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中的“阿赖耶识”说
编辑:牛宏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了十分个性的阐述,提出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和“藏即阿赖耶识”的说法,在唯识学说中别局一格。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各品的论述,对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做了一番梳理和分析,总结其思想特性的表现及其影响。
关 键 词:《大乘密严经》 阿赖耶识 如来藏
作者简介:四川大学2002级宗教学博士研究生。
《大乘密严经》,又称《密严经》或《厚严经》。大致可判定为3-4世纪开始在印度流传,中国唐代有两位译师先后将其译成汉本:一为地婆诃罗;一为不空(705-774)。两个译本,内容大部分相同。不空译本为五字偈言体,译经语言较为通畅,颇符汉语习惯;然地婆本似乎较为流行,唐代著名高僧法藏(643-712)依地婆本作了注疏(现今流传的法藏疏本缺卷一、卷二)。此经的藏译本,名为《圣厚密庄严说大乘的经》,共四卷九品,末尾不全,是由印度论师姿纳迷扎、希兰陀罗菩提和西藏译师智军由梵译藏,现存于德格版的《藏文大藏经》中1。
《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论述独具特色,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十分个性的阐述,在唯识学说中别局一格。《大乘密严经》的地婆译本共分为十卷八品(不空译本品名与之大致相同),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各品的论述,特别对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做一番梳理和分析,旨在能浅显勾勒出《大乘密严经》中“阿赖耶识”说的思想特性,以冀方家指正。
一、辨察各品中有关“阿赖耶识”的论述
1、密严会品(密严道场品)中的“如来”法性
此是首品,也称序品。品中首先介绍了密严佛国的殊胜和佛与诸菩萨问答的场景,其中,以金刚藏菩萨向佛请问佛觉的第一义境的问答作为全品的核心议题,佛在解答中表述出了十分重要的“如来常性”的思想,由此而修习,终入密严佛国境界。那么,本品的“如来藏”思想是如何展开及论述的呢?
金刚藏菩萨向佛请问:“世尊,佛菩提者,是何句义?所觉是何?请说第一义境,示法性佛。”2对“第一义境”的追问,意味着是有关对佛性本体的真理思考,由此也表明了此经的主题意旨。佛对此问的解答,是以对“如来”(即指佛体)的论述展开的,首先佛反问:“为色是如来耶?异色是如来乎?”而在蕴、界、处内外遍寻不见后,以智定意,审谛观察,得出:“如来者,常法身故”。点出如来具有“常”的本性,是此经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此一“常”性,并非我们一般意义所认识的真常性,且看以下的论述,佛又指出“如来非蕴,亦不异蕴,非依蕴,非不依蕴,非生非灭,非智非不智,非根非境”。此处是用中观破两边的思维方法,来反证如来的本性,在详细予以论证后,更进一步提出:“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界,亦名法界”。由如来的“常”性,指出如来与如来藏、涅槃、法界间的同一关系,此又为对如来“常”性思想的延伸。
如来既出世,又不出世间,无法把握,而重要的是应把握此性常住,此性即为法住性,也称法尼夜摩性。尼夜摩是指“后有诸恶,此皆离故。又此三昧,能决定除后有诸恶,以如是义,名尼夜摩”。此法性远离诸恶,并在定中能决定除去后有诸恶,隐含说明此法性是本具的、清净的,有决定除恶的能动性和作用。
最后指出诸菩萨(若)开显如来,……(就能)资用如来广大威德,……(就能)而恒依止密严佛国。……(此如来)譬如空月,影遍众水。……(若)如来变化事毕,住于真身晦而不现。此如来性既是菩萨修行的要道,又喻其含普遍性和同一性,并具有隐藏的特性等。接下来在本品佛所说的偈言中更是对如来法性,予以详实的阐明。
总之,在本品中虽没有看到对阿赖耶识的直接论述,但对如来法性的解证,奠定了本经的思想基调,为以下诸品中暗合阿赖耶识思想的微妙关系打下了基础。
2、妙身生品(入密严微妙身生品)中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
此品以如来藏菩萨与诸菩萨讨论如何获得密严妙身境界为主要内容。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在此以“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来“舍诸分别”,从而“见世间体”,那么如何 “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是一个必然要阐明的问题。此中逐步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和体性。
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
