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其所缚”,密严修行者是不为业力所缚的。最后,高倡修行者“智火烧业薪,当知亦如是”,流露出转识成智的思想来。本品强调脱离业果轮回的密严之智为根本自现,大大跳跃出轮回之说,而有超越之感。
5、分别观行品(辨观行品)中的“离觉念”
本品讲对治“分别见”的具体修行之法,提出“谛观”思想,强调以谛观除欲而渐次获得解脱。指出“以智慧谛观察,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计见牛兔等。……作如是观,住于渐除贪欲,从此而生清净佛土,常游妙定,至真解脱”。然而本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提出了:陶静若诸定者,作是思惟:即于色声等法,不生觉念。离觉念已,心得休息,泰然解脱,不受诸有。……此观行者是大心者所行境界,仁应速发广大之心。大心之人,疾得生于光明宫殿,离诸贪欲,成恚愚痴,乃至当诣密严佛土。
此处所讲的“于声念处修行,即可速往密严佛土”的提法,在唯识其它经典中似乎无此说法。但此经如此讲,旨在顿悟法门,特意指出是大心者所行的境界。大心者实指大乘的修行法门,所以与小乘的声念处观念不同。
6、阿赖耶建立品(趣入阿赖耶品)中的“染净依”
本品从密严佛土中所修成的殊胜身中来探求诸佛的体性,从而得出“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的中心命题。又进一步强调阿赖耶识的清净体性,说“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而这种清净性犹如明月,现众国土,不增不减。并用藏识的名称来论述其性恒明洁而周遍于国,因为藏识与诸识习气,虽常而俱,不为所杂。最后进一步提出“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阿赖耶识成为染净法的依止之处,此说为后来的唯识学派所广泛发扬。本品还提出“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此种说法为中观派所极力反对,认为如此会堕入我见之中。
7、自识境界品(我识境界品)中的“除我见”
本品主要是针对诸外道所持的“我见”,以唯识之理来破除。开头提到“一切外道于阿赖耶所生,我见亦复如是。以彼恶兽,变种种形”,通过恶兽比喻我见虽种种,但本质为恶。进而分析我执之念从何而来,说“不住于余,但住自识。计我之人,言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在此明确讲出,一切言我皆是意根境和合,是识所生,而根本上没有我的存在。这里的“识”当指万物之本的阿赖耶识。因此,号召“诸观行人,咸于此识,净除我见,……速入密严佛土”,显示出了唯识说的修行功用。
8、阿赖耶微密品(阿赖耶即密严品)中的“藏即阿赖耶”
本品是末品,在此品中有一段对阿赖耶识的集中论述,更为详实、全面地解证了有关阿赖耶识的种种特性。略为总结,约包含了以下几种:
真常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鲜明提到阿赖耶识具有“恒生死而不断不灭”的真常性,这个论点与前品中所论说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特性大有关系,在此也进一步首尾呼应地进行了论述,提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菩萨大人所重”。
二取相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和所取两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住”。说阿赖耶识同时具有此二种相状的特性,便能够既变现万物,又为诸境所取。
变显万物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阿赖耶识为何能变现万物呢?原因在于“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生周于世间”。同样也是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体性清净的特性,从而能够随习气相应,变现众物。但是,阿赖耶识实际上仅仅是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即“体性非色,而似色显,分别之人,妄生取著”。对这种阿赖耶识“变现万物,而非其体”的思辨论述,构成了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独特说法。
阿赖耶识与其他诸识间的关系:文中描述阿赖耶识与诸识的关系,是以海波来比喻的,显得十分生动传神,如说:
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之中,似义而现”。更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
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
阿赖耶识的住所及增长:在谈到阿赖耶识的住所时,经中提道“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阿赖耶识与三和合同住,是关系到阿赖耶识的能动变化性。如在下文中进一步谈到“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阿赖耶识与诸蕴同住,循环往复,流转不息。因此,阿赖耶识的增长也是如此,如所讲“诸仁者,阿赖耶识,为爱所熏,而得增长。自增长已,复增长余识,如轮不绝”。
在本品最后的偈言中,也就是全经的结尾处,郑重地谈到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明确指出:“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说如来藏与阿赖耶的关系就如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可以说是非常坚定地表明了本经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关系的立场。
二、探析本经“阿赖耶识”说的思想特性
本经论述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如来藏思想和阿赖耶识结合起来,尤其是以如来藏思想为基调,提出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此后步步为营,全面阐释阿赖耶识的种种特性,最后索性打出“藏即阿赖耶”的中心旗帜,成为本经的特色说法。关于这一思想的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比唯识思想较早成立,后与大乘中观、唯识等思想相鼎立。如来藏思想强调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并认为具有所摄藏、隐覆藏和能摄藏的三种功用(《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这一点,在本经的序品中也做了一定的相关论述,如在偈言中所说的“如来以因性,庄严其果体,随世之所应,种种皆明显”、“如来最微妙,寂静无有边,超诸有著根,净根之所证”和长句中最后所说的“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真身晦而不现”等语句,表明了本经中所讲的如来藏思想也是一应俱全的。本经开场就提出如此鲜明的如来藏思想,表明先定好了有关“阿赖耶识”论说的基本调子,紧接着就契入中心命题中了。
