間”,阿賴耶識爲何能變現萬物呢?原因在于“阿賴耶識亦複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與習氣合,變似衆生周于世間”。同樣也是因爲阿賴耶識具有體性清淨的特性,從而能夠隨習氣相應,變現衆物。但是,阿賴耶識實際上僅僅是變似其相,非別有體,即“體性非色,而似色顯,分別之人,妄生取著”。對這種阿賴耶識“變現萬物,而非其體”的思辨論述,構成了本經有關阿賴耶識的獨特說法。
阿賴耶識與其他諸識間的關系:文中描述阿賴耶識與諸識的關系,是以海波來比喻的,顯得十分生動傳神,如說:
阿賴耶海,爲戲論粗重所擊,五法叁性諸識波浪,相續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飄動于無義之中,似義而現”。更具體的談到“阿賴耶識,行于諸蘊稠林中,意爲先導。意識決了色等衆境,五識依根了現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
在此明確講述了六識等緣境而現,意(末那識)助導于六識和阿賴耶識之間,而阿賴耶識是恒在諸蘊中的。最後總結說“諸仁者,藏識爲因,生于諸識,意及意識,又從所緣無間而起”。
阿賴耶識的住所及增長:在談到阿賴耶識的住所時,經中提道“阿賴耶識,與壽命暖觸,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識複住意。所余五識,亦住自根”,阿賴耶識與叁和合同住,是關系到阿賴耶識的能動變化性。如在下文中進一步談到“諸仁者,心意及識,住于諸蘊,爲業所牽,流轉不息,……心及心法,生于諸趣,複更積集稠林之蘊”。阿賴耶識與諸蘊同住,循環往複,流轉不息。因此,阿賴耶識的增長也是如此,如所講“諸仁者,阿賴耶識,爲愛所熏,而得增長。自增長已,複增長余識,如輪不絕”。
在本品最後的偈言中,也就是全經的結尾處,鄭重地談到了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系,明確指出:“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阿賴耶”,說如來藏與阿賴耶的關系就如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可以說是非常堅定地表明了本經對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關系的立場。
二、探析本經“阿賴耶識”說的思想特性
本經論述的最大特色在于將如來藏思想和阿賴耶識結合起來,尤其是以如來藏思想爲基調,提出阿賴耶識性恒明潔的思想,此後步步爲營,全面闡釋阿賴耶識的種種特性,最後索性打出“藏即阿賴耶”的中心旗幟,成爲本經的特色說法。關于這一思想的特色,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如來藏思想,在印度比唯識思想較早成立,後與大乘中觀、唯識等思想相鼎立。如來藏思想強調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並認爲具有所攝藏、隱覆藏和能攝藏的叁種功用(《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這一點,在本經的序品中也做了一定的相關論述,如在偈言中所說的“如來以因性,莊嚴其果體,隨世之所應,種種皆明顯”、“如來最微妙,寂靜無有邊,超諸有著根,淨根之所證”和長句中最後所說的“如來變化所爲事畢,住于真身晦而不現”等語句,表明了本經中所講的如來藏思想也是一應俱全的。本經開場就提出如此鮮明的如來藏思想,表明先定好了有關“阿賴耶識”論說的基本調子,緊接著就契入中心命題中了。
其次,本經在描述阿賴耶識的體性時,巧妙地通過因明論證法,以同理的如來性推證出了阿賴耶識“性恒明潔”的本性,使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緊密地融爲一體。這種運用因明的嚴密論證手法,使得所提出的阿賴耶識“性恒明潔”的觀點順理成章,難以動搖。
其叁,本經多處用藏識的名稱來表明其蘊藏、攝藏、所依等功能,這一方面對應了阿賴耶識說中的所藏、能藏、執藏的叁藏義,也似乎同如來的叁藏思想遙相呼應。另外,藏識這一名稱的運用,兩個漢譯本皆采用這一名稱,說明梵文原典中就有此專門詞義的表達,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合爲一詞爲如來藏阿賴耶識,簡稱藏識。這一藏識名稱不獨此經出現,在同爲唯識經典的《入楞伽經》中也有如此的表達,如經中說“諸菩薩摩诃薩欲證聖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淨故”4。因此,僅從藏識名稱的運用,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初大乘唯識經典中這種融合如來藏思想于阿賴耶識中的傾向來。
