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見濁;有所得的心念生起,即勞役觀心,皆爲煩惱濁;未得法身慧命即是命濁;有了這五濁的存在,所以就不得一乘淨觀,障礙正道。假如斷除了煩惱濁和見濁,就可以斷除生死煩惱,趨入解脫的涅槃大道35。
五、結 語
智者大師以五重玄義來解釋各經內容的深義;分判釋迦如來的一代教法爲“五時八教”,而以《妙法蓮華經》爲無上醍醐,純圓獨妙;《法華文句》又以特有的“四釋”等闡釋的方法解釋《妙法蓮華經》。從四釋,釋方便、釋五濁的論述中,可以了知智者大師《法華文句》闡釋《妙法蓮華經》的特點和意義所在。
通過這種闡釋,更加清晰明了《妙法蓮華經》的大乘本意和真正的歸趣。這種闡釋是爲了讓大小根機的衆生能夠厭離小乘、外道不了義、不究竟的學說,而欣樂大乘的圓教,從因至果,終得究竟。再說衆生的根機不一樣,因而這種闡釋可以使人法俱美,使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種闡釋使《妙法蓮華經》的宗旨歸趣,完美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從而使我們乘正法船,渡生死海。
〔1〕灌頂大師(561~632),臨海章安(今浙江臨海)人,俗姓吳。字法雲,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七歲從攝靜寺慧拯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慧拯入滅後,于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至天臺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師,承習天臺教觀。此後隨侍智者大師,隋開皇十七年(597),智者大師示寂後,奉師遺物獻貢晉王楊廣,王遣官送返,並致唁辭。晚年住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貞觀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追谥“總持尊者”。灌頂大師智辯絕倫,領持智者大師的遺教,集記大小部帙百余卷,以傳後世,現在智者大師的教文不墜,全仗灌頂大師之力,後世尊灌頂大師爲東土天臺宗第五祖。尚存的著作有《大般涅經玄義》二卷及經疏叁十叁卷、《觀心論疏》五卷、《天臺八教大意》一卷、《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一卷、《國清百錄》四卷;此外,《仁王經私記》叁卷、《仁王疏》四卷等已散佚。
〔2〕指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講述的叁部典籍,即《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和《摩诃止觀》,都是大師的門人灌頂大師筆錄而成,系天臺宗的根本聖典。因卷帙浩繁,故稱“叁大部”,詳稱“天臺叁大部”,或稱“法華叁大部”、“叁大章疏”。
〔3〕《大智度論》卷一,《大正藏》第25冊,第 59頁說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叁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各各爲人悉檀故實有;以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有。”
〔4〕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摩诃止觀》卷二,《大正藏》第46冊,第34頁。
〔5〕同上,第5頁。
〔6〕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玄義》卷八,《大正藏》第33冊,第730頁。
〔7〕鸠摩羅什法師譯:《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藏》第9冊,第42頁中。
〔8〕僧肇大師:《注維摩诘經》卷一,《大正藏》第38冊,第327頁說: “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9〕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玄義》卷二,《大正藏》第33冊,第696頁上。
〔10〕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一,《大正藏》第34冊,第2頁上。
〔11〕同上,第2~3頁。
〔12〕吉藏大師著:《法華義疏》卷叁,《大正藏》第34冊,第482頁下。
〔13〕窺基大師撰:《法華經玄贊》卷叁,《大正藏》第34冊,第695頁中。
〔14〕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叁,《大正藏》第34冊,第36頁中。
〔15〕法顯法師譯:《涅槃經》卷叁五,《大正藏》第12冊,第573頁上。
〔16〕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叁,《大正藏》第34冊,第36頁上。
〔17〕同上,第36頁中。
〔18〕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七,《大正藏》第34冊, 第36頁。
〔19〕鸠摩羅什法師譯:《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藏》第9冊,第8頁上。
〔20〕智者大師:《法華文句》卷七,《大正藏》第34冊, 第36頁上。
〔21〕劫,古代印度的時間單位。亦泛指極長的時間。又作劫波、劫跛、劫簸等。意譯作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等。在印度,通常以之爲梵天的一日,即人間的四億叁千二百萬年。佛教則視之爲不可計算的極長時間。
〔22〕使,即煩惱的異名,能隨逐系縛世人,使之流轉叁界,所以名爲“使”,惑性利者,稱爲“利使”。
〔23〕貪、嗔、癡、慢、疑,名爲根本煩惱,因爲它們的本性較鈍,不容易破除,所以名爲“鈍使”。
〔24〕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四,《大正藏》第34冊,第52頁下。
〔25〕鸠摩羅什法師譯:《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藏》第9冊,第7頁中。
〔26〕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四,《大正藏》第34冊,第53頁上。
〔27〕身子,即舍利弗的譯名。梵語舍利,華譯爲“身”,弗多羅華譯爲“子”。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之稱。
〔28〕央掘,即央掘摩羅。又作央掘魔羅、鴦掘摩羅、央仇魔羅等。意譯爲指幔、指髻,或一切世間現。若梵漢並舉,則稱鴦崛幔、鴦崛髻。又稱指外道。初爲住于室羅伐悉底城的凶人,嘗師事邪師摩尼跋陀羅,恭順謙敬。後以師母誣其淩辱之罪,其師遂命他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幔,始得授以涅之法。央掘摩羅于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爲華幔,故有“指幔”之稱。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欲弑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遂前往化度化,央掘摩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殺害,後經佛陀爲他說法,改過忏悔,成爲佛陀的弟子,後來證得羅漢果。
〔29〕盤特,十六羅漢之一。又作半他迦或摩诃半托迦、摩诃般陀。意譯爲道生、大路邊生、大路。爲中印度舍衛城婆羅門的兒子,即周利盤特的哥哥。擅長書算、唱誦、四明等,具有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教。後聞佛陀說法出家,未久即證得阿羅漢果。
〔30〕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四,《大正藏》第34冊,第53頁上。
〔31〕同上,第52-53頁。
〔32〕法雲法師撰:《法華經義記》卷叁,《大正藏》第33冊, 第604頁中。
〔33〕湛然大師述:《法華文句記》卷一,《大正藏》第34冊,第154頁下。
〔34〕智者大師說,灌頂大師記:《法華文句》卷叁,《大正藏》第34冊,第36頁上。
〔35〕《法華玄論》卷五,《大正藏》第34冊,第404頁上。
《簡述《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及意義(釋寬昌)》全文閱讀結束。