接下来本品进一步论证十分重要的阿赖耶识的体性思想,提出“阿赖耶识虽与能熏(指末那识),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说阿赖耶识性恒明洁,为何呢?接下来就说:“如来种姓,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是由于如来体常清净。并比喻为“如海常住,波潮转移”,因此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最后总结为“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此处用印度传统非常严谨的宗、因、喻、合、结五作支因明法来论证阿赖耶识的体性——性恒明洁,点出了阿赖耶识和如来常性的关系,做了巧妙的结合和论证,成为本经十分鲜明突出的阿赖耶识清净的思想观点。
在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和体性的思想后,诸菩萨问难佛法的讨论逐步推向了核心问题——众菩萨请问金刚藏,“愿为我说一切世间若干色像,谁之所作?如何而作?为谁惑乱?为有住耶?”这一系列问题直接牵涉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谁为第一性的关键所在,“善为演说诸法心相”的金刚藏菩萨,直接回答说:“世间众色像,不从能作生,……亦复非无有,能持世间因,所谓阿赖耶,第八丈夫识。”能持世间因者,是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实际上是非能做所做,非有亦非无,是内智之所证,与诸世间是非一非异的关系,用中观破二边的辩证法,来叙述阿赖耶识和众色相间的关系。但此处是用藏识的名称来论述的,如:“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藏识与诸界,共力无不成”、“藏识亦如是,不离自他身”、“藏识亦如是,蕴藏诸习气”、“藏识住于身,摄藏诸种子”、“藏识亦复然,众境之所依”。此处用藏识旨在表现出与世间的能持、共力、不离等关系以及所具有的蕴藏、摄藏、所依等功能,所以我们说此处的藏识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只不过用藏识的名称来强调了阿赖耶识摄藏的功能和用途。
通过层层的论述,最后点明本品的旨意是在于了解通达“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以及“久修观心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的中心思想,表明了鲜明的唯识思想。此处的“心”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的代名称。本品是在论述如何获得密严妙身的讨论中,提出了通达阿赖耶识的体性和证得“一切为心现”是关键步骤,并进一步从多方面以藏识的名称来论述阿赖耶识的功能和作用。
3、胎生品(胎藏生品)中的“调心”
本品主要讲胎生的劣弱之身来对比上品中的密严妙身,并简明扼要指出由胎生身转为密严妙身的修行路径和方法。首先说明胎生身的所因成法是属于轮回诸趣,而生密严妙身是永得解脱生死险趣的;其次,在如何转为密严妙身中共说出三法:一智者通过闻、思、修,离诸分别,而来住此密严佛国;二若能了达无明爱业,悉灭无余,斯人即生密严佛土;三若欲生于密严佛国,常当住此真实三昧。此真实三昧是指在住三昧中“善调其心,离能所取”。总之,本品在对比胎身与妙身的区别并指出转化之径时,着重强调“调心”的重要性,显出其鲜明的唯识色彩。
4、显示自作品(自作境界品)中的“根本心”
关于本品主旨,法藏大师在疏中说:“何故此品来者?上明妙生,及以胎生,可欣可厌。如是二法,唯一心作,离心无法。欲现唯识甚深道理,故此文来”3。此品是要显示唯识的甚深道理,甚深者在何?此品开宗便明:“天主,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在主张万物唯心现的基础上,强调根本心坚固不动,便是本品唯识思想中的甚深道理。
如何解释根本心的由来呢?本品依然是援引了序品中的如来法性思想来论述。如讲到“天主,世界因缘,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坏灭,从于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缘起。唯有如来,离诸因缘”。先指明世界皆因缘起,接着话题下陡然拿出如来一例是超脱因缘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讲了如来的特性后,点出“天主,密严佛土,是诸如来解脱之处,从智定得”。原来如来的藏身之处在密严佛土之中,因此,密严中人“无有眷属生死之患,其心不为诸业习气所染著”,而密严佛土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在此点明了超业力和转识的修行命题。
在获取根本心的具体修行指导中,本品多处宣讲“一切凡夫迷于世间,为业非业,我今当说业非业义,令诸定者获于安乐”。对于业见,要求修行之人采取的是“定者应观察,世间唯积聚,若业若非业,于此勿思维”的超然态度。而且认为“业性甚微隐,密严者能见,修行观行人,不…
《《大乘密严经》中的“阿赖耶识”说(牛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