其四,“藏即阿賴耶”的思想觀點在其他唯識經典中也有講述,如《入楞伽經》卷七《佛性品》中雲:“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5,是說阿賴耶識是對與無明七識一起存在的自性清淨的如來藏的稱呼。但本經擺明“藏即阿賴耶”的思想觀點主要是以“密嚴佛土”爲平臺,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論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說“叁十二勝相,如來藏具有,是故佛非無,定者能觀見”、“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確表示密嚴中人具有如來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經中也多處談到體認阿賴耶識與密嚴佛土的關系,如說“善說阿賴耶,叁性法無我。其身轉清淨,而來生此國(密嚴國)”,以及在經中最後高呼“當知賴耶識,即名爲密嚴”。也就是說,在密嚴佛土中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是合而爲一的,此乃本經論述阿賴耶識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總之,由于此經重在論述阿賴耶識和如來藏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轉入密嚴國的問題,而對其他有關阿賴耶識的思想,諸如“叁性說”、“轉識成智”、“染淨依”等方面僅僅是一略而過,觀點也與其他唯識諸典中的論述基本雷同,並且對阿賴耶識的提出似乎是非常熟識運用的,因此,可以說本經的阿賴耶識說並非是唯識諸典中的開創者。另外,在本經中還提及《十地經》、《華嚴經》、《大樹緊那羅經》、《迹照神變叁摩地經》、《勝蔓經》等經的名稱(妙身生品),可以說其思想的表現應與這些經典有所關聯。
叁、結 語
《大乘密嚴經》雖然由窺基在其《成唯識論述記》中被認爲是瑜伽行派所依據的重要經典“六經”之一,但此經典的影響力大大不及《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叁經,以後所出的大乘唯識諸論典往往是大量引證上述叁經中的觀點,此經似乎已漸漸被曆史湮沒了。這是因爲,一方面該經對阿賴耶識的一般論述無甚新意,不如其他經系統翔實;另一方面該經所力倡的阿賴耶識“性本淨”的觀點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翻譯傳入的,如當時的不空譯師,其重譯《密嚴經》,旨在溝通《華嚴》、《勝蔓》等經,爲當時流行的如來藏等思想提供經典依據和解釋6,該經的作疏者法藏也是旨在“以佛心——或曰真心、或曰淨識、或曰真界融攝衆生法而大明佛心”的重要代表人物7。因此,可以說《大乘密嚴經》的傳入是在爲當時各派學說紛纭中增添分量,本經含有明顯的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融合的思想傾向,然在唯識學派中最終由法相唯識宗,以玄奘爲新譯唯識之代表,極力排斥如來藏緣起,主張阿賴耶緣起,並立五種種姓,說人、法二空等思想。從此這一新論說,使唯識思想發生了新的大轉變,而其他諸宗說漸漸地退隱了。《大乘密嚴經》的影響大概也是隨著這種曆史思潮的變化而漲落起伏的。
最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近人歐陽漸居士高度評價了《大乘密嚴經》,他說:
《大乘密嚴經》者,蓋是總大法門之一,而二轉依之要軌也。法門無量,區別于境行果叁。果之爲《大涅槃經》,行之爲《大般若經》、《華嚴經》,而境之爲《大乘密嚴經》。故曰《密嚴經》者,總大法門之一也。8
他認爲該經屬于佛學義理中的大法門,重在對佛所觀境界做出了殊勝的總結。我們看到在近代佛教義理重新興起之時,對《大乘密嚴經》中佛學思想價值的認識有新的啓示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唯識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7),臺灣華宇出版社。
《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8),臺灣華宇出版社。
《唯識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5)、(26),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
《唯識思想及其發展》,《法藏文庫》(30),臺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新編佛教辭典》等佛教工具書。
〔1〕張怡荪主編:《藏漢大字典》,第544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本文有關《密嚴經》皆引自地婆诃羅的譯本,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第732-746頁。
〔3〕《大乘密嚴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頁。
〔4〕《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第556頁。
〔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第556頁中下。
〔6〕《中國佛教》第2輯,第214頁,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7〕《太虛大師選集》下《略說賢首義》,第149頁,臺灣正聞出版社。
〔8〕 《藏要》,《大乘密嚴經》敘。
《《大乘密嚴經》中的“阿賴耶識”說(牛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