其次,本经在描述阿赖耶识的体性时,巧妙地通过因明论证法,以同理的如来性推证出了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本性,使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紧密地融为一体。这种运用因明的严密论证手法,使得所提出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观点顺理成章,难以动摇。
其三,本经多处用藏识的名称来表明其蕴藏、摄藏、所依等功能,这一方面对应了阿赖耶识说中的所藏、能藏、执藏的三藏义,也似乎同如来的三藏思想遥相呼应。另外,藏识这一名称的运用,两个汉译本皆采用这一名称,说明梵文原典中就有此专门词义的表达,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合为一词为如来藏阿赖耶识,简称藏识。这一藏识名称不独此经出现,在同为唯识经典的《入楞伽经》中也有如此的表达,如经中说“诸菩萨摩诃萨欲证圣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4。因此,仅从藏识名称的运用,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初大乘唯识经典中这种融合如来藏思想于阿赖耶识中的倾向来。
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5,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为平台,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总之,由于此经重在论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转入密严国的问题,而对其他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诸如“三性说”、“转识成智”、“染净依”等方面仅仅是一略而过,观点也与其他唯识诸典中的论述基本雷同,并且对阿赖耶识的提出似乎是非常熟识运用的,因此,可以说本经的阿赖耶识说并非是唯识诸典中的开创者。另外,在本经中还提及《十地经》、《华严经》、《大树紧那罗经》、《迹照神变三摩地经》、《胜蔓经》等经的名称(妙身生品),可以说其思想的表现应与这些经典有所关联。
三、结 语
《大乘密严经》虽然由窥基在其《成唯识论述记》中被认为是瑜伽行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六经”之一,但此经典的影响力大大不及《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三经,以后所出的大乘唯识诸论典往往是大量引证上述三经中的观点,此经似乎已渐渐被历史湮没了。这是因为,一方面该经对阿赖耶识的一般论述无甚新意,不如其他经系统翔实;另一方面该经所力倡的阿赖耶识“性本净”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传入的,如当时的不空译师,其重译《密严经》,旨在沟通《华严》、《胜蔓》等经,为当时流行的如来藏等思想提供经典依据和解释6,该经的作疏者法藏也是旨在“以佛心——或曰真心、或曰净识、或曰真界融摄众生法而大明佛心”的重要代表人物7。因此,可以说《大乘密严经》的传入是在为当时各派学说纷纭中增添分量,本经含有明显的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融合的思想倾向,然在唯识学派中最终由法相唯识宗,以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极力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等思想。从此这一新论说,使唯识思想发生了新的大转变,而其他诸宗说渐渐地退隐了。《大乘密严经》的影响大概也是随着这种历史思潮的变化而涨落起伏的。
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人欧阳渐居士高度评价了《大乘密严经》,他说:
《大乘密严经》者,盖是总大法门之一,而二转依之要轨也。法门无量,区别于境行果三。果之为《大涅槃经》,行之为《大般若经》、《华严经》,而境之为《大乘密严经》。故曰《密严经》者,总大法门之一也。8
他认为该经属于佛学义理中的大法门,重在对佛所观境界做出了殊胜的总结。我们看到在近代佛教义理重新兴起之时,对《大乘密严经》中佛学思想价值的认识有新的启示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唯识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台湾华宇出版社。
《如来藏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8),台湾华宇出版社。
《唯识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26),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唯识思想及其发展》,《法藏文库》(30),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新编佛教辞典》等佛教工具书。
〔1〕张怡荪主编:《藏汉大字典》,第544页,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本文有关《密严经》皆引自地婆诃罗的译本,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第732-746页。
〔3〕《大乘密严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第556页。
〔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第556页中下。
〔6〕《中国佛教》第2辑,第214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太虚大师选集》下《略说贤首义》,第149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8〕 《藏要》,《大乘密严经》叙。
《《大乘密严经》中的“阿赖耶识”说(牛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